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纪翱臣治疗妇科病的经验

四君人参

浏览:177

时间:2020-09-08

先师行医凡六十余年,擅长内、妇、针灸诸科,而妇科尤精。兹将先师治疗妇科病的经验和特点概括介绍如下。


1.调经贵在辨证施治。治分三段


在整体观念指导下的辨证施治,是祖国医学的基本特点,妇科疾病的治疗,自然也应牢牢地掌握这个特点。对于月经病的治疗,先师很注意从中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以收提纲挈领、执简驭繁之效,亦即《易·系辞》所谓"易则易知,简则易从"的道理。临床上,先师常根据月经的期量辨寒热,根据色质辨虚实,同时还结合全身症状进行分析。若审无内伤外感诸证,治疗上多以四物汤逍遥散加减治之。先期量多,色红或紫质粘者,属实热,热者清之,四物汤加芩、连、知、柏之属;先期量少,色淡质稀者,属虚热,虚者补之,热者清之,治宜益阴凉血,四物汤玄参、寸冬、阿胶(另烊入)之属;先期量多,色淡质清稀者,属气虚,治宜益气摄血,四物汤川芎,加参、芪、阿胶、旱莲草之属。后期量少,色暗,腹痛拒按,得暖痛减者,为实寒,寒者热之,治宜温经行滞,四物汤加艾、桂、姜、附之属;后期量少,色淡,腹痛隐隐,喜暖喜按者,为虚寒,虚者补之,寒者温之,治当温经补血,四物汤加参、芪、桂、附之属;后期量少色淡质稀者,属血虚,虚者补之,四物汤加参、芪或十全、八珍之属;后期量少,色黑有块质粘者,属气滞血瘀,治当活血行瘀,佐以理气,四物汤加桃、红、香附肉桂之属。经期先后不定,量或多或少,色淡质稀或紫黑质粘者,属肝郁,治当疏肝解郁,用逍遥散;其量少色淡质清稀,伴见腰部酸痛头晕耳鸣者,属肾虚,虚者补之,治宜益肾,用六味地黄汤加当归黄芪之属。


关于月经病的治疗,辨证施治过程当中,先师常遵古训"少年在肾,中年在肝,老年在脾"之说,具体治疗则按经前、经期、经后三个阶段分期论治,经前以调气为主,经期以调血为主,经后以补虚为主。而在经期用药方面,本"温则和,寒则凝"、"热则流通,寒则凝泣"的理论,强调禁用或慎用苦寒之药。


2.经前腹痛属气滞血瘀。经后腹痛胞脉失养


痛经妇科常见病之一。《医宗金鉴》说:"经前腹痛乃气血凝滞",《丹溪心法》说:"经过而作痛者,乃血虚有热"。前者痛在经前,证属实痛;后者痛在经后,证属虚痛。先师宗以上二说,结合临床实际,将痛经分为虚实两大类型。经前腹痛者属实,证属气滞血瘀,治当活血化瘀理气,方用桃红四物汤香附肉桂、元胡、没药之属;经后腹痛者属血虚,证属气血不足,胞脉失养,治当补益气血,方用四物汤加参、芪、元胡、没药之属。认为当归白芍、元胡、没药四味,为治疗痛经之必需药物。在服药时间上,则强调经前腹痛者,须于月经将见微觉腹痛之日起开始服用2~3剂,每日1剂,早晚各煎服1次,如是连服2~3个周期,多可痊愈。先师用药,除汤剂而外,善用丸散成药。常说:"丸者,缓也。凡下焦病、久病(慢性病)之不能速去者,则以丸药缓治之。"


案例1:李某,29岁,博山区马车运输队会计,于1963年9月15日来诊。患者已婚15年,夫妇同居未孕。现症:经行后期,经量不多,持续3~5天,经期腹胀痛难忍,腰酸倦怠,经色紫黑有条块,块下则痛减,舌质暗,舌边尖有瘀点,今值行经期第一天,脉象沉涩。证属气滞血瘀痛经。治宜活血行瘀理气。处方:当归12,川芎10,赤芍10,熟地10,桃仁15,红花10,元胡12,没药6,香附9,肉桂6。3剂,水煎服。得生丹20丸,六味地黄丸10丸。嘱先服汤药3剂,每日1剂,早晚各煎服1次。3天服完3剂汤药,待月经过去(干净了)后,再服得生丹,早晚各服1丸;服完得生丹后,再服六味地黄丸,每日早晚各服1丸。俱用温开水送下。


