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鉴别与治疗
【证治方药】
(一) 先天不足
1.临床表现:眼球震颤,与生俱来,面色苍白,精神不振,神疲乏力,腰膝酸软,或伴其他眼部先天病变。舌淡,脉虚细带弦。
2.病因病机:先天不足,肾元亏乏,精髓不充,目无所养。多见于眼先天发育不良等。
3.治法:补肾益精,固本培元。
药物:党参10〜15g,山药15g,熟地10〜15g,山萸肉10〜15g,枸杞子10g,杜仲10〜15g,当归10〜15g,生黄芪15g,甘草6〜10g。
方义:山药、山萸肉、熟地补肾益精,黄芪、党参、甘草益气固本,熟地、当归养血,枸杞子、杜仲补肝肾而养目。
5.变通法:可用左归丸(《景岳全书》)加 减 ,补肾益精作用更佳。
(二) 胆郁痰扰
1.临床表现:眼球震颤,耳鸣耳聋,头晕目眩,如坐舟车,呕吐恶心,口苦咽干。舌苔薄黄腻,脉弦滑带数。
2.病因病机:痰湿内生,胆胃不和,循少阳胆经上扰清窍,耳鸣目颤。多见于迷路性眼球震颤。
3.治法:化痰和胃,利湿温胆。
4.方剂:温胆汤(《千金要方》)合小柴胡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法半夏10〜15g ,陈皮6〜10g,茯苓15g,枳实10g,竹茹10〜12g,甘草6g,柴胡10g,黄芩10g。
方义: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和胃化痰,枳实理气降逆,竹茹和胃止呕。柴胡、半夏、黄芩和解少阳,疏肝清热。胃气和则胆气舒,肝气条达则胆气以清。
加减:见呕恶甚者加生姜和胃止呕,气虚则加党参、白术健脾益气。耳鸣、眩晕加磁石、菖蒲通窍定眩。
5.变通法: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加减,为化痰定眩之剂。
(三)肝肾阴亏
1.临床表现:眼球震颤,头晕目眩,步履不稳,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2.病因病机:肝肾阴亏,精血不足,目失所养,致成眼球震颤。多见于中枢性眼球震颤。
3.治法:滋肾养肝,定颤养目。
药物:枸杞子10〜15g,菊花10g,生熟地各10〜15g,山萸肉10〜15g,山药10〜15g,茯苓15g,石斛10〜15g,麦冬10〜15g,五味子6〜10g,潼羡藜10g,天麻10g。
方义:枸杞子、菊花、石斛养肝明目,熟地、山萸肉、山药滋肾养阴,潼蒺藜、天麻平肝息风,五味子、茯苓安神,麦冬、生地增液。
5.变通法:可用地黄饮子(《宣明论方》)去附子、肉桂、巴戟天、肉苁蓉,滋阴息风。
(四)血虚生风
1.临床表现:先天即有,有遗传性,眼球震颤,视物模糊,肌肉跳动,手足震颤,耳鸣眩晕,面色无华。舌质淡,脉弦细。
2.病因病机:气血不足,经脉虚弱,目无所养。多见于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
3.治法;益气养血。
药物:党参10g,白术10g,生黄芪15g,当归10g,白芍10〜15g,熟地10〜15g,阿胶10g(佯冲),艾叶10g,天麻10〜15g,钩藤10g,甘草6g。
方义:党参、白术、黄芪、甘草益气健脾,当归、白芍、熟地、阿胶养血和肝,艾叶温经通脉,天麻、钩藤息风定颤。
【针灸治疗】
(一)毫针法
取穴:睛明、瞳子髎、球后、鱼腰、阳白、攒竹、四白、承泣,合谷、外关、光明、足三里、三阴交、风池、翳风。眼周穴与远端穴每次各取2〜3穴,相互配合。
疗程:日1次,7〜10次为1疗程。
(二)耳针法
取穴:肝、肾、心、眼、脾、皮质下。
方法:王不留行子敷贴固定,自行按压3次。
疗程:隔日1次,7〜10次为1疗程。
【简易方药】
1.全蝎、僵蚕各6g,白附子、胆星各30g,研末拌匀。日3次,每次3〜6g服,适于胆郁痰扰者。
2.天麻、首乌、钩藤、石决明、珍珠母各15g,菊花、白蒺藜各10g,每日1剂,水煎服。适于肝风内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