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国医大师、临床家熊继柏谈成长之路(四)

四君人参

浏览:534

时间:2020-09-15

作者:张婷 肖丹 孙贵香


关于如何攻读医书,国医大师熊继柏提出三步:第一步是读懂,为求辨释文理,明晰医理;第二步是读熟,在反复研读中抓重点,熟记背诵;第三步是联系实际,融会贯通。读医书关键在熟读和背诵,熟背古籍逐步打好中医基础,做到由博返约,深入浅出,最终厚积薄发。


熊继柏谙熟经典,通晓各家,致力教育,勤于笔耕,重视实践,临证经验丰富,效果卓著,从学习中医医籍到中医临证实践60余载,最后成长为国医大师和优秀的中医教育家。强调以中医经典理论为指导,临床上才会得心应手,获得奇效。文章从读什么医书、如何攻读医书、背诵经典和方剂等方面出发等方面,初步总结熊继柏教授关于如何攻读医书的观点。


博览群书


熊继柏强调研读经典古籍原著是学习中医的必经之路。从熊继柏早年读书之路可以看出,在攻读中医书籍之初,首先可以阅读比较浅显易懂的中医基础概念类书籍;然后逐步接触中医四诊方法相关书籍,掌握中医诊断方法;随着中医功底的沉淀,开始学习中医四大经典,并反复阅读、背诵,四大经典是医学之本,对中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既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也是临床辨证论治的源泉,值得终身研读和思考;最后诸如中医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等与临床相关的专业性书籍,应重点认真研读,结合临床加以思考总结,以丰富自身的临床经验。


熊继柏13岁时曾跟随常德地区名老中医胡岱峰。胡先生带领他以抄录和背诵的方式学习《雷公炮制药性赋》《医学三字经》《药性歌括四百味》等中医基础著作,然后逐步学习并背诵《王叔和脉诀》《濒湖脉诀》《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等中医诊断著作,再背诵《汤头歌诀》《时方歌括》时方妙用》等方剂著作,后开始学习《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经典及《医宗金鉴》《傅青主女科》《医林改错》《医学心悟》等古典专著。数年后,复拜师常德地区名老中医陈文和老师,重点学习《内经》《温病条辨》等经典之作。此后,熊老又自学了高等中医药统编的中医各科二级教材。


掌握中医古籍的共同点


中医经典著作大多文字古朴,义理深邃,蕴涵了深奥的智慧,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语言特点,中医古籍多具有“文简、意博、理奥、趣深”的共同点,在读书的过程中,掌握其中的方法尤为重要,在读医书时,可参照遵循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读懂,为求辨释文理,明晰医理:诸如熊继柏幼时所读书籍《雷公炮制药性赋》《濒湖脉诀》《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经典中医著作,文辞古奥,含义复杂且深邃。若想要读懂这一类书,首先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加强医古文的学习和了解中医术语,然后还需要参阅经典著作的注本,也可以多读后代名医读了中医经典后写出来的书,把读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使片段的认识逐渐形成系统的认识,以上均有助于读懂中医古籍。学习时既要辨释其文辞含义,又要明确其中的医理。例如中医术语“精”,清代《精说文解字》中说“精,择米也”。本义是指优选的大米。《灵枢·本神》所云“五脏主藏精者也”,指五脏主藏人体精微物质,此“精”泛指人体的精气。《灵枢·脉经》记载:“人始生,先成精”,此“精”泛指先天生殖之精。《素闻·太阴阳明论》曰:“脾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此“精”指后天水谷之精。《素问·通评虚实论》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以“精气”和“邪气”对比,此处“精气”泛指“正气”。张景岳类经·疾病类》记载:“精明之用也”,此“精”指目的神气精光。


第二步是读熟,在反复研读中抓重点:熟记背诵读书、治学均需要有扎实的功底,葛洪《枹朴子》云:“欲致其高,必丰其基;欲茂其末,必深其功。”为了增强中医治学的根底,重在学习中医经典著作,熟读经典更是重中之重。历代医学著作为中医发展几千年的历史见证,熟读经典可以明了中医发展历史,知晓中医的学术渊源,洞悉中医理论,培养纯正的中医思维。熊老认为学习中医的核心宜熟读《素闻》《灵枢》《神农本草》《难经》《金匮要略》伤寒论》是也,然后再阅读诸子百家,以免误入歧途、流为偏僻。


