概念
腹泻,中医文献多称为泄泻,指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古有将大便溏薄称为泄,大便如水样称为泻者。宋•陈无择《三因方》称为泄泻,后世多宗于此。历代文献常根据大便性状、病因病机及相兼症状,对泄泻进行分类命名。如《素问》有濡泄、洞泄、注泄、飨泄等,《难经》则有胃泄、脾泄、大肠泄等,此外还有暑、湿、痰、火、食、寒等分类命名的。《丹台玉案•泄泻门》:“泄者如水泄也,势犹舒缓;泻者,势似直下。微有不同,而其病则一,故总名之曰泄泻。”现多宗此说。考虑到临床实际及证治方药的需要,本书将腹泻(泄泻)分为急性、慢性两类,进行分别叙述。
急性腹泻以外感风寒、湿、暑、热(火)诸邪和内伤饮食为主要病因,以急性发作、病势急迫、病程短的大便次数增多、性状改变为特征。在临床上,主要与痢疾、霍乱进行区别。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赤白脓血为主症,与泄泻大便稀薄无脓血、肛门无后重感不同。两者虽同有腹痛,痢疾泻后腹痛不减,泄泻其痛便后即减,容易鉴别。霍乱以上吐、下泻同时并作为特征,来势急,发展迅速,常有厥脱变证,也与泄泻有别。详见大便黏冻和上吐下泻部分文字。
鉴别与治疗
【证治方药】
(一)寒湿(风寒)
1.临床表现:腹泻急性发作,大便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脘痞纳呆,舌苔白腻,脉濡缓。或伴恶寒发热,头痛肢楚。舌苔薄白,脉浮。
2.病因病机:寒湿或风寒外侵,袭于肠胃,或伤食生冷,脾失健运,清浊不分,升降失司,发生急性腹泻。
3.治法:解表散寒,芳香化湿。
药物:藿香10g,苏叶10g,厚朴6g,苍术10g,陈皮6g,茯苓10〜15g,煨木香3〜6g,甘草3〜6g,车前子10g(包)。
方义:藿香、苏叶芳香化湿、解表祛风,苍术、厚朴苦温燥湿,木香、陈皮理气止痛,茯苓、车前子利水渗湿而止泻,甘草和中。
加减: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加荆芥穗、防风、白芷,解表祛风。呕吐恶心、胸闷脘痞,加姜半夏、生姜、白蔻仁,和胃止呕,化湿醒脾。腹痛肠鸣者,加炮姜炭、砂仁、草豆蔻,温中散寒,理气止痛。尿少、小便不利者,加泽泻、白术、猪苓,利小便可以实大便。
5.变通法:若无表证表现,可用胃苓汤(《丹溪心法》)。该方用平胃散(《局方》)燥湿健脾,五苓散(《伤寒论》)通阳利水渗湿,是治疗寒湿腹泻常用方。
1.临床表现:腹泻急性发作,泻下急迫,大便稀薄,或泻下不爽,大便黏稠,粪便黄褐,气味秽臭,量多次频,肛门灼热但无后重感,腹痛,发热口渴,小便黄少。舌苔黄腻,脉数。
2.病因病机:湿热或暑湿外邪伤及肠胃,传化失常,清浊不分而成。
3.治法:清热利湿。
药物:葛根10g,黄芩10g,黄连10g,白芍10〜15g,木香3〜6g,金银花15g,大豆黄卷10〜15g,陈皮6〜10g,甘草6〜10g。
方义:葛根清热解肌、升清止渴,黄芩、黄连清热燥湿,白芍、甘草缓急止痛,银花清热解毒,大豆黄卷退热化湿,木香、陈皮理气。
加减:夹有食滞者,加神曲、麦芽、山楂,均炒炭用,消食导滞。见发热头痛口渴,加连翘、薄荷,清热祛风。见腹胀脘闷,苔腻湿重者,加苍术、厚朴,苦温燥湿。
5.变通法:若暑湿入侵,表里同病,发热、头重、烦渴、泄泻、尿少,脉数,用新加香需饮(《温病条辨》)加味,即香薷、藿香、厚朴、扁豆、银花、连翘、六一散、车前子、陈皮等,祛暑利湿止泻。
(三)伤食
1.临床表现: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大便有不消化食物残渣,脘痞腹胀,不思纳食,嗳腐酸臭。舌苔垢腻,脉滑。
2.病因病机:饮食不节,宿食积滞,停滞肠胃,传化失司,引起腹泻腹痛、粪便臭如败卵。
3.治法:消食导滞。
药物:莱菔子10g,神曲10g,焦山楂10g,谷麦芽各10g,陈皮6〜10g,法半夏10g,茯苓10g,甘草3〜6g。
方义:莱菔子、神曲、山楂、谷麦芽消食导滞,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和胃调中。
5.变通法:若食滞较重而化热,脘腹胀痛,泻而不爽,用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加减,即大黄、黄连、黄芩、枳实、神曲、白术、茯苓、泽泻等,清热导滞,攻下消积,为通因通用之法。
【针灸治疗】
(一) 毫针法
方法:常规刺法,用泻法或强刺激,得气后留针30〜60分钟,其间行针3〜4次。
疗程:每日1〜2次,7〜10次为1疗程。适于湿热者。
(二) 灸法
方法:用隔姜灸法,每次每穴5〜7壮。
疗程:每日1〜2次,7〜10次为1疗程。适于寒湿者。


求道
四君严选
畅读VIP

164

0


求道
畅读VIP

198

0


白术
签约讲师
畅读VIP

306

0


求道
畅读VIP

436

0


求道
畅读VIP

283

0


求道

319

0


求道

368

0


求道

760

0


求道
畅读VIP

330

0


求道
畅读VIP

711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