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南京:肾病治疗那些事儿
肾病包括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竭、肾结石、肾囊肿、多囊肾、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小儿肾病、IgA 肾病等,以血尿、蛋白尿、高血压、水肿等为基本临床表现。
另外,肾病还有肾盂肾炎,但肾盂肾炎的临床症状表现,中医以淋病论治,与肾小球肾炎有很大的区别。但肾盂肾炎如果反复发作,日久亦会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有人见尿频、尿急、尿痛,经抗生素或中药的清利湿热药治疗缓解,但长期反复发作,随着年龄的增长,亦会见肾功能不全的表现。所以本文所论述的主要是肾小球肾炎。肾小球肾炎,有急性和慢性之分,但急性会转变成为慢性。
中医学上没有肾炎这一病名,针对临床症状的区别,散见于水肿、关格、虚劳、腰痛、淋证等病论中。笔者治疗肾病较多, 现将个人见解整理成文。
虚、瘀、湿、热是肾病的核心。虚是元气亏虚,瘀是瘀血闭阻,湿是痰湿阻滞, 热是病邪之热。不论哪处肾病,都有上述 4 种因素存在,哪怕是急性肾小球肾炎,也一样要考虑到虚和瘀的存在。
久病必虚,久病必瘀。补虚化瘀,是治疗一切慢性病的核心大法。但怎么补, 怎么化瘀,这就要去仔细地考虑和分析了。
肾主藏精,肾又处于下焦,肾病以肾气不固和气机下陷为核心,所以治疗肾病, 要以固养精气,辅以升提为要。《黄帝内经》对于治疗下焦之病,以“下而竭之”,指的是用通利的方法来治疗。下焦的病用通利之法,主要是针对下焦病邪盛实,急去病邪的方法,比如水肿严重,用茯苓、泽泻、猪苓、川木通、车前子等利尿药通利,严重的用商陆、京大戟、牵牛子等药性更猛的药来利水。利尿药是药性直向下行的, 利尿药一是会使阳气下陷,二是伤阴伤阳, 肾病本就是因为气机下陷不能升发,再用利尿药下利,只会使气机更陷不升,所以通利之法只能短时间的临时应用,而不能作为一种常规方法来治疗。从来没有一个肾病的患者是靠利尿药治愈的(当然西药的利尿药比中药更强,所以服用西药利尿, 一样是竭下之法,一样是临时应用的治疗方法,而不是长久之计)。笔者治疗过很多面黧暗、形体干瘦、脉弦细弱偏数的精亏患者,都是过用利尿药而误治成重症。笔者的患者来自全国各地,患者大多久治不愈,看了很多医生,从患者带来的处方来看,现在治疗肾病的主要思路在于利尿或温阳利尿。
对于肾病的补,以补气固肾为核心, 补气药用黄芪为主,见脉细再加党参;固养肾精以菟丝子、覆盆子、桑螵蛸等药为要。养肾精的药,有些偏腻,比如枸杞子, 笔者主要用于女性月经干净后或见脉象弦细者,应用时还得再加用苍术、厚朴、陈皮、半夏等药来运中,以免生湿浊不利病情。有些补肾药则偏温,主要应用于脉沉弱无力者,比如巴戟天、补骨脂、肉苁蓉等,应温肾阳药,得配合泽泻等药以制约, 否则药热会和湿邪相合而使湿热更甚。虽说肾病多见于阳虚之人,但笔者对附子、肉桂等较少应用,因为附子和肉桂太燥, 不能养精,反而燥精。如见患者阳虚很严重,亦会应用,但都是在润养的基础上酌用,以免伤精不利病情。另外,见肾病晚期的关格症、或水气凌心的心力衰竭时, 要回阳,笔者亦会用大剂附子来振奋阳气, 但亦不会久用过用,阳气一复,还是一样的恢复到用巴戟天之属。