1963年10月13日二诊:今天月经来潮,小腹疼痛大减,舌质暗,脉沉涩。辨证同上,据9月15日方续理。以后来信说,于1964年9月,足月分娩一男婴。


案例2:魏某之妻,32岁,住博山区八陡镇青石关居委会,于1964年4月5日来诊。主诉:经来量少,小腹绞痛,辗转床第,口服止痛药片而痛不止。患者已婚12年,夫妇同居未孕。经行延期,40天左右一次,量不多,色紫黑,持续2~3天,经期第一天小腹绞痛难忍,拒按喜温。今月经已过去三十多天,经后腰痛重。舌苔薄白,脉沉紧,两尺弱。诊系肾虚,气滞血瘀。治宜活血行瘀、理气止痛以治标,益肾养血以治本。通经甘露丸10包:六味地黄丸20丸;艾附暖宫丸20丸。嘱月经将见时,服汤药3剂,每剂,早晚各煎服1次;待月经过去后,服通经甘露丸,每日早晚各服1包;服完通经甘露丸后,再服艾附暖宫丸,每13早晚各服1丸;服完艾附暖宫丸后,再服六味地黄丸,每日早晚各服1丸。如是调理3个月,诸症皆愈,遂即怀孕,于1965年5月足月分娩一女婴。


案例3:丛某,29岁,住威海市凤林公社城子村,于 1964年3月15日来诊。主诉:经量少,小腹疼痛,久治未愈。已婚4年,夫妇同居未孕。患者经行后期,持续2~3天,量少,色浅淡,经期小腹空痛,经后痛重,喜按喜暖,体倦懒言,腰部酸痛,面色萎黄,语声低细,舌淡苔白,脉象细缓。诊系气血亏虚,胞脉失养。治宜补益气血,佐以滋肾。处方:当归9,川芎9,白芍15,熟地15,党参20,黄芪30,元胡12,没药6,肉桂3,杞果15。5剂,水煎服。十全大补丸20丸;六昧地黄丸20丸。嘱于月经将见开时始服用汤药5剂,每131剂,早晚各煎服1次;服完5剂汤药后,再服十全大补丸,每日早晚各服1丸;服完十全大补丸后,再服六味地黄丸,每日早晚各服1丸。如是调理2个多月,诸症皆愈而怀孕,于1965年3月,足月分娩一女婴。


3.经闭证分虚实。宜针药并施


先师认为,经闭病因复杂,可分血枯与血滞两大类。血枯者,证属虚,名虚闭;血滞者,证属实,名实闭。虚闭,着眼于源,源于肾,或为阴虚,或为阳虚,或阴阳俱虚;实闭,着眼于流,流在气血,或为气滞血瘀,或为寒湿凝泣。治当补虚泻实,针药并施,则应手取效。然,本病证情况复杂,除针药而外,须注意调摄,方收全功。


临床针刺施术时,先师注意掌握气至施术,补泻中机。将针送人孔穴,则行针候气,气至(病人感觉针下有胀、麻、沉、紧、酸的感觉)施术,待至补泻中机,然后出针。补泻中机的依据,即《内经》所谓"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泻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实证宜泻,泻法的操作是:于吸气时进针,得气后行针,捻转提插,捻转的角度大,频率快,提插的距离长,这样一个强烈的重刺激(刺激量大)为泻,待到医者感到针下空虚灵活,捻转提插通畅(谷气来也徐而和),而患者同时有一种清凉舒适的感觉(气虚乃寒),即为中机,然后出针(于呼气时出针)。否则,医者感到针下滞涩不利,如有物缠绕(邪气来也紧而疾),为邪气未去,则须留针片刻,一如上法,再度施术,乃至再留针,再施术,直至中机,然后出针虚证宜补,补法的捞操作是:于呼气时进针,得气后行针,捻转提插,捻转的角度小,频率慢,同时提插的距离短,这样一个轻微的弱刺激(刺激量小)为补,待医者感到针下空虚灵活,捻转提插通畅(谷气来也徐而和),而患者同时有一种温热舒适的感觉(气实乃热),即为中机,然后出针(于吸气时出针)。否则,医者感到针下滞涩不利,如有物缠绕(邪气来也紧而疾),为邪气未去,则须留针片刻,一如上法,再度施术,乃至再留针,再施术直至中机,然后出针。《内经》中所说的"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正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案例4:张某,19岁,威海市农民,于1960年12月15日来诊。患者4个多月未来月经,头痛头晕,倦怠乏力,腰部酸痛,食欲不振潮热盗汗,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形体消瘦,面色苍白,两颧潮红,语声低细,舌苔薄黄,脉象细数,腹平软,无包块。诊系肾虚、气血亏虚之经闭。治宜滋肾养血活血。处方:①脾俞膈俞肾俞中脘气海关元血海。俱针补。②熟地黄15,干山药15,山茱萸10,丹皮9,茯苓9,泽泻9,红花9,桃仁15,益母草30,沙参15。水煎服,5剂。六味地黄丸20丸,十全大补丸10丸。嘱先服汤药5剂,每日1剂;服完5剂汤药后,再服六味地黄丸,每日早晚各服1丸,午服十全大补丸1丸。至1961年1月10日来信联系,服药3剂后月经来潮,量小色浅淡,持续2天。据上方②调理月余而月经正常。


