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医论之七:风湿病论治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中医文献中有关痹证的论述相当丰富。如《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因感邪季节、患病部位及临床症状的不同,《内经》又有五痹之分。
历代医家还根据疾病的不同症状特点,赋予不同的病名,在治法方药上亦渐趋丰富。张仲景《金匮要略》有湿痹、血痹、历节之名,所创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方,至今仍为临床常用。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又称为“历节风”;王焘《外台秘要》述其症状痛如虎咬,昼轻夜重,而称“白虎病”;严用和《济生方》则称“白虎历节”;朱丹溪《格致余论》又称“痛风”;王肯堂《证治准绳》对膝关节肿大者称为“鹤膝风”,手指关节肿大者称为“鼓槌风”;李中梓《医宗必读•痹》阐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则;叶天士对痹久不愈,邪入与络,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并重用虫类药剔络搜风,对临床均有较大指导意义。
本病的临床表现多与西医学的结缔组织病、骨关节炎等疾病相关,常见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等。
痹证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及饮食等有密切关系。正虚卫外不固是痹证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是痹证发生的外在条件。邪气痹阻经脉为其病机根本,病变多累及肢体筋骨、肌肉、关节,甚则影响脏腑。
病因
1、外因
(1) 感受风寒湿邪: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雨浇淋、水中作业或汗出入水等。
2 内因
(1) 劳逸不当:劳欲过度,激烈活动后感邪。
(2) 久病体虚:老年体虚,病后、产后气血不足。
(3) 饮食不节。
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不通则痛,是痹证的基本病机。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者,感受风寒湿邪,易从阳化热,而成为风湿热痹。阳气虚衰者,寒自内生,复感风寒湿邪,多从阴化寒,而成为风寒湿痹。
痰浊、瘀血、水湿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邪痹经脉,脉道阻滞,迁延不愈,影响气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血滞而为瘀,津停而为痰,酿成痰浊瘀血。痰瘀水湿可相互影响,兼夹转化,如湿聚为痰,血滞为瘀,痰可碍血,瘀能化水,痰瘀水湿互结,旧病新邪胶着,而致病程缠绵,顽固不愈。
病初邪在经脉,累及筋骨、肌肉、关节,日久耗伤气血,损及肝肾,虚实相兼;痹证日久,也可由经络累及脏腑,出现相应的脏腑病变。其中以心痹较为多见。
临证要点
(一)痹证是临床常见的病症,其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感受外邪及饮食、外伤为引发本病的基本因素,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肌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不通则痛是痹证的基本病机。
(二)痹证日久,其基本病理变化为:一是风寒湿痹或热痹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日甚,瘀血痰浊阻痹经络,可出现皮肤瘀斑、关节周围结节、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等症;二是病久使气血耗伤,因而呈现不同程度的气血亏虚和肝肾不足的证候;三是痹证日久不愈,复感于邪,病邪由经络而累及脏腑,出现脏腑痹的证候,其中以心痹较为常见。
(三)临床辨证应根据热象之有无,首先辨清风寒湿痹与热痹。风寒湿痹中,风邪偏盛者为行痹,寒邪偏盛者为痛痹,湿邪偏盛者为着痹。