第三步是联系实际,融会贯通:中医理论思想来源于实践,又用以指导实践,学习中医基本理论,必须立足临床,在把握理论的基础上反复临证应用,理论和实践互参互证。


熊继柏强调中医学术思想大多以文言文和繁体字形式记载,理论相对抽象,但并非空洞浮泛、不着边际的理论。在研读医书的过程中,通过临床实践来加强对中医理论的认识是不可或缺的。比如,在研读中药学书籍时,可以去中药房观察其外貌、品尝其气味或是去野外环境找相应的药材观察其原始的形态和具体生长的环境。在研读中医诊断相关著作时,可以去临床上观察各种舌象,把脉体会各种脉象,亦或是观察各种病理产物等。中医书籍所传达的理论靠实践来验证,学习中医理论始终不能脱离实践,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是中医药学者成长的必经过程。此外,在读医书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各类书籍以及原著注本之间的融会贯通,相互联系对比,贯通领会。


总之,关于如何攻读医书,达到上述三步才能做到由博返约,深入浅出,最终厚积薄发。


关于背诵方剂


中医离不开背诵,背诵方剂功夫越是娴熟,越能在临床中忆念和运用。熊老对学生的的要求之一便是要熟背500首方剂。正如徐大椿“用药如用兵”之道,熊老提出“用方如用人”的说法,首先要对该方非常熟悉,才能得心应手,方到病除。


方剂不是简单的背方歌,而是要连同方剂的功效、主治、方药组成及其在方中的意义都要熟悉了解,甚至于创立该方剂医家的学术思想都要掌握。比如,若要要掌握中医活血化瘀法,就必须熟背王清任的一系列的活血化瘀方剂,如通窍活血汤会厌逐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通经逐瘀汤、癫狂梦醒汤、补阳还五汤等;若要进一步了解治疗温病的思路,就要熟背吴鞠通所创立的银翘散桑菊饮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新加香薷饮、五汁饮、化斑汤、清宫汤、清营汤三仁汤等;若要了解李东垣的学术思想,可以通过背诵补中益气汤、升阳汤、调中益气汤等来加强学习和理解。


结语


当前是中医药发展的最好时期。在熊老身上,我们看到了国医大师的勤奋好学、仁心仁术和博大胸怀,更学到大师们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的奉献精神。作为当代中医学者,我们必须向熊老那样,坚持边读书、边临证,深切把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学用结合,抓住主要矛盾,凸显中医特色,学习之路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共同促进中医药的继承、发展、创新。


古方乃古代先贤创制之良方,是中医学家临床经验的结晶,是中医理论体系构成的重要部分。千余年来,古今医家积累了数以万计的有效古方,据《中医方剂大辞典》收录的有方名的方剂估算,就有近十万首之多。学好用好古方是提高临床疗效的捷径。然而,学习古方不是要求在临证使用中一成不变,原方照搬,而是学习其中的理、法、药,否则,就成了岳美中老所提出的开方医生。因此,灵活运用古方将对临床大有裨益。


熊继柏教授从中医学徒到国医大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60余载,临证经验丰富,立法遣方严谨,用方始终恪守“每证必有主方,治病必循中医理、法、方、药步骤”“先辨证后选方,强调因证选方,方证合拍”的两大原则。他集中医古方之长,在临床上诊治各种疾病,疗效独特。熊老认为“古方之制,规矩存焉!有是证必用是方,有是方必用是证。非古方难于今用,而在于求古方之旨明求与否。”本文从熊老的书稿和临症经验中,探析他活用古方之经验,为进一步寻求古方之旨,更好地在现今临床上应用古方奠定了基础。


夯实基础,熟谙古方是活用之关键


古方形成之初大多经过人体实验,继则口耳相传,或著之医籍,又经过重复验证、优胜劣汰,才得以千载流传,而广泛用之于临床实践。熊老年幼即熟读中医经典,背诵方剂达数千首。熊老常说中医生要想上临床,能背诵500首方是基本功之一。因此方剂的背诵不仅仅包括《方剂学》教科书上所收录的一两百首代表方,还有《医宗金鉴》的方、《温病条辨》的方、《傅青主女科》的方、《伤寒杂病论》的方、《医学心悟》的方等,内外妇儿诸科的方剂,都应熟悉和掌握。唯有夯实基础,牢记古方,在临证诊治疾病时,才能“有理有据,有方有名”,从而避免“无方可用”。要活用古方,必须对古方做到不假思索,张口就来,能对古方所涵之理了然于胸,对相似之方与相异之方比较分析,理解古方之妙,初涉临床,一定要有方有法,时日渐久,自能匠心独用。因此,夯实基础、熟谙古方是活用之关键。


