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邓铁涛教授治疗脑血管意外经验

白术

签约讲师

浏览:318

时间:2020-09-16

脑血管意外属中医中风病的范围,中医的“中风”包括现代医学多种疾病。历代医家对中风病论述甚广,文献资料亦很丰富。在病名上有中风、风痱、风懿、风气、卒中、类中风、真中风、非风、偏瘫、痿证……等。通过这些病名,可以概见其理论论述广泛。究其主要焦点,在于病因病机问题,也就是本病辨证论治的关键所在。


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本人认为,《内经》论中风,既有外风又有内风,如《灵枢·九宫八风篇》云:“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素问·风论》云:“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汉代张仲景则主张正气虚而感外邪,“寒虚相搏……正气引邪,口呙僻不遂”(《金匮要略》),这是“内虚邪中”论。这种病因说为晋、隋、唐、宋医家所接受,但宋、唐以前方书治法多从外风着眼,故大小续命汤几为法定方剂。至金、元则多否定外风之说,而改从内因立论,认为是内生之风、痰、气而致病,尤以七情刺激为重要因素,如刘河间谓:“所以中风瘫痪者,非因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也,亦非外中于风。……多谓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朱丹溪则谓:“西北气寒,为风所中,诚有之矣,东南气温,而地多湿,有风病者,非风也,皆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李东垣认为:“中风乃本气病,非外来之风邪。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若肥盛则间有之,亦是形盛气衰而如此”。这种理论明代更有所发展,王履立类中风之名以别于外因之中风,张景岳更认为中风与外风毫无关系,为避免后人误会改为“非风”。清代医家,在上述的基础上,对本病发病机制又有所补充,如华岫云在《临证指南·中风》案后说:“今叶氏(天士)发明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并在眩晕案后说:“此证之源本之肝风,当与肝风、中风、头风门合而参之”。把眩晕、头风、肝风、中风合论,认为病因同而主症不同,今天从脑血管病变角度来看,叶氏、华氏实有卓见。王清任半身不遂独排众议,认为是元气亏五成所致,治方则重用黄芪大补元气,配以祛瘀之药,推其所论,实与气虚血瘀有关。根据上面的分析,结合自己多年的临证体会,提出本病的病因病机,应以内因为主,内虚为本,加以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以致肝风肝火内动,或湿痰、瘀血内阻,或虚阳浮越而发病。但外风外寒亦往往为本病之诱发原因。


本病的辨证分型,分为①中脏:阳闭证,阴闭证,脱证;②中腑:肝阳亢盛,气虚血瘀,阴亏血虚;③中经络:风痰阻络,阴亏阳亢等证型。治疗上则根据上述分型,吸取清·尤在泾金匮翼》卒中八法张山雷《中风?诠》治中风八法的精华部分,结合个人的经验,拟定了下述辨证论治方案。


(一)中脏

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发热或不发热为主要表现。

1.阳闭证

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手握固,面赤气粗,或痰声如锯,或身热躁动,舌红,苔黄或腻,脉弦滑而数。

治疗方药:至宝丹〔注〕及清肝降火,滋阴潜阳之剂;针治:十二井(针出血),太冲、人中、丰隆(均用泻法)。

2.阴闭证

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手握固,面白唇紫,痰涎壅盛,四肢不温,苔白滑腻,脉沉滑。

治疗方药:苏合香丸〔注〕及熄风豁痰之剂;针刺太冲、人中、丰隆(均用泻法)。

3. 脱证

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鼻鼾、息微,肢冷或手撒遗尿,大汗出,或汗出如油,或面色如妆,脉细弱或浮大无根,或沉细欲绝。

治疗方药:急救回阳,用参附汤,若属肾阴亏而虚阳浮越,而见足冷面赤的,则用地黄饮子;艾灸关元神阙隔盐灸,不拘壮数)(以上汤药均灌服或鼻饲)。


(二)中腑

以神清,或神情默默,善悲而哭,半身不遂或但臂(腿)不遂,失语或语言不利,口眼歪斜,或大小便失禁,关格等为主要表现。本型多经中脏转轻而出腑,或中络转重而入腑。

1. 肝阳亢盛

除上述中腑主要表现外,必舌质红绛或艳红,舌体颤,苔黄或腻腐,脉必弦而有力或兼数。

治疗方药:宜平肝熄风,用羚羊角骨汤(自拟):羚羊角骨25克、钩藤15克、白芍12克、地龙12克、石决明30克、天竺黄10克、杜仲12克、牛膝15克。兼热盛者,可加黄芩莲子心石膏;兼痰可加胆星、全蝎僵蚕;兼失语者加全蝎、菖蒲,或合至宝丹

2. 气虚血瘀

除上述中腑主要表现外,舌必胖嫩,有齿印或黯淡,有紫斑瘀点,脉多浮大或大而无力。

治疗方药:治以补气祛瘀通络,用补阳还五汤,或黄芪桂枝五物汤。若兼失语则加全蝎、菖蒲、远志,或合猴枣散(成药)。若以血瘀为主,气虚不甚者,可用王清任通窍活血汤加减。

3. 阴亏血虚

除上述中腑主要表现外,舌必嫩红,舌瘦或舌痿,少苔或无苔,脉多沉细而涩。

治疗方药:宜养血滋阴,用地黄饮子。若兼失语者,加天竺黄、菖蒲、生葱。

针刺治疗:以调和经脉,疏通气血为原则。偏瘫者,上肢取肩骨禺、曲池外关、下肢取环跳足三里阳陵泉、绝骨、三阴交失语者,取通里涌泉廉泉哑门


(三)中经络

以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肌肤不仁,手足麻木为主要表现。

1. 风痰阻络

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肌肤不仁,手足麻木,或见恶寒发热,肢体拘急,舌苔白或兼滑腻,脉浮滑或弦数。

治疗方药:宜养血祛风通络,用秦艽牵正汤(自拟):秦艽18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白芍15克、生地20克、云苓15克、白附子10克、僵蚕10克、全蝎10克、羌活10克、防风6克、白术12克。兼热者加石膏黄芩;痰多者,去生地加胆星;血虚者,加熟地鸡血藤

针灸治疗:针地仓颊车攒竹合谷(均取患侧)、太冲,久病者当用灸法,或在上述部分作维生素B1加B12注射。

2. 阴亏阳亢

口眼歪斜,舌强语謇,舌质红,苔少,脉弦滑数。

治疗方药:宜滋阴平肝潜阳,用钩藤饮加减(自拟):双钩藤12克、牡蛎30克、牛膝15克、天竺黄12克、全蝎10克、石决明30克、天麻10克、首乌20克、杜仲12克。

针刺治疗:地仓颊车合谷(均取患侧)、太冲

注:至宝丹苏合香丸,由于有麝香安息香苏合香等芳香开窍之品,故研碎化水,滴入昏迷病人舌上,患者即能吸收而起治疗作用,某些浅昏迷患者在滴入的过程中可逐渐出现吞咽动作,随即便可顺利灌服。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由四君收集编校,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