(四)其治疗原则是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和舒经通络为大法。病久耗伤气血,则注意调气养血,补益肝肾;痰瘀相结,当化痰行瘀,畅达经络;若寒热并存,虚实夹杂者,当明辨标本虚实而兼顾之。
本病预后与感邪的轻重、患者体质的强弱、治疗是否及时以及病后颐养等因素密切相关。一般来说,痹证初发,正气尚未大虚,病邪轻浅,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多可痊愈。若虽初发而感邪深重,或痹证反复发作,或失治、误治等,往往可使病邪深入,由肌肤而渐至筋骨脉络,甚至损及脏腑,病情缠绵难愈,预后较差。
我常用衡通止痛汤与桂芍知母必为主方。疏通气血与治风寒湿热并用之。视其所偏,纠而正之。舌红紫苔白腻者为风湿热,可加羚羊、桑寄生、地龙、桑枝、忍冬藤;苔润滑者为风寒湿,加皂角刺、鸡血藤、全蝎、蜈蚣;舌红紫薄者为肝肾阴虚,加桑寄生、山萸肉、枸杞;舌紫淡苔薄者为血瘀气滞,用衡通止痛汤重加白芍、炙甘草、山萸肉;舌淡红苔薄白为气血两虚,用衡通汤加重生地、阿胶、山萸肉。舌红紫苔白厚腻者为湿热,二方合用重加滑石、土茯苓、薏仁。总以衡通止痛汤为大法,视其所偏,加药纠正之。尚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止痛药物应用:
肢体关节疼痛是痹症的一个突出症状,其病机为经脉闭阻不通或筋脉失养,即所谓“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临证当根椐“标本虚实兼治”原则,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用具有止痛作用的药物,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我常以衡通汤为基础方,找出偏差,加用对证之药纠而正之,以止其痛。
祛风散寒止痛:适用于外感风寒之邪,痹阻经脉而致关节疼痛,通过辛温发散,温经散寒,达到祛邪通脉止痛作用,常用药物如羌活、独活、白芷、威灵仙、秦艽、细辛、川椒、桂枝等。祛风药物能发汗祛湿,多为辛温香燥之品,易伤阴耗血,用药当中病即止,阴血不足者当慎用或禁用。
清热消肿止痛:主要适用于湿热蕴结,痹阻经络,流注关节,或热毒炽盛,脏腑气机失宣,热壅血瘀,导致关节疼痛、肿胀等,通过清热解毒药物袪除热毒之邪,达到祛邪止痛目的,常用药物如金银花、连翘、黄柏、丹皮、土茯苓、薏苡仁、泽泻、萆薢、木防己等,此类药物多苦寒,有伤阳败胃之弊,脾胃虚寒者当慎用。
活血化瘀止痛:主要适用于瘀血阻滞筋脉引起关节疼痛,常用药物如丹参、红花、赤芍、三七、川芎、三棱、莪术、桃仁、水蛭等,此类药物易耗血动血,有出血倾向者当慎用。
补虚止痛:适应于痹证日久,阴虚血少,筋脉失养,“不荣则痛”,常用药物如鸡血藤、当归、熟地、丹参、芍药、甘草等,此类药物多属甘味滋补之品,有腻滞脾胃,妨碍脾胃运化之弊,对正虚有邪者,也当慎用。
搜风止痛:适用于痹证久病入络,抽掣疼痛,肢体拘挛者,多用虫类搜风止痛药物,深入隧络,攻剔痼结之痰瘀,以通经达络止痛,常用药物如全蝎、蜈蚣、地龙、水蛭、穿山甲、白花蛇、乌梢蛇、露蜂房等,这些药物多偏辛温,作用较猛,也有一定毒性,故用量不可太大,不宜久服,中病即止,其中全蝎、蜈蚣二味可焙干研末吞服,既可减少药物用量,又能提高临床疗效。
(二)辨病位用药:
辨病位用药是根椐痹证的病位不同,在辨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使用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痹在上肢可选用片姜黄、羌活、桂枝以通经达络,祛风胜湿;下肢疼痛者可选用独活、川牛膝、木瓜以引药下行;痹证累及颈椎,出现颈部僵硬不适,疼痛,左右前后活动受限者,可选用葛根、伸筋草、桂枝、羌活以舒筋通络,祛风止痛;痹证腰部疼痛、僵硬,弯腰活动受限者,可选用桑寄生、杜仲、巴戟天、淫羊藿、蟅虫以补肾、强腰、化瘀止痛;痹证两膝关节肿胀,或有积液者,可用土茯苓、车前子、薏苡仁、猫爪草以清热利湿,消肿止痛;痹证四肢小关节疼痛、肿胀、灼热者,可选用土贝母、猫眼草、蜂房、威灵仙以解毒散结,消肿止痛。
(三)附子、乌头等剧毒药的使用?
在痹证的治疗中,风寒湿痹疼痛剧烈者,常用附子、川乌、草乌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药物,此类药物生用毒性大,须经炮制。应用这些药物时,用量宜从小剂量开始递增,适量为度,不可久服。应用时可文火久煎,或与甘草同煎有缓解毒性作用。服药后出现唇舌发麻、头晕、心悸、恶心、脉迟等中毒反应,即应停服,并用绿豆甘草汤频饮,无效或危重者,按药物中毒急救处理。
关联词条:
版权声明:
本文由四君收集编校,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