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简介
张子琳(1894—1983),从小随父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及各家学说。年轻时就开始在家乡悬壶济世,服务桑梓。1957年,原五台县的县长罗永康在山西省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初创时担任院长。在罗的推荐下,正当花甲之年张子琳去中医研究所参加了工作。1980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张子琳医疗经验选辑》;2001年卫生部出版了《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张子琳》。
一、勤求古训
张子琳在将《黄帝内经》中的中医理论烂熟于心的基础上,对于《伤寒论》《金匮要略》的那些“经方”也能应用得轻车熟路、顺手拈来、恰到好处。面对病人,寒热虚实成竹在胸,理法方药行云流水,治疗效果胜券在握。以致行医数十年,活人无数,好评如潮,口碑甚佳。
在家乡时有一人患了感冒,身疼头疼咽疼,呻吟不止;曾服用九味羌活汤、荆防败毒散不效。张子琳根据脉紧而应用麻黄汤加桔梗、元参一剂而效。张子琳还曾多次讲述应用四逆汤加龟龄集抢救四肢厥冷、冷汗淋漓的休克性病人的惊险故事。
翻开张子琳的医案,可以发现,几乎每个病人的处方,都是在“经方”的基础上加减而来的。胆结石病人用四逆散加金钱草、海金沙治疗,阑尾炎用大黄牡丹汤加薏苡、败醤草等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则用胶艾四物汤加仙鹤草、鸡冠花等治疗,冠心病则用瓜蒌薤白汤加桃仁、红花、灵脂、蒲黄等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则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防风、红花、桑枝等治疗,消化性溃疡则用小建中汤加良姜、香附等治疗,妇科疾病则多用温经汤加减治疗,妊娠恶阻则用当归散加藿香、紫苏、大腹皮、砂仁等治疗,妊娠腹疼则用当归芍药散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则用甘桔汤加金银花、元参、山豆根等治疗,急性肾炎则用五苓散加五皮饮等治疗,急性肝炎则用茵陈蒿汤加栀子柏皮汤等治疗。
不用再多说了,可以说张子琳所开出的处方万变不离其宗的是“经方“,变的是因人、因时、因地不同的随机应变。所以张子琳治病效如桴鼓的根本原因就是他勤求古训、有坚实的中医经典著作为基础。
二、博采众方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学习中医的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张子琳不但对中医经典著作手不释卷,对后世的医学大家的著作也是耳熟能详。尤其在晚年,一有时间就翻阅医学杂志,并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抄录下来,随之而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去。
对陈修园经验的继承可以说是出神入化、炉火纯青,二陈汤的使用比比皆是;陈修园将头疼按部位分为太阳、阳明、少阳三种,并应用逍遥散分别加入各经引经药物予以治疗。对陈修园的理论与经验,张子琳基本是照单全收,因为他的办法是既通俗易懂,又疗效确切。但遇到偏头痛病人时,则多用后人的散偏汤治疗。遇到鼻窦炎病人时,则应用他从某杂志上抄录的苍耳子散加四物、银花、黄芩、菊花、细辛等治疗;有时一些病人年老体衰、鼻涕不能自控者则合用补中益气汤,疗效更好。对斑秃病人则用《医宗金鉴》上的神应养真丸,再配合该书的外用洗方治疗。
对妇女的白带病有时用傅青主的完带汤,黄带用易黄汤,但大部分则采用近代著名中医大家张锡纯的清带汤。经过他的验证,清带汤的疗效比较更显著些。而妇女的习惯性流产他一般采用张锡纯的寿胎丸加人参、黄芪之类。牙痛病人有时用生地、元参、石膏各十五克,升麻、黄芩各十克这个处方;有时则用某杂志上抄录的一个牙痛效方予以治疗,这个方子已以张子琳的名义选录在中医学院教材上。高血压病人则采用张锡纯的镇肝息风汤,对偏瘫病人则用唐宗海的补阳还五汤,有时也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对皮肤搔痒证多采用《医宗金鉴》的当归引子加止痒消疹汤,如属于湿热性的则用金鉴消风散。对外科疮疡疾病,分别采用仙方活命饮、阳和汤、透脓散、托里透脓汤等。
在张子琳的案头放着一本《施今墨医案》,如果遇到一些由西医命名的特殊病例,张子琳往往就会把施老的验案经过加减后开到处方上,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结核性胸膜炎、结核性腹膜炎等。总之,张子琳在临床实践中,只要有疗效的方剂一定要记在脑子里,应用到实践里。“语不惊人死不休”,任何一种工作都必须要有顽强的毅力,有“十年磨一剑”的恒心,才能有所作为。
三、“以德报怨”也是医德
