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柴胡:疏肝退热 升举阳气

四君人参

浏览:557

时间:2020-09-22


柴胡为伞形科植物北柴胡、狭叶柴胡等的根。苦、辛,微寒,归心包络、肝、胆、三焦经。功效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透邪达表,治伤寒温病邪热


《名医别录》云:(柴胡)“除伤寒心下烦热。”《滇南本草》谓其为“伤寒发汗解表要药,退六经邪热往来。”张仲景小柴胡汤用作治疗少阳往来寒热的主方。故医家多谓其乃少阳解热主药。殊不知,解少阳之邪热,只是小柴胡汤解热的一个方面。张仲景曾在柴胡加芒硝汤条下云:“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由此观之,小柴胡汤并不只是作为少阳病的主方,而是可以作为解除六经除太阴、少阴之外的其余四经外邪发热的主方。柴胡作为方中主药,更是可以解伤寒温病表里热邪。


温热之邪在肌表卫分,透表泄热,可用柴胡金银花连翘薄荷青蒿牛蒡子等以宣散;风寒之邪在太阳表分,可配麻黄桂枝以解表达邪;邪居表里之间,可配黄芩薄荷芦根等和解表里;邪入阳明,可配伍石膏知母等清解兼以达邪,引邪外出,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而解;邪伏膜原,可配厚朴枳实白芍黄芩等透邪外出;即便是热入血室,邪气深藏,仍然可以用小柴胡汤四物汤,自血室透热外达。


另外,治肝炎湿热之邪内蕴而外见发热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自创柴胡解毒汤柴胡为君药,配伍黄芩茵陈凤尾草土茯苓、草河车、生甘草,用之有立竿见影之效;治泌尿系感染之尿痛尿频、尿急,热痛淋漓,往来寒热,国医大师张志远柴胡蒲公英穿心莲瞿麦鸭跖草苦参败酱草白花蛇舌草,也有桴鼓之应。


总之,柴胡为透邪外出的药,而非只用于治疗少阳或半表半里的疾病。笔者在临床上运用柴胡,于伤寒则用治三阳经与厥阴经之热,于温病则用治卫分、气分之邪,从不拘于半表半里之论。另据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柴胡有较好的解热、抗炎、杀灭病原体以及镇静作用,这可能是其解外在邪热的基础。


疏肝解郁,除胁痛胸闷乳胀


疏肝解郁,为柴胡的另一个重要功效,如名方四逆散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均以此为君药,治疗情志不舒、急躁易激惹之症。因肝胆经脉循行的关系,柴胡对于胁痛胸闷、乳胀及小腹憋闷、两肩膀不适也是的对之药。柴胡常配伍白芍郁金香附甘松川楝子青皮佛手等,以条达肝气,开郁闭,通结滞,对于肝气不畅所导致的诸般症状确有疗效。


笔者曾治一老妇,与儿媳生气后,两胁胀闷疼痛,不可进食,胸满喘憋,呃逆声高,自觉有气团游走,所过处憋胀,按之则呃,呃则稍舒,大便不下,小便亦少,且头面肿胀,症属肝气郁滞,三焦不畅,水谷不行。用柴胡18克,白芍30克,枳实20克,生甘草15克,川芎15克,青皮10克,郁金20克,川楝10克,生大黄10克,大腹皮10克,焦榔片15克。患者服后,1剂即知,4剂病消大半,7剂后病除。


升举阳气,祛头面耳目之疾


首先提出柴胡具升举阳气之能者,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张元素,他在《医学启源》中指出柴胡为“少阳厥阴引经药”,并明确言其“引胃气上升”。其后,张元素之高徒李东垣师古而不泥,将柴胡用于清阳不升或清阳下陷诸证,由此开启了柴胡升阳举陷之先河。如他在补中益气汤中用柴胡,称其“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并谓全方“补其气而升其阳”。再如《脾胃论》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散火汤、升阳汤等,皆尊此用法。后世运用柴胡升阳功效广泛,如张锡纯升陷汤、《仙拈集》升气汤、《顾松园医镜》升阳除湿汤等。需要指出的是,清阳(气)不升,既可见于虚证(无力升举),也可见于实证(邪实阻遏),对于此两类清阳(气)不升,柴胡均可治之。但在升举阳气时,柴胡只可作为佐使用药而不可用作君药,对于无力升举之证,必以补气药为主,对于邪实阻滞不能升举者,要以祛邪之药为主,柴胡只是引导气机上升,而且用量不宜大,如果以柴胡为君药,且药量偏大,则会适得其反。