促进气机升发的药,主要集中在风药。对于风药的应用很讲究,一是因为病情的寒热之区别而选择温性或凉性的风药,二是根据病情的临时变化进行选择。阳虚之人用温药,阴虚之人用凉药,这是中医治病的常理,但有时会有变化。比如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遇外感,此时就要加大风药的用量。如近来浙江下雪大降温,受寒湿之邪,外见风寒闭表,内见湿阻加重,此时就要加大风药的用量以散外邪,同时考虑到内湿的问题又要化内湿,紫苏叶就是一味很理想的药。笔者治疗见舌苔白腻的肾病患者,多用紫苏叶,一般用 10 ~ 15g, 但外感寒湿之时,会用到 30g,如果寒邪严重,还会加生姜以发散,治疗 3 ~ 5 天, 外邪一去,又恢复原来的用量。如果是育龄妇女的肾病,还要考虑到月经周期问题, 在月经干净后几天内,因为经水下泄,精气亏虚,此时不用风药,以免动摇肾气根本,二来风药都燥不利精血生成,但排卵期过后,可以加大用量,以促进黄体水平。月经来了,这时要看患者的情况,如果患者气机下陷严重,则在月经期间加大风药用量,以对抗月经排药时的气机下行,如果患者瘀热太过,则去风药,以利排泄病邪(病邪可以通过月经期外排,因为血行一身,中风吃承气汤排大便以去脑中之邪, 月经期间排月经也一样可以去肾中之邪); 如果患者气陷明显,又见行经不畅,则只有加大活血药,而不能减风药。这些临时的变化,一定要注意,中医治病,没有哪个效方一吃到底不变动的。
活血化瘀是治疗肾病贯彻始终的一大法则。肾是一个过滤血液的筛子,充满了很多的毛细血管,全身的血都要通过肾来过滤,过滤过程中,把好的物质留下,不要的排到膀胱成为尿液,如果肾脏发生病变,就会形成紊乱,把好的物质(比如血和蛋白)排出,而肌酐、尿素氮等物质则不能及时排出。肾发生病变时,肾中的毛细血管就会阻滞,形成瘀血,所以治疗肾病,活血化瘀一定是贯彻始终的。
活血化瘀药很多,有弱有强,弱的有益母草、泽兰、丹参、牡丹皮、赤芍等;活血中等的有红花、桃仁、当归、川芎、鸡血藤、地龙等;活血强而猛的破血药有水蛭、三棱、莪术等。
肾病以虚为主,治疗得有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所以攻瘀不能过急,不能过用猛药,攻瘀过猛,反生他变。笔者一般用药性较弱的活血药来通瘀,对于破血药从没用过。
湿邪是一切肾病的共同点,也不是说治疗肾病一定要化湿。但化湿不等于利尿。
叶天士说“通阳不在温,在于利小便”,指的是湿温病,湿温病是时病,治疗在于攻, 湿去则阳通,所以重点在于利小便。但肾虚是虚证,过利小便则使人更虚。所以对于肾病的湿来说,笔者觉得用化湿来理解较好。化分为气化和运化。气化之本在肾, 运化之本在脾。补气固肾在于促进气化而使湿易化,另外还要考虑到脾的运化。
脾和胃处于中焦,为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纽,脾的升健在于胃的通降,而胃的通降根本又在于脾的健运升清。上文所说的补气升气机,已使脾之升发有力,所以运中在于运胃,所以笔者素以苍术、白术、厚朴、焦三仙等药运中化滞,促进中焦气机的通畅不滞,使气机升降有序,则湿邪自消。
但对于利水药的应用要看具体情况, 如果患者有明显的湿邪,还是要加用的, 但量不要过大,不要选择药性很猛的逐水药。比如整个处方中,100g 固肾药,加用20g 泽泻,这样的方法,就是使湿去而不伤肾气。
另外利尿药多寒凉,见有热象之时, 也可应用,使热从尿去。但病情一旦好转, 需马上减少利尿药的用量。另外,对于育龄妇女患者,在月经期间的治疗很关键。现在很多中医师治病,一见女性月经期间都停止用药,不知对于体内有病邪的人来说,月经期间的攻邪,是最佳时机,治疗肾病也是一样。如患者水肿,在行经期间加大利尿药的应用,能使病邪速去,提高治疗的效果。
