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丁樱教授治疗小儿外感热病用药特点分析

求道

浏览:692

时间:2022-09-26

1.辨证用药,不拘寒温


外感发热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病症,具有发病快、病程短、传变迅速、四季发病的特点。


丁教授认为小儿脏腑娇嫩,藩篱不固,易受外邪侵袭,虽邪有六淫之分,但其病机主要为外感风寒、风热所致。因小儿体属纯阳,外感之邪易从热化,故本病总以风温居多。病之初起,小儿外感风寒者并非少数,但风寒证仅表现在病初阶段,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疾病传变迅速,风寒之邪很快入里化热,临床表现为寒热错杂之证,或寒多热少、或热多寒少、或外寒内热。鉴于此,丁教授在治疗小儿外感热病时,用药往往寒温并用,主次鲜明。如早起出现发热恶寒、流清涕、指纹浮红等外感风寒所致外感发热病,多辨证选用辛温解表剂(如香苏饮、小青龙汤等) 的基础上稍佐银翘、牛蒡子等清热利咽之品,以透邪外出、防入里化热传变; 若为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肺炎喘嗽等初起高热,在应用辛凉解表剂(银翘散%桑菊饮等)时常于方中稍佐紫苏叶、荆芥等,辛凉与温药并用,透邪外达,不论有汗、无汗均可用之。因荆芥、紫苏叶虽为辛温解表药物,但药性较为缓和,用之无过汗伤阴之弊,与寒凉药物配伍,既可防寒凉遏邪,又可借其芳香透达之性加速透邪外出,较单纯辛凉解表取效更速。


2.重视体质,不妄攻补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古人用阴阳理论将小儿体质特点概括为"稚阴稚阳",这一生理特点也决定了其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温病条辨·解儿难》提出: “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 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发热是儿科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处理不当容易造成诸多变证,如致神昏惊风或抽搐等症,甚至危及小儿生命。因此,丁教授临床常再三叮嘱用药一定要兼顾小儿体质特点。小儿肌肤娇嫩,卫外功能较差,寒温不能自调,


较成人更易患外感病,而且一旦发病之后,病情多变且传变迅速,因此用药要及时,争取主动,力求及时控制病情变化,防止转剧转危。但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用药也须审慎,若稍有不当,即可脏腑受损。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小儿则总论》中指出: “小儿脏器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温病条辨·解儿难》中也指出: “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转救转剧,转去转远”。由此,丁教授提出儿科临证处方应根据小儿年龄、体质、病情轻重等情况灵活掌握,在正确辨证基础上,处方应轻巧灵活,不可重浊呆滞,应寒不伤阳、热不伤阴、补不碍滞、泻不伤正,不可妄用大方,妄加攻伐,对于大苦、大寒、大辛、大热、峻下、有毒之品慎重应用,即便有是证用是药,也应中病即止,不可过剂,以免耗伤正气,损伤脾胃,致使疾病转去转远,转救转剧。


3.处方轻巧,剂量灵活


丁教授治疗外感发热疾病,用药往往少而精,精而专,祛邪不伤正,邪去重顾本。用药轻巧灵活,尤其擅于使用我院儿科散剂化裁。我院儿科散剂的来源或由古方化裁而成,如达原颗粒、解毒颗粒、二陈止嗽颗粒、参苓白术颗粒等; 或由我院专家临证经验浓缩而成,如宣消颗粒、清热镇惊颗粒、清肺颗粒、葶苈颗粒等方。这些方剂共同的特点为方剂配伍精炼,药量小,服用方便。丁教授临证多二三散剂相伍,或投以病初,或用于善后,3岁以下小儿每种散剂服1-3g,3岁以上小儿服3-6g临床取效甚捷,真正做到了简、便、廉、捷。


此外,丁教授对于学龄儿童或病情相对复杂的患儿用药则以经方温病经典方剂为主,如一般常用小青龙汤、香苏饮、小柴胡汤银翘散桑菊饮普济消毒饮等,但多辨证化裁,剂量轻重相宜,慎用大辛大热、大苦大寒之品,药味亦不宜过多过杂。如丁教授临床治疗小儿外感风寒发热咳嗽(或伴喘息)流清涕时,多选用小青龙汤方,处方药量极小。以3岁孩童为例: 麻黄1-3g,桂枝1-3g,细辛1g,五味子3g,干姜1-3g,白芍3g,姜半夏3g,炙甘草1g,全方剂约10-15g,多1剂收效,2-3剂痊愈,充分发挥“轻可去实”的用药特色,疗效显著。《方剂学》教材于小青龙汤方后也附言“原书于小青龙加石膏汤方后特注明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人减之,小儿服四合。临证用小青龙汤亦当审情酌量,不可贪功,冒进大剂”。而在治疗脑炎、重症肺炎等急危重症出现高热、神昏、惊厥发作等表现时,则杀伐决断,用药果断。如石膏60-120g,大黄9-12g,板蓝根30-60g等,以重剂清热,急下存阴为要,病情缓解后再投轻剂善后,正合小儿用药轻巧灵活的法则。


4.治疗及时,防治结合


丁教授强调在治疗小儿外感热病时一定要用药及时,重视“既病防变,未病先防”的治未病思想。小儿外感热病传变迅速,如风温感冒若不及时治疗,则很快发展成为肺炎喘嗽; 若邪热壅盛,正气不足,则可发生心阳虚衰,邪陷心肝的变证。因此,临床用药应及时、准确,当温邪在表时,应因势利导,引邪从表而解,用药遵循“轻可去实”“治上焦如羽,非轻不


