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饮片形态


拼音

Huǒ Xiāo

别名

芒消(《别录》),苦消(《药性论》)。化金石、水石(《石药尔雅》),焰消(《土宿本草》),火消(《纲目》)。

释名

《本草纲目•卷十一•消石》云:“丹炉家用制五金八石,银工家用化金银,兵家用作烽燧火药,得火即焰起,故有诸名”。

来源及植物形态

火硝,《本经》即载,原名消石。为天然硝酸钾经加工而成的结晶体。主产于山东、江苏、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采制

制法:取含硝的土块,击碎后,置柄内,加水浸泡调匀,经多次过滤,取滤液澄清,置蒸发锅内加热蒸去水分,取出冷却,即析出硝石结晶。置阴凉干燥处,防火、防潮。


消石:敲碎或研细用。


制消石,有水制、火制两种,水制:消石加水与10%萝卜同煮,过滤,浓缩后,放置,待其结晶,即成。火制:将消石入锅中,微火炒成洁白色。炒时不可离人,以防火患。


①《抱朴子》:"消石,制之须用地莲子、猪牙皂角、苦参、南星、巴豆、汉防己、晚蚕砂。"

②《雷公炮炙论》:"凡使先研如粉,以瓷瓶子于五斤火中,煅令通赤,用鸡肠菜、柏子仁和作一处,分丸如小帝珠子许,待饼子赤时,投消石于瓶子内,其消石自然伏火,每四两消石,用鸡肠菜、柏子仁共十五个帝珠子,尽为度。"

③《日华子本草》:"消石,火上伏法,用柳枝汤煎三周时,如汤减少,即入热者,伏火即止。"

性味归经

性味:苦咸,寒,有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吴普本草》:"扁鹊:甘。"

③《别录》:"辛,大寒,无毒。"

④《药性论》:"味咸,有小毒。"

⑤《纲目》:"辛苦微咸而大温,有小毒。"

⑥《本草从新》:"辛苦微咸,大热,毒烈。"


归经:归心、脾、肺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脾二经。"

②《本草撮要》:"入手太阴经。"

功能主治

破坚散积,利尿泻下,解毒消肿。治痧胀,心腹疼痛,吐泻,黄疸淋病便秘目赤,喉痹,疔毒,痈肿。


1.硝石,苦泄咸软有毒,能破坚攻毒消肿,外用可治痈肿疮毒。单用即效,如 《五十二病方•诸伤》单用本品沸水化开,待温,冲洗伤口,治创伤感染化脓。《外台秘要•卷二十四》单用本品94g,沸水化开,待冷,以青布三重,蘸湿拓 赤处,热即换,治发背初起,恶寒啬啬,或疮肿瘾疹。或入复方与解毒消肿疗疮药同用。如《证治准绳•疡医•卷一》三消散,以之与朴硝、大黄、炒栀子寒水石等同用,共为细末,生地汁或芙蓉叶捣汁调涂,治疮疖赤肿。


又可治目赤、喉痹等证。单用或入复方均可。如《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二•治眼赤诸方》方,以之研极细末,每夜临卧用铜筋取黍米大,点目眦,至旦以盐浆水洗去,治目赤肿痛。《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六》玉钥匙,以之配硼砂冰片、白僵蚕,共为细末,用竹管吹适量于喉中,治风热喉痹及缠喉风。


2.本品利水泻下,能导湿热之邪从大小便出,消膀胱中结石,故可治湿热蕴结膀胱所致的诸淋涩痛。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卷三•消石》引《灵苑方》透格散,以雪白干净硝石为极细末,每服6g,并据情以冬葵子木通等煎汤送服。也可与其他利尿通淋之品同用,以增强药力。


3.本品通过利水泻下,能促进黄疸消退,故可治多种原因所致的黄疸。早在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即载以本品入复方治黄疸。如治女劳疸,症见日晡时恶寒,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者,以之与矾石(烧)各等份为末,即硝石矾石散,每服2g,日3 次,大麦粥汁送下;治黄疸热盛里实,症见腹满胀,小便短赤者,以之与大黄黄柏、山栀子煎汤服,即大黄硝石汤


近代张锡纯氏,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药物篇》云:“硝石与皂矾同用,善治内伤黄疸,消胆中结石” 。在是书医论篇载方,以之与皂矾各等份为末,再取与二药末等量之炒熟大麦面(或小麦面),和匀,水泛为丸,如五味子大,每服6g,随证选药煎汤送服,治各种内伤黄疸


