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白喉又称白缠喉(《重楼玉钥》),以发热、咽痛、声音嘶哑、憋气、犬吠样咳嗽以及咽、喉、鼻等部位黏膜出现灰白色假膜为主要特征,是外感疫毒之邪引起的急性疫病,具传染性。以秋、冬两季多发,好发于8岁以下小儿,以2〜5岁儿童发病最多。其病因主要是感受疫毒时邪,而气候干燥为外因,素体阴虚、肺燥、胃热是内因。疫毒时邪自口、鼻而入,直犯肺、胃,而咽喉为肺、胃之门户,上攻咽喉,郁而不散,故产生白腐伪膜。
在临床上,可分为风热疫毒、阴虚疫毒、痰火疫毒三种常证。风热为初期、病轻,痰火为极期、病重。若见心阳虚衰,四肢厥冷,心悸短气,面白神萎,呼吸短促,是为疫毒损心的变证,亟需积极救治。常证分别宜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养阴清肺、泄热解毒,清热化痰、泻火解毒。变证疫毒侵心则当益气扶正、复脉固脱。
鉴别与治疗
【证治方药】
(一)风热疫毒
2.病因病机:白喉初起,疫毒客于肺胃,风热郁于肌表。
3.治法:疏风清热,利咽解毒。
(二)阴虚燥热
1.临床表现:发热,口干咽燥,干咳少痰,咳声嘶哑,咽及扁桃体布有白膜或灰黄色假膜。舌质红绛而干,舌苔少或薄黄,脉细数。
2.病因病机:疫毒化燥,素体阴虚伏热,燥热炽盛,阴伤津耗。
3.治法:养阴生津,润燥清热。
5.变通法:可用抗白喉合剂(经验方)清热利咽、养阴清肺,方见简易方药。
(三)痰火疫毒
2.病因病机:白喉重证,疫毒化火灼津为痰,壅于肺胃,搏结咽喉。
3.治法:泻火解毒,清热化痰。
4.方剂:神仙活命饮(《白喉治法抉微》)加减。
5.变通法:若喉间痰浊壅阻,呼吸困难,极度烦躁不安者,为喉梗阻之危症,宜积极救治,给氧、清除咽喉分泌物、气管切开。
(四)疫毒损心
2.病因病机:疫毒内陷,侵及心脉,耗伤气阴,甚而阴竭阳脱。
3.治法:益气养心,复脉固脱。
4.方剂:
(2)独参汤(《十药神书》)加减。
药物:白人参10g(先煎,分多次频服)。
方义:人参益气复脉固脱,挽阳气于顷刻之际。
5.变通法:可用人参注射液、生脉注射液代之,静脉滴注。对本证有白喉症状者,仍需按急则治标或攻补兼施法则治之。若语言不利,吞咽困难,饮水即呛,目斜视,眼睑下垂,肢体瘫痪,口眼喎斜,为疫毒走窜,燥热伤及气血,四肢筋脉失养,舌咽痰壅闭阻者,宜用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加减,益气养血,化痰通窍,药用黄芪、当归、地龙、菖蒲、远志、僵蚕、赤芍、川芎、甘草等。
【简易方药】
2.鲜土牛膝根30g,每日1剂,加水煎至400m l,分2次口服。
3.焦艾叶细末1.5g,鲜黄牛口涎25m l,食盐0.2g,冷开水5ml混合。每次2〜3ml,每5分钟1次口服,用于喉梗阻。
5.锡类散或牛黄散,适量吹喉,日3〜4次。
文献与评述
白喉为白喉杆菌通过病人和带菌者的痰涎分泌物经呼吸道传播。首先侵犯呼吸道黏膜,从而不断繁殖,产生大量外毒素,损伤局部组织而致病。白喉外毒素经血循环延至全身产生毒血症,损害组织器官,最易损害心肌及神经组织,心肌炎是造成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白膜可发生于咽、喉、鼻、扁桃体、悬雍垂等处,附于咽者为咽白喉,出现于喉者为喉白喉,以前者最为常见,尚有鼻白喉、皮肤白喉等型。
发病后应早期隔离患儿,卧室空气流通、清洁卫生,用具衣物严格消毒。护理要注意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及饮食调理等。
最新资源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