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新:治疗慢性肾炎经验
郑老关于肾脏疾病的学术思想主要是“肾病三因论”和“肾病多瘀论”。
一、肾病三因论
“肾病三因论”是郑新主任继承古代中医理论,并经过四十余年肾脏病临床研究总结出来的。
“肾病三因论”是以肾脏病为纲,中医脏腑精典理论为基础,涵盖了与肾脏病密切相关脏器肺、脾、肾之生理、病理、相互关系、辨证施治以及理、法、方、药等在内的一整套理论体系。它不但传承了祖国医学的传统理论,同时在肾脏病的临床研究与治疗中赋予了新的时代色彩。是中医脏腑学解释肾脏病相关联系并用以指导临证诊疗的创新性中医理论学说。多年来,在指导肾脏的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的辨证施治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二、肾病多瘀论
急、慢性肾脏病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以及肾功能损害为其主要临床表现特征。
从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大多属于本虚标实证。本虚乃肺、脾、肾虚,标实则主要表现为外邪、湿浊、瘀滞等。郑老认为,在肾脏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中皆可致瘀。一般来说,因虚致瘀常常是血瘀形成的始因,实邪则是加重血瘀的继发因素。然而,不论是诱发或是继发,一旦导致血瘀形成,常常是虚实相兼,相互致瘀。另一方面,血瘀之变反过来既影响气血阴阳等正气的化生,又使水湿、湿热、湿浊之邪愈加猖狂肆虐。外邪、湿热、瘀血、脾肾双亏、气阴两虚直接影响血液的正常运行产生或加重血瘀。
因虚致瘀:本虚主要责之于肺、脾、肾脏的功能虚损。肾虚则元气亏虚,无力推动血液,所谓“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为瘀”,肾气亏虚,而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滞。肾病脾肾阳虚者,可因寒从内生,寒凝经脉则涩滞不畅而成血瘀。若肾病患者阴亏水乏,相火偏亢,煎熬阴液,则血液浓聚,阻而成瘀。
因实致瘀:实邪致瘀大多与湿密切相关。水湿为肾病的常见致病因素,由于湿性粘滞、重着,最易阻遏气机,妨碍血行,而成血瘀。
郑新在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疾病诊治过程中,常发现患者伴有咽喉肿痛或咳嗽等症状,且不少病例就因咽喉肿痛、咳嗽发病使病情加重。深究其源,咽喉肿痛为外感邪毒经口鼻而入,结于咽喉所致。
痰热咳嗽则为风热邪毒犯肺,热邪壅结所致。慢性肾脏病患者由于长期大量的精微物质泄于体外,肾虚脾弱,精血耗伤、卫气不固,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招致风寒湿热外邪的侵袭。
外邪伤肾多见于急性肾炎和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衰合并感染等情况。外邪伤肾,终至肺脾肾三脏受损,水液代谢失调。而肺脾肾俱虚,卫外失固,更易复感风邪,而致病情反复,迁延难愈。因此,预防感染、控制感染又是防止其反复发作的前提。治病必求其本,正本方可清源。因此,郑新在肾脏病诊治过程中,十分注重标本虚实。
在临证中郑新每诊必看咽喉,必问有无咽喉不适或咳嗽,必听肺部有无病变。在辨证施治中又注重祛邪扶正并重。疏风清热解毒常选利咽汤、桑杏汤,常用的药物为玄参、蝉衣、鱼腥草、板蓝根、蒲公英、黄芩、黄柏、射干、马勃等以增强疏风、清热解毒之功效。扶正固本则常用二至丸、归芪地黄汤或参芪地黄汤等临证化裁。并重并非无重点,郑新在思辨过程中,又常根据患者标本虚实的不同灵活变通,取得极好治疗效果。
版权声明: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内容整理自:《中国中医药报》2021年12月1日第五版,作者:重庆市中医院 熊维建、雷蕾;郑老关于肾脏疾病的学术思想引自重庆市中医院科教外事处。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