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概念

白喉又称白缠喉(《重楼玉钥》),以发热、咽痛、声音嘶哑、憋气、犬吠样咳嗽以及咽、喉、鼻等部位黏膜出现灰白色假膜为主要特征,是外感疫毒之邪引起的急性疫病,具传染性。以秋、冬两季多发,好发于8岁以下小儿,以2〜5岁儿童发病最多。其病因主要是感受疫毒时邪,而气候干燥为外因,素体阴虚、肺燥、胃热是内因。疫毒时邪自口、鼻而入,直犯肺、胃,而咽喉为肺、胃之门户,上攻咽喉,郁而不散,故产生白腐伪膜。


在临床上,可分为风热疫毒、阴虚疫毒、痰火疫毒三种常证。风热为初期、病轻,痰火为极期、病重。若见心阳虚衰,四肢厥冷,心悸短气,面白神萎,呼吸短促,是为疫毒损心的变证,亟需积极救治。常证分别宜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养阴清肺、泄热解毒,清热化痰、泻火解毒。变证疫毒侵心则当益气扶正、复脉固脱。

鉴别与治疗

【证治方药】

(一)风热疫毒
1.临床表现:初起发热恶风寒,头痛、咽痛,稍有咳嗽,微有汗出,咽喉红肿有点、片状白膜。舌苔薄白,脉浮数。
2.病因病机:白喉初起,疫毒客于肺胃,风热郁于肌表。
3.治法:疏风清热,利咽解毒。
药物:银花10〜15g,连翘10〜15g,牛蒡子6〜10g(后下),山豆根10g,土牛膝10g,桔梗6g,生甘草3〜6g,芦根30g。
方义:银花、连翘山豆根、土牛膝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牛蒡子疏风清热,桔梗甘草利咽止痛,芦根清热生津。
加减:发热口渴加生石膏黄芩清热,大便秘结加大黄、瓜萎通便泻火。
5.变通法:白喉初起,表里俱热者,用除瘟化毒饮(《时疫白喉捷要》)加减,清热泻火,药用山豆根僵蚕黄芩、山栀、蝉衣、桑叶葛根生地、贝母等。

(二)阴虚燥热
1.临床表现:发热,口干咽燥,干咳少痰,咳声嘶哑,咽及扁桃体布有白膜或灰黄色假膜。舌质红绛而干,舌苔少或薄黄,脉细数。
2.病因病机:疫毒化燥,素体阴虚伏热,燥热炽盛,阴伤津耗。
3.治法:养阴生津,润燥清热。
药物:生地15g,玄参15g,麦冬15g,丹皮6〜10g,川贝6g,白芍10g,薄荷3〜6g(后下),土牛膝10g,生甘草3〜6g。
方义:生地玄参麦冬白芍养阴润燥,薄荷疏风清热,丹皮凉血清热,川贝化痰散结,土牛膝解毒利咽,甘草调中。
加减:发热烦渴加石膏知母清热,口干咽燥加花粉、芦根生津,便秘瓜蒌大黄通便,兼见表证用葛根桑叶疏解。
5.变通法:可用抗白喉合剂(经验方)清热利咽、养阴清肺,方见简易方药。

(三)痰火疫毒
1.临床表现:发热烦躁,呼吸急促,咳声如犬吠,声音嘶哑,喉间痰鸣,口唇青紫恶心呕吐,咽喉红肿,白膜成片布于咽喉,不易擦去。舌红绛,苔黄腻,脉洪数。
2.病因病机:白喉重证,疫毒化火灼津为痰,壅于肺胃,搏结咽喉。
3.治法:泻火解毒,清热化痰。
4.方剂:神仙活命饮(《白喉治法抉微》)加减。
药物:生石膏15〜30g(先煎),板蓝根15g,山栀10g,龙胆草6g,生地10g,玄参10g,川贝6〜10g,胆南星6〜10g,马兜铃10g。
方义:生石膏清肺胃之热,山栀、龙胆草、板蓝根清热泻火解毒,生地玄参养阴清热,川贝、胆星、马兜铃清热化痰。
加减:津耗阴虚显著者,减山栀、龙胆草,加鲜石斛、鲜生地、鲜沙参养阴生津。便秘加生大黄、玄明粉通下泻火,神昏谵语水牛角丹皮赤芍清营凉血。
5.变通法:若喉间痰浊壅阻,呼吸困难,极度烦躁不安者,为喉梗阻之危症,宜积极救治,给氧、清除咽喉分泌物、气管切开。

