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鉴别与治疗
【证治方药】
(一)阳气虚衰
1.临床表现:患儿全身冰冷,肢体不温,关节不利,僵卧少动,嗜睡昏沉,气息微弱,哭声低怯,仰头呼吸,吸吮困难,面色苍白,肌肤板硬而肿,皮肤黯红。唇舌淡或黯紫,指纹色淡沉滞。
3.治法:益气温阳,调和气血。
加减:唇舌黯紫,皮肤黯红者,加红花、丹参化瘀;食少气弱加白术、茯苓、甘草健脾;肾阳衰微加鹿茸粉(0.3g调服)或仙灵脾、巴戟天温肾补元;口吐白沫、呼吸不匀者加石菖蒲、胆南星、僵蚕、牛黄豁痰通窍。吸吮困难者,应浓煎用滴管滴入患儿口中。
5.变通法:气虚明显加入参注射液静脉滴注;心率慢,心音低钝者,用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益气强心生脉。
(二)寒凝血瘀
1.临床表现:面色紫黯,全身欠温,四肢发凉,肌肤硬肿多局限于臀、小腿、面颊等部位,皮肤不易捏起,色黯红或青紫,或红肿如冻伤。唇黯红,舌青紫,指纹紫黯。
3.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简易方药】
1.附子1〜2.5g,桂枝1〜2.5g,炙甘草3g。每日1剂,水煎分数次服。气虚加参、黄;神萎、呼吸不匀、口含痰沫,加僵蚕、半夏、菖蒲、郁金、胆星、牛黄;血瘀加丹参、赤芍、红花、桃仁、郁金;夹痰实加大黄(1~1.5g ),槟榔、丹皮;肿甚、小便不利加五苓散。
【外治法】
(一)洗浴法
1.处方:艾叶500g,加水3000ml煎,浓缩成1000ml。
用法:每次取250ml加入水浴盆中,保持水温37℃〜38℃,每次将患儿浸泡15〜20分钟,浴后擦干,放入温暖襁褓中。日2〜3次。
2.处方:鲜橘皮120g,藏红花30g。
用法:水煎,盛盆中。水温在38.5℃〜40℃,将患儿浸泡盆中,15〜20分钟后抱起患儿,擦干身体。置于预热至32℃〜34℃保温箱中,用红外线灯照射硬肿处,灯管距皮肤30〜50cm,边照边按摩,每次15〜30分钟。日1次。
(二) 膏摩法
用法:用温水洗净硬肿部位,涂抹上述油膏,以手轻柔按摩10〜15分钟,4小时1次。冬天油膏加热后再用。
【推拿治疗】
1.双下肢肿胀:患儿置于成人怀中,盖好被。先行抚法,施术者以手指指腹和鱼际肌涂上万花油,手掌略弯曲,让五指指腹、掌根部及鱼际肌接触患儿皮肤,轻柔地抚双下肢,由下而上反复5〜7遍。再行摩法,用拇指指腹涂上万花油,对肿块逐个地轻揉,节奏缓慢地盘旋摩动,着力均匀,患部有微热感。再施抚法2〜3遍。每4小时推拿1次。
【针灸治疗】
(一)穴位激光照射法
方法:He-Ne激光照射,每穴3分钟。
疗程:日1次,10〜15次为1疗程。
(二)灸法
疗程:同上。
最新资源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