举”的原则,不可凉遏,不可过汗,更不可过早使用固涩之剂而闭门留寇。小儿神气怯弱,肝气未盛,外感之邪入里化热之后易热扰肝经,导致心神不宁、生痰动风,易患惊悸; 热极生风,甚或抽搐。外感夹惊在儿科临床尤为多见。因此,在治疗感冒肺炎等外感发热,辨证属风温、起病急骤、热势不减者,或既往有反复惊厥病史者,即在辨证处方基础上加入钩藤、炒僵蚕蝉蜕等,或加入0.5-1.0g 羚羊角冲服,既解表清热,又镇惊熄风,以防惊风发生,达到有惊可止,无惊先防的目的。


5.顾护脾胃,重视调理


小儿发病表现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特点,临床以热证、实证居多,但往往兼夹食滞,形成表里同病。《黄帝内经》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小儿脾胃运化功能尚不完善,乳食不知自节,加之家长滥投肥甘厚腻或高营养补品或暴饮暴食,超过了小儿脾胃正常纳化能力,致乳食停滞不化而成乳食积滞之证。


丁教授认为乳食因素,尤其是乳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垃圾食品等在小儿病因中占有重要地位,而食积复感外邪所致发热在临床上尤为常见。因此,临床用药需兼顾食滞特点$如外感热病,若单独使用解表药往往出汗热退,但汗后仍复发热,所以在用解表药的同时,必须佐以清热药,如伴有舌苔厚腻、便秘口臭呕吐等食滞证候时,或佐以焦山楂、焦神曲莱菔子鸡内金等消食运脾; 或佐以少许枳实厚朴大黄等泻下之品以消食导滞,多获良效。丁教授强调小儿生理特点表现为“脾常不足,胃常不足”,临证制方药物剂量应小巧、灵活,强调中病即止,重视顾护脾胃。即便是实证、热证,用药也讲究诸症愈而及时停药,中病即止,嘱以饮食调理,而非猛剂强攻,进一步损伤脾胃。此外,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被家人过多溺爱,疾病未愈或初愈之时,又复乳食不节,病后失调,脾胃功能受损,积滞内停,导致病情反复,或迁延不愈,或日久呈虚中夹实的疳积证候。因此,丁教授在每个患儿就诊完毕时总不忘告诫家长一定要清淡饮食、少食多餐,以养脾胃之气,候正气来复。


6.典型病例


患儿张某,男,3岁10个月。2014年7月16日初诊.主诉“发热咳嗽3d”。患儿3d前开始发热,体温最高39℃,咳嗽,流浊涕,门诊服头孢克肟、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蓝芩口服液等效差。刻下症: 发热,中低热为主,咳嗽,有痰,流浊涕,纳食差,大便2d未行。舌质红,苔黄厚,指纹紫滞。查体: 急性热病病容,咽充血明显,扁桃体/度肿大,未见脓性分泌物,心肺查体无异常。诊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学属“感冒(风温夹滞证)”,治以解表清热,消食导滞为法,方选桑菊饮升降散加减。处方: 桑叶9g,桔梗6g,连翘9g,芦根9g,生甘草3g,浙贝母9g,赤芍6g,炒僵蚕9g,蝉蜕6g,炒莱菔子10g,大黄3g。中药散装颗粒3剂,每日1剂,水冲服


二诊: 服药2剂后热退,咳止,纳增,便畅。扁桃体缩至I度肿大,咽充血,舌红,苔黄微厚,指纹紫、略滞。续服本院制剂消积健脾颗粒( 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鸡内金陈皮、白扁豆等)、葶苈颗粒(葶苈子、炒僵蚕射干、贝母等)养阴颗粒(沙参麦冬生地黄、石斛等)各3g,3剂调理善后.按语: 外感发热相当于现代医学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具有热证多寒证少、年龄愈小兼证愈多的特点。现代医学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一个统称,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包括急性鼻咽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本案为外感风温发热,丁教授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处方也宜轻巧灵活,故选用桑菊饮升降散加减。桑菊饮有疏风清热止咳的作用,为吴鞠通《温病条辨》名方,病机为风温所致肺气失宣,多有咳嗽症状。本方用药轻灵疏泄,体现了“肺为清虚之脏”“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观点。患儿舌苔厚腻,指纹紫滞,大便2d未行,当属阳明积滞,内有伏邪,故合升降散加减。升降散出自清代名医杨栗山的《伤寒温疫条辨》,原方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4味药组成,具有辛凉宣泄、升清降浊、清热解毒、逐秽祛邪、表里双解的作用。本方为丁教授临床习用,对于风温发热兼中焦积滞者效佳。本案中以莱菔子厚朴以条畅气机,消食导滞。患儿咽部充血,扁桃体明显肿大,此乃邪热上炎犯咽所致,方中浙贝母赤芍化瘀散结,切合病机,取效也速。热退后,表证已解,用药当顾护小儿稚阴稚阳特点。方随法转,丁教授调整药物以消积健脾颗粒、养阴颗粒顾护脾胃,葶苈颗粒解毒利咽兼顾余邪,药少而法理俱在。


7.结语


丁樱教授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紧密结合小儿体质特点,注重既病防变、未病先防的治未病思想,强调治疗一定要用药及时准确,临证用药不拘寒温,根据小儿年龄、体质、病情轻重等情况灵活掌握,在正确辨证基础上,处方轻巧灵活,擅于使用经方温病名方及我院儿科散剂化裁,治疗用药中病即止,强调祛邪不伤正,邪去重顾本,注重视饮食因素对小儿外感热病发病及预后的影响,提出治疗要顾护脾胃,重视饮食调理。丁教授指出,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辨证用药及调护方面唯有紧密结合小儿的生理、病因、病理特点,方能获得佳效。

关联词条:

  • # 小儿发热
  • # 丁樱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本网搜集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