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片形态
拼音
别名
释名
《本草拾遗》:“俗呼象胆,以其味苦如胆也。”
来源及植物形态
采制
全年可采。割取叶片,收集其流出的液汁,置锅内熬成稠膏,倾入容器,冷却凝固。拣去杂质,斫成小块。
性味归经
功能主治
清热,通便,杀虫。治热结便秘,妇女经闭,小儿惊痫,疳热虫积,癣疮,痔瘘,萎缩性鼻炎,瘰疬。
1.芦荟能泻下通便,适用于便秘实证。以其苦寒清泄,对热结便秘,兼心肝火旺,烦躁失眠者,尤为适宜。常配朱砂制丸服,即《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卷上》引张选卿方(即更衣丸)。现有制成更衣片者,每片0.3g,每次3~ 5片,1日1~ 2次。
2.芦荟苦寒泄降,能清泄肝经实火,凡肝经火盛,见眩晕、头痛、胁痛、目赤、烦躁而大便秘结者,常配龙胆草、栀子、青黛等同用,如《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四》当归龙荟丸(又名当归龙胆丸、龙脑丸)。小儿肝热惊风夹痰者,可配胆星、天竺黄、川贝等清热化痰药。
3.芦荟具有杀虫功效,主要用于:①取其杀虫消疳治小儿疳积。《儒门事亲•卷十五》治小儿脾疳方,以芦荟与使君子等份为末,米饮调服;或配伍人参、白术等益气健脾之品,如《医宗金鉴•卷五十二》肥儿丸。②外敷杀虫止痒治顽癣,单用,或配甘草末同用。本品外用,亦可治痔瘘肿胀,血水淋漓,以芦荟和入少许冰片涂之。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内服:0.6~1.5g,入丸剂或研末装入胶囊服,不入汤剂。
外用:研末调敷。
注意:
1.芦荟味极苦,有臭气,故不宜入汤剂,脾胃虚寒者忌用。
2.孕妇及下部有出血倾向者忌服。
《本草经巯》:"凡儿脾胃虚寒作泻及不思食者禁用。"
各家论述
1.《药性论》:"杀小儿疳蛔。主吹鼻杀脑疳,除鼻痒。"
2.《海药本草》:"主小儿诸疳热。"
3.《开宝本草》:"主热风烦闷,胸膈间热气,明目镇心,小儿癫痫惊风,疗五疳,杀三虫及痔病疮瘘。解巴豆毒。"
4.《本草经疏》:芦荟,寒能除热,苦能泄热燥湿,苦能杀虫,至苦至寒,故为除热杀虫之要药。其主热风烦闷,胸胁间热气,明目,镇心,小儿癫痫凉风,疗五疳,杀三虫者,热则生风,热能使人烦闷,热除则风热烦闷及胸膈间热气自解。凉肝故明目。除烦故镇心。小儿癫痫惊风,热所化也,五疳同为内热脾胃停滞之证;湿热痔病疮痿,亦皆湿热下客肠脏,致血凝滞之所生,故悉主之。能解巴豆毒,亦除热之力。
5.《本草汇言》:卢会,凉肝杀虫之药也。凡属肝脏为病,有热者,用之必无疑也。但味极苦,气极寒,诸苦寒药无出其右者。其功力主消不主补,因内热气强者可用,如内虚泄泻食少者禁之。
6.《本经逢原》:芦荟,入厥阴肝经及冲脉。其功专于杀虫清热。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及经事不调,腹中结块上冲,与小儿疳热积滞,非此不除。同甘草为末,治头项顽癣甚效。但大苦大寒,且气甚秽恶,若胃虚少食人得之,入口便大吐逆,每致夺食泄泻,而成赢瘦怯弱者多矣。
7.《要药分剂》:近世以芦荟为更衣药,盖以其清燥涤热之功也。
8.《本草图经》:"治湿痒,搔之有黄汁者;又治匿齿。"
10.《本草再新》:"治肝火,镇肝风,清心热,解心烦,止渴生津,聪耳明目,消牙肿,解火毒。"
11.《现代实用中药》:"为峻下药,有健胃通经之效。"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1

0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2

0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2

0

杏林一翁
认证讲师
原创投稿
畅读VIP

436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483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413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817

0

苍穹jiff
原创投稿
畅读VIP

355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412

0

茯苓
畅读VIP

460

0

茯苓
畅读VIP

420

0

茯苓
畅读VIP

425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