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徐景藩治疗便秘经验

白术

签约讲师

浏览:611

时间:2020-08-31

说到便秘,时下医者能从气机郁滞、阴液亏虚、胃肠积热、脾胃阳虚、阴寒积滞等多种证型进行论治。但若说单从一个“气”入手,便能将多种类型之便秘治愈,可就不一般了。


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秉承家长,学贯古今,长于辨证,精于用药,尤擅治脾胃之病。徐老认为,便秘病位在肠,其发病当与肺、脾、胃、肝、肾等脏腑相关,病机主要是肠腑气机升降失调,主张从“气”论治。


肺气闭郁之便秘


《灵枢·经脉》有言“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上膈属肺”,“大肠手阳明之脉……络肺,下膈属大肠。”因肺主治节功能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徐老亦常谓治秘勿忘理肺。


肺与大肠表里,生理上,如唐容川在《医经精义·脏腑之官》所言:“大肠之所以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肺能正常宣肃,则大肠传导有节,大肠传导正常也有助于肺气的宣降。


病理上,如孙思邈注《华佗神方》时所指:“肺疾则大肠之力不足,故便不畅,或便后失力……若大肠过疾,则肺之鼓动力受阻,故气常不舒,或增咳嗽。”


肺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肺热移于大肠,热耗津液,津亏则肠道失濡,火燥则糟粕难行。故肠腑之通降有赖于肺气之肃降,上窍闭则下窍不通,肺失清肃则肠腑闭塞不畅。


 症 状 表 现 


大便排出无力,矢气不足,或伴咳嗽咳痰、气短声低,或有外感、内伤咳嗽等病史,或长期卧床,宗气不足。


 辨 证 论 治 


 [治法] 宣肺利气,顺肠通便。


 [方药] 紫菀杏仁、炒枳壳生地黄、麦冬玄参桃仁火麻仁郁李仁、炒莱菔子桔梗、炙甘草


紫菀杏仁、炒枳壳升降合用,宣肺理气。紫菀性温、味苦辛,《本草正义》:“紫菀柔润有余,虽曰苦辛而温,非燥烈可比。”故辛可以开肺气,柔润以润肠,乃宣肺通便之佳品。


生地黄、麦冬玄参润肺生津,取增液汤之意,以增液行舟。桃仁火麻仁郁李仁莱菔子滋阴润肠通便,此乃取俞氏《通俗伤寒论》“里气郁抑,大便不爽或竟不通而痛,加春砂仁三分拌捣郁李仁、松仁、桃仁柏子仁、蒌皮、酒捣薤白等辛滑以流利气机,气机一通大便自解”之意。


杏仁桔梗甘草宣肺气,肺气得升则肠腑之气得降,升降有序,粪便自出。若兼胸闷或两胁不适者,加柴胡枳壳青皮疏肝理气,方以宣肃肺气,通降胃肠为主,配以滋阴增液之品,使肺气得宣,腑气得降,肠腑润滑,便秘自除,即所谓“开天气以通地道”之法也。


肝气郁滞之便秘


肝属木,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是影响气血津液运行的重要脏腑。大肠的传导,有赖于气机的升降,清气升、浊气降,大肠方能通降有常。


肝疏泄有度,气血调和,情志舒畅,脾升胃降,水谷得以运化,精微输布全身,糟粕下传大肠。正如唐容川《血证论》所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证,在所不免。”


徐老认为肝疏泄异常,使脾胃升降无功,不仅影响脾的升清功能,在上则为眩晕,在下则为飧泻;而且还影响胃的降浊功能,在中则为脘腹胀满疼痛,在下则为便秘大肠津液,气郁久而化火,火热耗津灼液,则大便干结。如《症因脉治·大便秘结论》中说“诸气拂郁,则气壅于大肠,而大便乃结”。


肝主疏泄还体现在肝调畅情志上,现代社会中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竞争之多,心理应激反应剧增,社会、心理及行为因素均可形成应激,任何形式的应激都会影响气机,而肝主疏泄功能在应激反应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便秘结既是内外部病因导致的疾病结果,又作为新的致病因素引起生理状态改变,如烦躁抑郁或社会功能下降,加重肝疏泄功能失常,形成恶性循环。


 症 状 表 现 


大便排出时间过长,便质不干,或先干后稀,便量较少,多伴心情焦虑,精神紧张,胸胁胀痛或少腹不适,叹息后得舒,脉弦细等。


 辨 证 论 治 


 [治法] 疏肝解郁,理气通便。


 [方药] 紫苏梗、香附、炒白芍、炒枳壳、炙甘草鸡内金郁金决明子莱菔子、炒谷麦芽佛手柑。


本方取四逆散之意,但以紫苏、香附替代柴胡,其用意有两重:


其一,张凤逵《治暑全书》提到“柴胡劫肝阴”,古人使用时曾醋制或鳖甲炮制,单药不可常用久用,且便秘患者常为津亏液燥体质,尤其需慎用;


其二,徐老认为柴胡走两边,因其归肝胆经,行少阳肝胆经之气,苏梗走中间,因紫苏梗归肺、脾经,《本草崇原》指出其“气味辛”,并认为“能使郁滞上下宣行,凡顺气诸品,唯此纯良……宽胸利膈,疏气而不迅下”;香附归肝、三焦经,二者合用,可行肝胆、脾胃、三焦之气,故就病因病位而言,更适合肝胃不和型便秘