谨守病机,首抓主症是活用之核心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的变化及机理,病机概括了机体内在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尽管可以千变万化,但往往是同一病机的不同反映。而主症是指在疾病某一阶段众多症状中,患者最痛苦、对患者危害最大、能反映疾病本质、代表病机特征的症状。疾病的核心部分就是病机和主症。熊老强调中医治病必须辨证施治,即《内经》所提的“谨守病机”。而辨证的前提就是抓住主症,这是第一要素。比如一个病人如果关节痛,就要按照关节痛这个主症来辨证。熊老认为在千变万化诸多见症中,主症为纲,兼症、变症、夹杂症为目,在辨证之际,首抓主症,再抓他证,探明病机,辨清汤方,灵活用方。如熊老在临证上见胸闷心悸、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心烦不眠等症者,常用温胆汤治疗。其病机为痰壅气郁,肝胆失于疏泄,久而化热生火,以致痰、气、火三者交郁。临床仅见一症,或兼见他症,均可考虑用温胆汤加减化裁。多见胸闷胸痛心悸怔忡、短气等症者,选用十味温胆汤陈皮、法半夏枳实茯苓竹茹、炙甘草人参丹参酸枣仁远志);多见头晕头重、目眩、恶心呕吐者,加入天麻构成天麻温胆汤治之;失眠者,常在温胆汤中加入酸枣仁汤等。学习名方之际,要对其病机、辨证、应用之关键了然于胸,才能只常达变,活用古方。


复法复方,联合增效是活用之良策


临床上单一的病证较少,往往是病情错综复杂,或合病,或并病,或数病同见,或有夹杂证。此时,单一的方子很难照应周全,所以加减化裁以致合方复方的使用在所必然。唐容川在《中西医汇通医经精义》言:“复方重复之义,两证并见,则两方合用;数证相杂,则化合数方而为一方也。”熊老强调“有是证则用是方”,因此在临床上处理复杂疾病、病因病机或者主要矛盾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熊老往往使用合方。如熊老曾在临床上,以金铃子散为基本方,合用大补阴丸治疗会阴胀痛;合用知柏济生汤治疗前列腺炎;合用龙胆泻肝汤治疗睾丸肿痛;合用化肝煎治疗胃脘疼痛;合用丹栀逍遥散治疗乙肝胁痛。熊老指出合方的使用,在遵循辨证论治的前提下,或可两方相辅相成以增强疗效,或可弥补一方之不足,或可扩大应用范围,此乃古方活用之良策。


以古为基,创制新方是活用之发展


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临床在于疗效。要有疗效,在于基础扎实。活用古方,基于古方,合理创新,并非空穴来风。熊老在古人之法、前人之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并经过不断地临床实践,创立了几首为数不多的经验方,疗效显著。如辨证为风湿相持的痹症,常用葛根姜黄散(葛根、片姜黄威灵仙);痰湿阻滞,经络不通所致的久痹顽证者,常用黄芪虫藤饮(黄芪全蝎地龙僵蚕蜈蚣海风藤鸡血藤络石藤甘草);头痛头晕者,常用天麻止痉散天麻全蝎僵蚕蝉蜕);妇科崩漏者,常用三炭三甲饮合独参汤(侧柏炭、地榆炭、蒲黄炭、煅龙骨、炒龟板、乌贼骨、人参)等。熊老之经验方均是在古人制方原则下,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所创立的,均有充分的医理论证和临床疗效保证,其遣方用药精当,重在解决主要病机,具有一针见血之效,乃古方活用的有效论证。


小结


中医学历来重视汤方,方剂学是连接中医理论与中医临床之间的桥梁,因此,古方的运用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做到到学古而不泥古,古方活用?首先,夯实基础、熟谙古方是活用之关键,这不仅要求熟记古方的用药、原方剂量、煎煮方法等,更要理解原方所蕴含的组方原理,掌握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配伍变化,熟悉其功用、主治以及临床运用,才能灵活用方。其次,辨证论治中医学的精髓,若古方不辨证,则会病变而方不变,使方不合证,是无的放矢,乱用古方。因此,要辨析病机,方证合拍,随机应变。再次,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复方合方的使用,也是活用古方之良策。依古人之法,据前人之方,合理创新,更是活用古方的思路与方法。


关联词条:

  • # 中医入门
  • # 熊继柏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由四君收集编校,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