(四)疫毒损心
1.临床表现: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表情淡漠,胸闷气短,心悸头汗,四肢不温,舌淡,脉沉细无力或见歇止。严重者见四肢厥冷,呼吸短促,面色苍白或青紫,脉微细欲绝。
2.病因病机:疫毒内陷,侵及心脉,耗伤气阴,甚而阴竭阳脱。
3.治法:益气养心,复脉固脱。
4.方剂
(1)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加减。
药物:西洋参10g(另煎,兑服),麦冬10〜15g,五味子3〜6g。
方义:西洋参益气养阴强心,麦冬养阴清热,五味子补气敛阴。可用于舌红少苔,脉细弱,气阴两虚者。
加减:汗出多者加生龙骨、生牡蛎、山萸肉敛汗固脱。
(2)独参汤(《十药神书》)加减。
药物:白人参10g(先煎,分多次频服)。
方义:人参益气复脉固脱,挽阳气于顷刻之际。
加减:若阳气衰微,阴竭阳脱,四肢厥冷,舌淡,脉沉微细欲绝,用四逆加人参汤(《伤寒论》),即人参附子干姜甘草,或加龙骨牡蛎、山萸肉敛阴止汗。
5.变通法:可用人参注射液、生脉注射液代之,静脉滴注。对本证有白喉症状者,仍需按急则治标或攻补兼施法则治之。若语言不利,吞咽困难,饮水即呛,目斜视,眼睑下垂,肢体瘫痪,口眼喎斜,为疫毒走窜,燥热伤及气血,四肢筋脉失养,舌咽痰壅闭阻者,宜用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加减,益气养血,化痰通窍,药用黄芪当归地龙、菖蒲、远志僵蚕赤芍川芎甘草等。

【简易方药】

1.抗白喉合剂:连翘黄芩各18g,鲜生地30g,玄参15g,麦冬9g。每日1剂,水煎至60m l,分4次服。
2.鲜土牛膝根30g,每日1剂,加水煎至400m l,分2次口服。

3.焦艾叶细末1.5g,鲜黄牛口涎25m l,食盐0.2g,冷开水5ml混合。每次2〜3ml,每5分钟1次口服,用于喉梗阻。

4.巴豆朱砂膏:巴豆朱砂研细末,取少许于一般膏药上,敷贴印堂穴,8小时左右局部起紫色的水疱,用针挑破,涂10%甲紫。24小时后咽喉伪膜可缩小。

5.锡类散或牛黄散,适量吹喉,日3〜4次。

6.熟巴豆4粒,生巴豆3粒,去油研末吹喉,每次0.2g。用于伪膜痰浊闭阻喉间者。

文献与评述

白喉为白喉杆菌通过病人和带菌者的痰涎分泌物经呼吸道传播。首先侵犯呼吸道黏膜,从而不断繁殖,产生大量外毒素,损伤局部组织而致病。白喉外毒素经血循环延至全身产生毒血症,损害组织器官,最易损害心肌及神经组织,心肌炎是造成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白膜可发生于咽、喉、鼻、扁桃体、悬雍垂等处,附于咽者为咽白喉,出现于喉者为喉白喉,以前者最为常见,尚有鼻白喉、皮肤白喉等型。

发病后应早期隔离患儿,卧室空气流通、清洁卫生,用具衣物严格消毒。护理要注意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及饮食调理等。

在方药治疗上,主要有三类药物。一是解毒利咽,如山豆根僵蚕、土牛膝等;二是养阴清热,如生地玄参麦冬丹皮等;三是清热药,如银花、连翘黄芩、山栀等。而其中以养阴清肺汤和抗白喉合剂的组成为代表。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