肝体阴而用阳,疏肝不忘柔肝、敛肝,《岳美中医论集》中指出“肝性多郁,宜泻不宜补,肝性至刚,宜柔不宜伐”,徐老在疏肝同时多加用白芍等酸甘养阴之品。


此外,常配鸡内金运脾助消,促进肠胃蠕动,加快饮食通过胃肠;配佛手柑理气宽中;枳壳、炒谷麦芽行气和胃;决明子莱菔子润肠通便。诸药相合使肝气得疏,全身气机得畅,三焦得通,大肠传化功能得复。


胃气滞之便秘


脾胃地处中焦,为一身转运之枢纽。脾为阴脏,喜燥恶湿,主升,胃体阳而用阴,喜润恶燥,主降。在藏象学说中,以脾升胃降来概括机体整个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徐老认为,胃的通降作用,实际上还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及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在内。


徐老认为,脾胃生理上升降相因,润燥相济;病理上脾不升清,胃气不降,互为因果,并把胃分为上、中、下脘。浊气在上则为呕逆嗳气,在中则为脘腹胀满疼痛,在下为便秘


脾主运化,布散津液脾阴不足,则胃海干涸,肠道少津,水停舟滞;脾气亏虚,则胃气不降大肠传导失司。然据其临床经验,脾胃之病多虚实夹杂,治疗时多需补泻兼顾,寒热适度。


 症 状 表 现 


大便排出较费力,伴腹部痞满,纳食不佳,或伴有口气,面色萎黄,脉细。


 辨 证 论 治 


 [治法] 理气健脾,降逆和胃。


 [方药] 太子参茯苓、生白术、法半夏麦冬、炒枳壳肉苁蓉、炒莱菔子乌药百合


徐老认为脾贵在运不在补,治脾以运为健,运脾以扶助运化,即调和脾胃气机。故选用太子参补气滋阴,无党参人参温燥,乃清补之品,茯苓健脾助运,另重用生白术可治便秘,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术煎剂有明显促进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功能的作用。


半夏麦冬为徐老治疗脾胃病常用药对,胃体阳而用阴,无胃之阳气则饮食不能纳,纳而不能磨化;若无胃中之津液,水谷何能腐熟。麦冬可清滋胃阴,以养胃体而助胃用。麦冬半夏,滋腻而不碍胃,半夏麦冬,降胃而不温燥,二者合用滋阴和胃降逆。


而《沈氏尊生书·胃痛》“胃痛者,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爆,且克正也”,说明情志不畅可和脾胃疾病息息相关,所谓脾为传病之所,肝为起病之源,故治疗脾胃病时应稍加疏肝之品,取乌药百合疏肝解郁、行气和胃、宁神止痛。


枳壳莱菔子四磨汤之意,行气以通腑气,且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枳壳有调节贲门括约肌收缩,促进胃肠动力的作用。


另,徐老认为运脾贵温,《名医方论》曰“阳之动始于温,温气得谷精运”,故健运脾胃佐温通之品,肉苁蓉性甘、咸、温,归肾、大肠经,补肾助阳,润肠通便,两擅其功。


肾失气化之便秘


重订灵兰要览》曰:“夫肾间动气,为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徐老认为肾阳为全身阳气之本,主要发挥温煦和推动作用,大肠的传导功能有赖于肾气化作用。


肾阳不足,肠道失去温养和推动则大肠传导无力,故亦可导致便秘,此时多大便干燥,排便无力。如《景岳全书·秘结》云:“凡下焦阳虚,则阳气不行,阳气不行,则不能传送,而阴凝于下,此阳虚阴结也。下焦阴虚能致精血枯燥,精血枯燥则精液不到而脏腑干槁,此阴虚阳结也。”


另徐老常谓人的生命周期是一个既定的生物钟,生长、发育、成熟、衰老、病死,主要是由肾精之主持,《医贯》:“大肠主津,小肠主液,津液皆肾水所化。”可见肾气化不足,则肾精亏虚,则大便秘结。


 症 状 表 现 


多为老年人,见大便干结、数日一行,排出质硬如羊屎,肌肤干燥,甚则如鱼鳞甲错,口干、眼干,或畏寒怕冷,脉弦细弱。


 辨 证 论 治 


 [治法] 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方药] 当归、怀牛膝肉苁蓉、炒枳壳升麻泽泻北沙参乌药百合济川煎加减)。


偏气虚者,常加太子参黄芪等;偏阴虚者,加麦冬枸杞子、何首乌等。


徐老认为,凡病涉虚损而大便秘结不通,则硝、黄攻击等剂必不可用;若势有不得不通者,宜济川煎主之,此寓通于补之剂也。


肉苁蓉温肾益精,暖腰润肠;当归百合养血和血,润肠通便;牛膝补肾强腰,性善下行;枳壳下气宽肠而助通便;泽泻渗利小便而泄肾浊;尤妙在稍加升麻以升清阳,清阳升则浊阴自降,寓通于补之中、寄降于升之内。

关联词条:

  • # 便秘
  • # 徐景藩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由四君收集编校。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本站联系,本站核实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