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简介
徐景藩,男,汉族,(1927年12月-2015年3月11日),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46年6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全国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全国著名中医药学家、首届国医大师称号获得者。

◆他潜心脾胃病诊治研究60余年,对食管、胃肠、肝、胆、胰腺等脏腑病证形成自己独特见解和辨证方法。
◆他引领学科建设,使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科成为全国唯一的脾胃病研究基地。
13年前,他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被授予白求恩奖章,13年后,他仍以朴实无华、无私奉献的人格被评为全国首届国医大师。光阴荏苒,他虽两鬓飘雪,但力倡中医特色、坚持临床查房的工作不变;他虽体力下降,但济世救人、一心为患者的初衷不变;他虽不再担任院所领导,但献身岐黄、振兴中医药事业的目标不变。他,就是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徐景藩。
谈起自己所获得的一系列荣誉,徐景藩显得很淡然。他真诚地说,“这是国人对中医国粹的信任和珍爱,是国家对中医的重视和支持,不是我个人的荣誉。”实事求是、淡泊名利、做人低调体现了一代名医的大家风范,平实、平和、平稳、平凡构成了徐景藩为人、为医、为官、为师的本色人生。
大医精诚 奉献病人 始终把患者利益放在第一位
从不富裕的家中自掏腰包给患者,并安排住院,精心治疗。当患者和家人都需要照顾时,他往往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行医60年,奉献半世纪。这是人们对徐景藩的高度评价。
1982年,江苏溧水县一农民患溃疡性结肠炎,多年治疗效果不好,以致贫血而极度虚弱。听说徐景藩能治这种病,这位农民便卖掉耕牛慕名求医。不幸路途中治病的钱被人偷走,农民伤心得痛不欲生。对此,徐景藩十分同情,便从自己不富裕的家中拿了200元给了这位患者,并安排其住院,精心为他治疗。患者治愈出院时,流下感激的泪水,连称徐景藩是“救命恩人”。
“医者父母心。能为患者出点力,减轻病人负担,这是医生应该做的。”徐景藩从医以来,也一直将此作为座右铭。上世纪60年代在急诊室工作期间,徐景藩夜间值班常常带米煮粥做夜餐。他看到一些患者也需要营养时,便小心翼翼把粥上面的米汤舀出,一勺勺喂给重症患者。
安徽农民患胆囊炎而住院,徐景藩精心诊治。他得知病人家里经济困难,悄悄送给病人路费和一封鼓励其战胜疾病的信,令病人非常感动。跟随徐景藩查房的徒弟陆为民告诉记者,他多次看到徐老把钱塞给困难患者。徐景藩为患者解决困难的举动,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1985年底,患者方联喜突发胃体大量出血,血色素从13g/L跌至7g/L。虽经大医院抢救暂时止住出血,但不久又复发,转至又一家医院治疗,依然不见好转。后经徐景藩会诊后,开出7服中药。方联喜服药一周后,出血便止住了,又用中药调理半年后,他完全康复,至今仍身体硬朗。
“徐老的方子仅有十余味药,7服药也只四五十元,但效果显著,是中医救了我的命。”方联喜说,徐景藩对患者如同亲人,每开一味中药,都要反复斟酌,总是把最佳配伍的药方给每一个患者。同时,自己还一丝不苟地核对药名、药量。患者非常信任他,常常半夜来挂他的号。
衷中参西 开拓创新 在传统与现代医学间走自己之路
1958年,徐景藩参与创建医院内科教研组,在繁重的医疗工作基础上兼任课堂和临床教学任务。他积极倡导学科分化,1986年在原有脾胃、肝胆病组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医消化科,他坚持“多方位研究、多学科结合”,使其先后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脾胃病专科”和“十一五”重点专科强化建设单位等,使该院脾胃病研究在国内位居前茅。如今,该科成为全国唯一的脾胃病研究基地。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带领研究生对胃脘痛的病因病机和辨证客观化等展开科研工作,一些成果先后获得省部级多项奖励。他还编写著作10多部,发表论文130余篇。古稀之年,还著有《徐景藩脾胃病治验辑要》,已多次重印。