说到肾病的热邪,很多中医师会觉得不能理解,觉得不外在急性期间湿热明显时会有热象,但对于慢性患者,还有一些患者见明显的阳虚为患,不可能存在热象。这只能说明是对中医基础理论把握还不到位,对肾病和其他疾病的理解还不透彻。
瘀血日久会化热,湿阻日久也会化热, 这是必然的。所以治疗肾病,一定要考虑到热的成分,千万不能死套《伤寒论》的温阳利尿法不知变通。古人教我们治病的规矩,不是叫我们去死套他们的成方。如果患者见阳虚只知道温阳,忽视体内的湿邪、瘀阻等病邪,过用温热药,反使药热和原有的邪热相合,病情变得更复杂。
对于是否有热的问题,临床上很好诊断。主要在于舌诊。患者如果全舌都偏红, 这是热,只要看过《中医诊断学》教材的人都知道。但有些患者是舌的整体偏淡、胖,但舌面会有数粒火红的芒刺,这是血中伏热的表现,治疗得清透伏热,笔者会用益母草、桑叶、小蓟等药;有些患者整体舌诊是阳虚,但舌尖明显偏红,这是上焦有热,治疗得清泄上焦之热,使上焦之热下潜于肾。见舌尖红的治疗,还要看舌根苔厚不厚,如果舌根苔厚腻,这是下焦有湿,可用桑白皮和泽泻合用,一般桑白皮的用量是泽泻的两倍,这两味药用于补气固肾的药中, 能使上焦之热很好地下潜于肾。如果患者见气喘胸闷,则用葶苈子逐泄胸中之水气,上焦水气去则阳气下潜;如果舌苔是正常的, 则用黄芩;舌整体淡红、苔薄,只是舌尖明显偏红,用麦冬;见心烦则用百合。这都是临床治病选药的一些精细之处,一定要细心对待。看似一个对证的处方没效果,往往就是这些精细之处不到位。
但辨别肾病的热,还要结合脉。数脉为热,这是书上所说的。但数脉主虚更多。数脉主热,要见脉实大有力的数脉,但就算是实大有力的数脉,也不一定表示热。如肾病后期的关格症、水气凌心等尿不能外排,病情越严重,则脉表现得越数实有力。中医学上有舍脉从证之说,指的就是这些特殊情况。
治疗肾病,见肾实有力而数,一定要问患者的尿量,如果尿量偏少,就得攻水, 强用利尿药。使体内的水气速去,缓解心脏的负担以保命。如果见脉实数有力而误诊为热,用清热药,这是要命的,切记。
而对于肾病的脉代表热,在于脉见沉细而偏数者,这样的脉象最多。极少数肾病患者脉象为浮数。如果一个患者见脉沉细而偏数,舌上又有上述的情况,治疗上得加大清热药。
肾病很复杂,哪怕是肾结石也一样的复杂,切不能一见肾结石就是海金沙、鸡内金、金钱草等套药为治。还是要从人体的整体观去对待,特别是一些重复几次通过医院红外线碎石治疗还复发的肾结石患者,更不能机械地套方治疗。肾病其复杂性在于热、瘀、湿等邪混合而成,治疗上切不能见一点而攻一点,要用分消的思路。如果单纯用利湿则伤阳而使湿反复;只攻瘀则徒劳伤耗精气;只攻热则用寒凉太过, 阳气一损气化无权,病情反而更麻烦。
当然,肾病在发展过程中,因为患者的饮食习惯、起居环境等因素,病邪不可能都是一样的偏重,有的偏于湿,有的偏于瘀,有的偏于热。如偏于湿的,湿邪明显的尿毒症,还是有必要配合血透,千万不能觉得寻找中医看病就一定要排斥西医的治疗。患者体内湿邪太盛,血透则是保命之法,千万不能放弃。但可以在血透的同时,配合中医治疗,使血透的间隔时间延长,直至不需血透。这和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一样,患者一直用大剂量的激素控制, 如果中医接手治疗后停用激素,患者是受不了的。应在使用激素治疗的同时,配合西医治疗,慢慢地减少激素的用量,直至不用激素后,再用纯中医治疗。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已授权四君发表使用,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