案例5:张某,22岁,邹平县东永和村人,未婚。于1960年8月9日来诊。患者于1959年10月,月经来潮时下身受凉而忽停,至今9个多月未潮,腹部胀痛,腰痛腿痛,得暖痛减,食纳可,二便调。舌苔薄白,脉象沉涩,腹平软,无包块。诊系寒凝经闭。治宜养血活血,温经散寒。处方:①当归15,川芎9,赤芍9,熟地黄15,桃仁15,红花9,熟附子9,肉桂3,香附9。3剂,水煎服,每日1剂。②针灸:合谷(补),三阴交(泻),气海(温针),关元(温针)。如上法服药10剂,针灸2次,而月经来潮。


案例6:滕某,19岁,潍坊铁厂工人,未婚。于1960年5月7日来诊。患者闭经1年多,头晕头痛,脘腹胀闷,食欲不振腰痛,四肢无力,便秘溲赤,舌苔薄黄,舌尖边有瘀点,脉弦涩,腹平软,胃区轻度压痛,未触及包块。诊系气滞不舒,血瘀经闭。治宜顺气和中,活血行瘀调经。处方:①中脘气海足三里(俱针泻);②当归12,川芎9,赤芍9,熟地黄15,桃仁15,红花9,枳实9,厚朴12,木香9。3剂,水煎服。通经甘露丸10包。嘱先服汤药3剂,每日1剂;服完汤药再服通经甘露丸,每日早晚各服1包。


5月17日二诊:药后腹胀瘥,二便已调,月经于5月13月来潮,持续2天,量少,色紫暗,腰部酸痛,舌尖边有瘀点,脉沉细。为肾虚血虚兼有瘀血之证。治宜益肾养血活血。处方:当归12,川芎9,赤芍9,熟地黄15,桃仁15,红花9,香附9,元胡10,吴茱萸6。3剂,水煎服。六味地黄丸20丸,十全大补丸10丸。嘱先服六味地黄丸,每日早晚各服1丸;服完六味地黄丸后再服十全大补丸,每日早晚各服1丸;待至下次月经来潮时服汤药3剂,每日1剂。嗣后月经正常。


4.崩漏治分三步,三位一体


先师认为,崩漏属于血病,"非时下血"的主症,为本病诊断的主要依据。就病机来说,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盖肾以系胞,藏精纳气,为先天之本;肝藏血,司血海,肝肾同源,为冲任之本;脾统血,主运化,与胃相表里,为后天之本,而冲脉又隶于阳明。是以肝、脾、肾三脏失调,则冲任损伤,而为崩漏。究其原因,有寒热之别,虚实之异,临床治疗,贵在审证求因,审证论治。《灵枢》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在这一观念指导下,先师根据《内经》"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血脱者当益其气"的原则,结合《叶天士女科全书》提出的塞流、澄源、端本三个步骤,辨证施治。先师强调,三个步骤,三位一体,不能截然划分。


案例7:王某,40岁,农民,高青县黑里寨村人。于1965年2月26日来诊。患者孕6,产6,现产后3个月,正在哺乳。患者近1个月来阴道不规则流血,血量较多,血色鲜红,经县医院检查为功能性子宫出血,经治未愈而来诊。现**流血,淋漓不断,时多时少,头目眩晕,腰酸腿软,心慌气短,倦怠乏力,面色浮黄,食欲减退,精神不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诊系崩漏脾虚证。治宜补脾摄血。处方:归脾汤加减。党参15,黄芪30,阿胶15(另烊化,分2次入),血余炭9,白术9,炒当归9,远志9,炒枣仁15,棕榈炭15,陈皮9,甘草9,三七粉6(分2次冲)。3剂,水煎服。人参归脾丸20丸。嘱先服汤药,每日1剂;服完3剂汤药后再服人参归脾丸,每日早晚各服1丸。


4月20日二诊:服汤药3剂后血即止。按嘱将药用完后,血未再潮,余症亦减,现感倦怠乏力,遂予调补之剂,至6月17日来信说,病已痊愈。

关联词条:

  • # 痛经
  • # 闭经
  • # 崩漏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王云铭,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