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翔教授为“上海市名中医”、全国继承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悬壶济世四十余载,在治疗内科疑难杂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因笔者为中国中医药管理局遴选“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养人之一,近来能拜夏翔教授为师,随其门诊,亲聆教诲,倍受启迪,择其精华,以飨同道。临床应用时习惯分为生用、蜜炙、麸皮拌炒3种,其药效各有不同。生用: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炙用:补中益气。治一切气衰血虚之证。夏老在临床中喜用生黄芪,认为炙黄芪有效成分易被破坏。药理实验证明,培养的黄芪毛状根具有提高免疫功能和促进造血系统功能,改善微循环、保护肾功能作用,改善记忆、抗衰老、抗自由基、抗氧化作用,扩张脑动脉、冠状动脉,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血液流量,可解除血管平滑肌痉挛,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血液黏稠度及血液的流动性[1]。
黄芪为补气圣药,气行则血行,血行则津液运行正常。“万物生存全赖于气”,元气为人之机能的原动力,其根在肾,其培在脾,而黄芪具健脾助肾之功,为益气补元的主要药物。黄芪益气活血、托毒,补而不壅,几乎成了夏师临床治病汤剂中的必用之物,用药量最大时达60g。生黄芪生肌托表,夏老认为中医的“托表”类似于现代医学的改善微循环,促进组织修复。《本草汇言》载:“黄耆可以荣筋骨,黄耆可以生肌肉,黄耆可以托脓毒。”临床上用黄芪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可加快溃疡的修复。对慢性呼吸、消化道的炎症、免疫系统变态反应性炎症,以及一切慢性炎症均有较好的疗效。人体之病,多为气机不调、气虚、气滞所致,故调理气机、补益元气是重要环节。临床上夏老喜用黄芪治疗慢性病,效果明显。如擅用补阳还五汤和补中益气汤,尤推崇黄芪,认为其大补元气,以助益气活血。《本经》谓其“通调血脉,流行经络,可无碍于壅滞也”。故治中风、老年性痴呆、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时,常与地龙、当归、红花、丹参相伍。正如喻嘉言所说:“胸中大气一转,其久病驳劣之气始散。”夏师善用黄芪,意在于此。
黄芪性虽甘温,若处方用药配伍得当,当无气壅助热之弊,善用药对能增效,临床中常辨证施治用黄芪以组方治疗各种杂病,每获良效。夏师常以黄芪为主组成小方或复方,如舌苔腻者,佐以藿香、蔻仁等芳香化湿;肝郁气滞化热者,配柴胡、黄芩疏肝理气清热;肝阳上亢者,加羚羊角粉、菊花等平肝降火。夏老特色经验药对是黄芪与生地黄。在临床见舌质红者,用甘温之黄芪加生地黄配成药对,以制约黄芪温燥之药性。黄芪甘温,补益肺脾气阳,生地黄甘寒,滋养肝肾阴血。一阴一阳,相辅相成,共奏滋阴凉血、益气培元之功。以生地黄、黄芪重剂配伍,可广泛用于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此类疾病属疑难顽症,常有肝肾气阴两伤、邪热深入营血的病理阶段,临床多有共同的特点,如低热起伏,关节疼痛,皮肤、内脏损害,免疫指标异常等。《本经逢原》所载地黄“内专凉血滋阴,外润皮肤荣泽,病人虚而有热者宜加用之”,《本经》所言地黄“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生者尤良”,故重用生地黄30~120g滋阴养血、凉营除痹,配伍黄芪30~60g既佐生地黄寒凉之性,又冀其阴中求阳,强壮脾胃,奏培元生肌泻阴火之功。应用生地黄剂量由轻至重,又伍以黄芪,少见脾弱便溏之弊。现代药理报道生地黄具类激素样作用,黄芪有提高及调节免疫的功能,二药在免疫性疾病中显示重要功效,在疗效上协同作用,既可益气养阴,又可抑制药物副反应。患者王某,女,69岁,于2006年7月17日【初诊】。心肾两虚,阴阳失和,水不济火,心火上炎,故心悸怔忡,胸闷心痛,面赤烦热。肾元下亏,故腰膝酸软,腿足畏寒。水泛为湿,故晨起咯痰色白。脾气亦虚,故腹胀便秘,腑行不畅。清阳不升,故头眩肢麻,神疲乏力,舌质稍红绛、苔黄腻,脉来滑数。治拟清心养阴、益肾补元、宽胸利膈、健脾升清、活血通阳。【处方】:
黄芪45g 生地黄45g 党参15g
白术30g 葛根30g 制南星15g
石菖蒲15g 路路通15g 枳壳15g
带皮槟榔12g 象贝母9g 厚朴9g
黄芩12g 川芎9g 仙灵脾15g
补骨脂12g 灵芝草12g 知母12g
杜衡15g
【复诊】:2006年7月31日,药后胸闷好转,仍有眩晕、夜寐不安,舌苔腻,脉滑数。再宗前意,加用化湿清利安神之品。初诊【原方】加:
半边莲12g 半枝莲12g 钩藤15g
陈葫芦15g 酸枣仁12g 夜交藤30g
【三诊】:2006年9月25日,药后诸症均好转,稍有腹胀,脉濡细,舌质红、苔黄腻。脾肾两虚,元气亏损,湿壅化热,湿热交阻,气机不畅,故左腹胀痛,矢气乃舒,腑行不畅。浊阴不降,清阳不升则头胀且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濡细。【处方】:
生黄芪24g 党参15g 苍术12g
白术12g 川厚朴9g 黄芩15g
藿香12g 蔻仁6g 柴胡12g
路路通15g 莱菔子15g 望江南15g
生何首乌15g 大腹皮15g 乌药12g
陈葫芦15g 车前草12g 半边莲15g
半枝莲15g 灵芝草12g 天麻9g
升麻9g 珍珠母30g
【按】:患者年近古稀,长年身缠多疾,如脑梗死、冠心病、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肾肿瘤手术等,并有30余年强的松服药史,主诉颇多。面对错综复杂的临床症状,夏老在治疗中根据患者症状、舌、脉,认为患者久病及肾,心肾两虚,阴阳失和,水不济火,心火上炎,脾气亦虚,腑行不畅,清阳不升,故选方用药首推黄芪补气为君药,剂量达45g。针对患者脑梗死之象,夏老认为“脑病本虚”,宜“益气固本、补肾填精”,《本草逢原》谓其能“通调血脉,流行经络”。同时配伍生地黄,以补气养阴。《别录》载黄芪“补丈夫虚损,五劳赢瘦”。《日华子本草》称黄芪“助气壮筋肌”。有研究认为,这些作用与黄芪含有机硒有关,对某些因含硒量少导致的功能、营养、代谢性疾病,使用黄芪后,症情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2]。本患者心脑肾多脏器受损,又长年疾病缠身,营养不良,通过调治以带病延年,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参考文献:
[1]徐春红. 黄芪注射液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J]. 中国药师, 2006, 11:1048-1049.
[2]暴宪斌, 沈俊兰. 黄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研究进展[J]. 山西中医,2006, 22 (6) :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