一患者食道发炎,疼痛难忍,用了各种方法,效果一直不理想。徐景藩不断研究,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改进剂型和服用方法,取得了较好疗效。这种服药法把汤药变成糊状中药,服用后又利于药达病所。过去医生都为药水无法留在食管部位而头疼,如今有了初步改进。
运用中医综合疗法是徐景藩的一贯做法,如诊治肝病重症阴虚膨胀,他采用内服、鼻饲、外治用药、针刺并进以及运用养阴利水方等方法,取得较好效果。对于胃脘疼痛者,他选用中脘、足三里等穴位针刺,或结合耳针治疗,效果明显。有些难治病症还兼用泡足方法。
徐景藩认为,中西医各有所长,应该相互补充,要运用和借鉴现代医学知识和技能,更好地为中医服务。他联系现代医学对胃生理功能的认识,提出“胃能磨谷论”,临床上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治疗急性胰腺炎,他采用清化通腑消滞法和外治法,颇有良效。他也常将现代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成果在辨证的基础上参用于临床,提高了治效。
精研典籍 勤于临床 源于家学渊源和济世救人的远大志向
徐景藩取得的成就,与济世救人的远大志向分不开,与家庭熏陶、师承教育分不开,与积累思悟、博采众长分不开。
1940年,徐景藩随父徐省三学习中医。上午抄方,下午整理、抄书、读书,结合病例查阅有关书籍加深理解,晚上聆听父亲对疑难病例的经验,天天如此,寒暑不辍。这由浅及深、循序渐进的师承教育,为他日后的工作打下了扎实基础。
4年后,徐景藩又拜当地名医朱春庐为师。他一边侍诊,一边精心研读中医经典及各家医籍。至今,徐景藩对经典医籍内容仍出口成诵。值得一提的是,徐景藩将老师治验病案分门别类整理,工楷抄录,装订3册,得到朱师好评。
1947年,徐景藩开始独自行医。当病人求治时,他认真诊疗,处方用药力求准确,闲暇时有计划读书。至于诊金,他从不计较,贫病送诊,有时还免费为贫苦病人配药。
记者在徐景藩办公室看到一封发黄信件,他说这封信改变了自己一生命运。这是1952年由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干部处发来的函,通知徐景藩已被卫生部中医研究班录取,立刻去北京大学医学院学习。他深刻体会到一个乡村医生可以到首都医学高等学府深造,是共产党重视人才培养的具体体现。从此,他把这封信作为个人生平最值得纪念的物品之一珍藏至今。
在北京5年时间内,徐景藩系统学习了西医学。过去学的朴素宏观中医学理论,能从人体生理、解剖、病理、生化等微观中了解真谛,逐步体会到中医的特色优势以及中西医各有所长。他虽然只有小学毕业,经过自学,以“高中同等学历”报考,但学习成绩优良。
尽心尽责 注重特色 为医院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处奔波,争取政府支持,改善就医条件。在制订医院发展规划,抓中医人才梯队培养和专科专病建设等方面,事必躬亲。
在制订医院发展规划后,他注重抓人才梯队培养和专科专病建设等工作,如医院目前72个重点专科(病)门诊中,约有3/4都是他在任期间巩固、调整、发展和建立起来的。
他坚持“以中为主、能中不西”的办院方针,组织各科互相观摩中医病历书写、三级查房制度、加强中医护理等,经过讨论,结合病种特点,各科制定相应措施。如外科病房即使是手术患者,在术前术后也能配合中医药治疗。全院中医药使用率始终保持在70%左右。
1986年,医院综合大楼开始兴建。从筹款、立项、论证,到设计、动工、竣工,每个细节、每个环节都浸透了徐景藩的一番心血。就在这座拔地而起的大楼前,徐景藩穿上平时不常穿的西服,照了一张相。他笑了,有对医院前景的憧憬,有对未来事业的期盼。
由于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徐景藩被累得血压升高、心动过速。他的女儿徐丹华至今还记得,父亲常常很晚才回家。几个孩子到门外路边车站左等右盼到天黑,才看见父亲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摇摇晃晃回来。到家累得一下子瘫倒在床上。