柴胡的升举功效对于很多头面之疾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五十二病方》最早记载柴胡治疗头痛病症。除治疗清阳不升的头晕痛之外,柴胡也可用于风邪上袭的头痛头晕,如《医学入门》之清空膏治风热上壅头痛、《仁术便览苍术复煎汤治风湿头痛《卫生宝鉴》乳香盏落散治偏头风等。


再如柴胡治目疾,自汉代即有记载。《神农本草经》言其可以“明目”。《千金要方》以之与决明子相伍为末,用乳汁调和敷目上,治眼目昏暗。《本草纲目》谓其可“治目昏、赤痛障翳”。笔者用柴胡黄芩栀子荆芥蝉蜕僵蚕相伍,治疗风热火眼;用之与白芍、牡丹皮石斛决明子茺蔚子相伍治目干涩,见风流泪,皆屡屡建功。


柴胡治耳疾,也属古已有之。由于耳聋、耳鸣多与少阳相火相关,柴胡和肝胆之经,功善疏畅气机,升清开窍,故为治疗耳聋耳鸣之要药。如《幼幼新书》通鸣散,用柴胡与菖蒲、远志细辛磁石等配伍,治窍闭不通之耳聋;《杂病源流犀烛》聪耳芦荟丸,以之与芦荟大黄龙胆草等同用,治肝胆火盛,耳内蝉鸣。笔者治耳鸣耳聋,也用之为引经药。


此外,对于口鼻咽喉之疾,柴胡也可以为导引之药,加入对证的药中,起到引药至上的作用。


宣畅气血,疗风湿筋骨痹痛


《名医别录》记载柴胡可“除湿痹拘挛”,《药性论》言其治“骨节烦疼”“肩背疼痛”,这可能与其散风邪、开结气、宣郁滞,即“宣畅气血“有关。如《辨证录》双解风湿汤,以之与防风、薏仁、茯苓甘草同用,治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症因脉治》之柴胡独活汤,以之与防风独活川芎等同用,治风湿腰痛。笔者经验,在治疗风湿药中加入本品的确可以宣畅气血,提升抗风除湿的疗效。


有关柴胡应用的争鸣


关于“柴胡劫肝阴”


温病大家叶天士柴胡劫肝阴”的论点,对后世影响巨大。然赞成者固多,而反对者亦不少。从《神农本草经》记载来看,柴胡列为上品,且有“明目益精”之功,何以能劫肝之阴血?再从张仲景柴胡用量常至八两来看,也不似有劫肝阴之弊。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和临床所治证候有关,如确有肝血大伤,真阴不足,柴胡有升发之性,性偏燥,用之或有不当用之处,但对于平素肝血不亏之人,则绝无伤人肝阴之说。而对于肝阴不足者,确当用柴胡解热、疏肝抑或升提时,可佐以补肝血之药,如白芍、地黄、黄精之类,自可用其长而防其短。总之,柴胡为平达之药,不可因叶氏之说而限制其临床功效的发挥,使明珠蒙尘。


关于柴胡用量


笔者体会,对于解表退热,透表达邪,柴胡用宜大,一般20克起步,多者可用至50克;对于疏肝解郁,宜用10~18克,如果气郁甚重,至胸胁胀痛者,也不宜超过20克;如用于升提,则量宜少而不宜大,一般3~5克为宜,量过大则药过病所,失其佐使之功,反而无效。


治外感退热柴胡用量宜大,如小柴胡汤治少阳往来寒热及少阳阳明合病时,其用至八两之多。笔者对于外感发热不退,常用量是20~30克,效果不显者,可以加至50克。曾治一名高热稽留患者,体温39~40℃,10日不解,用柴胡30克,黄芩15克,生石膏60克,青蒿30克,茅根30克,芦根30克,双花20克,连翘20克,3日不退,重新辨证无他,故将柴胡加至50克,半日开始退热,一天半退净。


柴胡疏肝用量宜适中,如四逆散用作散剂,量小自不必言。而柴胡疏肝散逍遥散中,也作如是用量。而用作升提之时,更不能用大量柴胡。曾有一人开补中益气汤,用参芪当陈之量不大,而柴胡之量与参芪类似,服药后效果不显,笔者将参芪加大剂量,而将柴胡减至5克,全方药味无一调整,而竟收全功。故知药物之用量大小,对功效之影响,甚为重要。

关联词条:

  • # 柴胡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王庆国,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