张子琳曾多次语重心长地说“医生的位置就在墙头之上,平时在医院,一不小心就到了法院。”电视上也说“医生的工作就好比走钢丝绳,一不留神就能粉身碎骨。”社会千变万化,社会 上的人也是鱼龙混杂、形态各异、良莠不齐、千奇百怪。有的人宽宏大量,有的人小肚鸡肠;有的人挥金如土,有的人斤斤计较;有的人面慈心软,有的人尖酸刻薄;有的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的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当医生的一辈子是什么样的人都会遇到的。如何应对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处理好与每一个人的复杂关系,也绝非易事。张子琳以大度洒脱、“以德报怨”对待每一个人,决不斤斤计较有些人的登鼻子上脸,因而也省去人生道路上的许多烦恼。
有一次,一人找张子琳看病。临末买了盒丸药出来,发现门口驴背上的口袋丢了。那人很不高兴、口出不逊地说:“我在街上也没丢过东西,到先生家反而丢了。”经查证这个口袋也确是丢了。于是张子琳对他说:“你先回去,我给你再找一找。如能找到更好,找不到我赔你一块大洋,你看怎么样?”第二天那人又来了,张子琳给了他一元钱,那人想接又不好意思,最后还是接下了。过后,张子琳揶揄地跟人说:“我是用钱买下个贼名,不过花上一元,省去许多纠缠。”
又有一次,太阳落山之际,一个小伙子从五里远的槐荫村来请张子琳出诊看病,因天黑就没去。第二天太阳刚出山,那个小伙子又来了,于是急匆匆地相跟上步行去了槐荫村。一进门,病人的闺女说:“我娘不吃药。”既来了就看看吧,看完病后病人也说不吃药。张子琳说:“药不吃,绿豆水能喝吧!”“能。”“再加些什么?”“白糖、红糖、蜜,什么都能加。”回家的路上有人惊奇地问“这么早就出去看病了。”张子琳风趣的说:“我已跑了十里路了。人家为尽孝,我助人行孝,了了腿债。”
又有一天早晨,有人邀张子琳给他母亲看病。进门后,病人的丈夫说:“不用给她看!”说完就扬长而去;女儿则从屋里探出头来说:“我妈还没起床呢!”随后则从屋里传出病人埋怨她儿子的话:“请先生看病也不跟我商量。”祖父只好耐着性子在外边等着,一直等她穿好衣服后才进了屋子。开完处方后张子琳平静地对病人和家属说:“我外边还有个病人,这方子你去街上药店抓药吧!”说完后慢腾腾地走出了大门。
唉!说起来也实在叫人无奈,碰上这种损人利己的人有有什么办法呢?也只好任劳任怨、自认倒霉、“为他人作嫁衣裳”吧。或许“以德报怨”,其实也是一种医德吧。
四·“救人不舍己”的艺术
张子琳的父亲是著名的中医大夫,深谙医学真谛,当时人们尊称为“南阳之神”。从小的庭训使张子琳登堂入室,一生又孜孜不倦、博览群书、锲而不舍、集腋成裘,才具有了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才炼就了一双能在扑朔迷离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中明辨是非的火眼金睛,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紧急情况下对病情的轻重缓急做出正确判断。“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该出手时当然就不出手了,总不能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把自己也搭进去吧!
在面对危重病人时,病人再着急,你不能急,你不能乱了方寸。俗话说,“急惊风遇了个慢郎中”,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你必须善于察言观色,家属相信你,你也对病情了如指掌,你就给来个大干快上。如果你不明不白地赤膊上阵,“羊肉包子吃不成,空叫染上一身腥,”说不定还得上法院呢。尤其在今天这个时代,更要慎之又慎。
张子琳就有这么一次:东冶北街一姓谢的木匠请祖父给他的妻子看病,称其妻子昨天洗衣服时因受冷而生了病。当诊视病人时,发现其手脚冰冷,大汗淋漓,张子琳不由得脱口而说:“这个病人病得不轻啊!”他的男人却冷笑一声说:“我是个穷木匠,她昨天还好好的,只是洗衣服时受了点风寒,其实不是什么要紧病,你给开个偏方就行了!”张子琳听他这么说,心中自忖:“此病绝非等闲,即使大剂回阳药物能否有效,还不敢说。他家大概以为医生故弄玄虚、夸大病情、欲牟其利。这样的病看好了,他以为是小病不足为奇;万一有个好歹,恐怕也不好交代。”于是对谢说:“既然如此,你可请个针灸大夫给扎一下,那不用花钱,或许还能把病治好。”说完就出了门,主人也没挽留。
第二天张子琳在街上行走,突然听见有人在后边喊:“张先生,站一站!”“什么事?”那人走过来神秘地说:“你昨天给谢木匠的老婆看过病?”“是哦,怎么了?”“唉!别提了,昨晚上死了!什么病那么厉害?”张子琳叹了口气,深表婉惜地说:“我昨天就看见病人病得厉害,他男人以为我想闹他的钱,我就没敢再说什么了……。” 这样的病,中医叫阳脱病,属于危重的休克性疾病。虽来势凶险,但如用药得当,抢救及时,还是可以挽救的。谢木匠“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识病之缓急,冷言冷语,致使医生心寒,不敢放手救治,以致死于非命,深可痛惜。作为一个医生,“救人不舍己”也是一种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