“淡泊名利,多做贡献。”是他常说的一句话。医院曾建起一幢高知楼,徐景藩完全有资格分到房子,但为了缓解医院的分房矛盾,他主动放弃,仍旧住在17年前建造的面积较小的老房子里。
“江苏省中医院的工作是大家做的,我只不过是其中一员。”其实,职工们明白,正是在老院长徐景藩的精神感召下,后来一任任院长都把徐景藩倡导的“抓班子团结、抓人才培养、抓医德医风”的优良传统继承下来,从而使医院发展突飞猛进。
言传身教 桃李成圃 一代代中医人薪火相传
他严谨治学、诲人不倦,贯穿在一言一行之中;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学术经验传给后学,先后指导、培养国内外各类中医学生、进修医生不计其数。
徐景藩采取“一贯制”的教学方式,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他曾立4条座右铭,即“读书从博到精,撷采众长,分析思考,须有自己见解;诊病务必细心,审因辨证,选方宜慎,择药熟知性能;改进给药方法,针对病情,达于病所,庶能提高治效;积累临床资料,撰文求实,常年不懈,集腋始能成裘。”学生们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江苏省中医院院长刘沈林告诉记者,作为弟子跟师徐景藩7年时间,不仅学到高超的医疗技术,还学到不少做人方法。他说,自己曾任医院办公室主任、副院长,经常看见徐老在一小本子写着什么,上面密密麻麻记的都是医院大大小小的事情。像这样的本子,徐景藩不知有多少本。
“徐老注重人才梯队建设,正确处理中西医之间的关系以及他敬业爱岗、高度负责的奉献精神,对自己今后的管理工作影响深远。”刘沈林说。
弟子陆为民谈到,当看到徐老在读一本分子生物学时,对自己触动很大。老师博学、好学、会学的高大形象,须仰视才能表达心中的崇敬之情。
他常说,“要做好一名医生,首先要做好一个人,我们不能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丧失医生的人格。”有一次门诊,一患者多年胃病被徐景藩治愈,着实感激,特意带来家乡新茶以表谢意。徐景藩再三婉谢,病人趁人不注意,将茶叶放下就走了。徐景藩发现后,立即让学生追赶病人。学生有些迟疑,说区区小事,何必这样认真。徐景藩正色道,“廉洁行医,不收病人财物,这是制度,应自觉遵守!”学生听后,急忙追出,将茶叶退还给病人。
徐景藩的学术思想、做人准则影响和造就了大批后继中医人才,他们中有的已成为硕士、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在临床、科研和管理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徐景藩还先后指导、培养国内外中医学生各类进修生不计其数,可谓“桃李满天下”。
恬淡随缘 修心养性 知足常乐者生活得自在舒畅
饮食有节、防怒戒满、愉悦为贵、劳逸适度、丝竹琴声、体育强身是养生之道。
徐景藩在人生路上悟出很多道理:要有一颗平常心,要学会随缘二字,便能除却许多烦恼;对人宽厚仁慈,生活顺其自然,为人低调谦和,不受名利羁绊。因此,他一生平稳,身心愉快,加上师徒和谐,同事和合,家庭和睦,生活得自在舒畅。
除了读书临证,徐景藩喜欢书法。他曾经学写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字如行云流水,沉稳端庄。
自幼喜爱音乐的徐景藩,一生中没有离开过乐器,业余时间也常拉拉、弹弹、吹吹。到了老年,他改学电子琴,学习、工作之余,自娱自乐,有益身心。
徐景藩重视体育运动,自编自练松筋操、颈子操、呼吸操和眼操等,强壮筋骨,抗老防衰。他还多年如一日,精心照顾因糖尿病而眼睛近乎失明的老伴,并与她早晚牵手散步,相濡以沫,被人们传为美谈。
活到老,学到老,服务到老,是徐景藩一生的不懈追求,保持本色,提倡和谐,乐在自然,也是他所领悟的岐黄之道。
徐景藩医疗经验琐记(章永红)
徐景藩老师,从医数十年,学验俱丰。余随师学习时间虽不长,然受益非浅。兹就随师临证所得点滴,择要介绍于后。一、慢性胃脘痛徐师认为慢性胃脘痛,宜分三个证型、五个兼证较为符合临床实际。三个证型是中虚气滞证、...


求道
畅读VIP

155

0
徐景藩:疏肝调中治残胃炎
胃肿瘤、胃十二指肠溃疡经久不愈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等疾病患者,经胃次全切除术后,仍有约60%患者会出现残胃炎症(包括吻合口炎症)。残胃炎是由于术后残胃失去正常功能,胆汁、十二指肠液、胰液等易于反流入残胃...


求道
畅读VIP

253

0
徐景藩:从脾阴虚论治虚劳案
唐某,女,52岁。患者腹泻与大便干结交替出现10余年,大便干结情况较多,4~5日一行,羊屎状,饮食不洁或稍食生冷后易腹泻,夹有不消化食物,大便不尽感,肛门坠胀,晨起口中发甜、黏腻不爽,恶心欲呕,吐出白...


求道
畅读VIP

348

0
徐景藩:治疗肝病八法
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从医60余年,秉承家传,通晓古今,学贯中西,在治疗慢性肝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人有幸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师从徐老,侍诊左右,兹总结归纳徐老...


求道
畅读VIP

467

0
徐景藩:治疗肝硬化腹水经验
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到晚期的一种转归,属中医鼓胀病的范畴,历来被视为不治之症。《灵枢·水胀》云:“鼓胀何为?岐伯曰:鼓胀者腹胀身皆大……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金匮要略·水气》说:“肝水者腹大,不...


求道
畅读VIP

285

0
徐景藩临证心法
作者:陆为民、徐丹导读:本文是国医大师徐景藩的临证心法,短短32字,融汇对中医一生的体会。供诸位朋友学习和参考。徐景藩教授,全国白求恩奖获得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500名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


白术
签约讲师
畅读VIP

461

0
肉桂用验
肉桂(桂心)辛温味甘,入心、脾、肺、肾诸经。具有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等功用,适应证较广,为医家所常用。使用得当,常可收到奇效。现据个人经验,举其数则,以供同道参考。1.消渴病:据《金匮要略》...


白术
签约讲师
畅读VIP

569

0
食管憩室炎症案(徐景藩)
患者吴某,女,42岁。1983年10月16日初诊。 病史:患者于7月中旬以来,胸骨后隐痛。进食后疼痛尤甚,痛及左胸及后背脊部,伴有胸闷、胃脘痞胀、嗳气频多。经X线钡餐食道摄片,提示食道憩室,...


白术
签约讲师

492

0
浙贝母用验(徐景藩)
浙贝母一般多用于化痰止咳,我常用于治疗胃脘疼痛。据《本草正义》记载“入足阳明、厥阴”。《本草正义》列述其多种功用,认为“无非清热泄降四字,足以赅之”。并转引《别录》“疗腹中结实,心下满……苦泄散结...


白术
签约讲师

668

0
徐景藩治疗便秘经验
说到便秘,时下医者能从气机郁滞、阴液亏虚、胃肠积热、脾胃阳虚、阴寒积滞等多种证型进行论治。但若说单从一个“气”入手,便能将多种类型之便秘治愈,可就不一般了。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秉承家长,学贯古今,长于辨...


白术
签约讲师

609

0
查看更多
最新资源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