4.本品内服能破坚散积,善消化驱逐,入复方与芳香开窍醒神、攻毒散结止痛之品同用,可治多种原因所致的霍乱痧胀、腹痛吐泻。如《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卷下》行军散,以之配牛黄麝香雄黄冰片硼砂等共为极细末,每以凉开水调服1~1.5g,既治霍乱痧胀腹痛,又治山岚瘴疠及暑热秽恶诸邪直中所致的神昏窍闭。


5.近年取其破坚攻毒消肿之功,入复方内服外用,治多种癌肿,尤以治食道及皮肤癌多用。如《抗癌中草药制剂》(杨今祥,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年版)第194页载开道散,以本品30g,配硼砂60g、礞石15g、沉香6g、冰片9g,共为极细末,每取1g,放口中含咽,每隔半至1小时一次,待黏液吐尽,可改为每3 小时一次,连服2 天,治食管癌全梗阻患者,能改善症状;第287页载化癌散,以本品500g,皂矾30g,黄丹60g,雄黄9g,朱砂3g,炮制后共研细末,每2g加冰片1g,研匀,外敷患处,治皮肤鳞状上皮癌有效。


此外,《雷公炮炙论•序》云,以本品为末吹鼻,治头痛欲死。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外用:研末点目、吹喉或水化罨敷。


内服:入丸、散,1.5~3g。


注意:体弱及孕妇均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萤火为之使。恶苦参、苦菜。畏女菀、粥。"

②《药性论》:"恶曾青。"

③《蜀本草》:"大黄为使。"

④《日华子本草》:"畏杏仁竹叶。"

⑤《纲目》:"得陈皮性疏爽。"

各家论述

1.《本经》:"主五脏积热,胃胀闭,涤去蓄结饮食,推陈致新,除邪气。"

2.《雷公炮炙论》:"头痛者,以消石作末,纳鼻中。"

3.《别录》:"疗暴伤寒,腹中大热,止烦满消渴,利小便及瘘蚀疮。"

4.《药性论》:"主项下瘰疬,泻得根出,破血,破积,散坚结,治腹胀。"

5.《日华子本草》:"含之治喉闭。"

6.《本草蒙筌》:"润燥软坚,泻实。"

7.《本草衍义补遗》:"硝,善消化驱逐,而《经》言无毒,化七十二种石,不毒而化之乎。以之治病,以致其用,病退则已。"

8.《纲目》:"治伏暑伤冷,霍乱吐利,五种淋疾,女劳黑疸,心肠疞痛,赤眼肿痛,牙痛。"

9.《纲目》:"朴消属水,味咸气寒。其性下走,不能上升,阴中之阴也,故惟荡涤肠胃积滞,折治三焦邪火。消石属火,味辛带苦微咸,而气大温。其性上升,水中之火也,故能破积散坚,泊诸热病,升散三焦火郁,调和脏腑虚寒。与硫黄同用则配类二气,均调阴阳,有升降水火之功,治冷热缓急之病。煅制礞石,则除积滞痰饮。盖硫黄之性暖而利,其性下行,消石之性暖而散,其性上行,礞石之性寒而下,消石之性暖而上。一升一降,一阴一阳,此制方之妙也。《雷公炮炙论·序》云,脑痛欲死,鼻投消末。是亦取其上升辛散,乃从治之义。《本经》言其寒,《别录》言其大寒,正与龙脑性寒之误相似。凡辛苦物未有大寒者。况此物得火则焰生,与樟脑、火酒之性同.安有性寒大寒之理哉。"

10.《本草述》:"消石之用,时珍谓其从火主升而散。若然,是主气分之邪热,不同于朴消入血也。其云升而散者,水中之火,自上升以为散也。审此义,则知消石之宜于何等证矣。据方书中暑于来复丹中用之,治伏暑泄泻如水者。又二气丹同硫黄中脘痞结,或呕或滞者。又同硫入大黄龙丸,治身热头疼,状如脾寒,或烦渴呕吐,昏闷不食者。合三证以参之,如二气丹所治,诚有升降水火之功,合于时珍所云,第尤切于伏暑伤冷,致二气交错以为病者,以暑之中,先于心包络,唯兹二味,一降阳而归之,一升阳而散之,乃为最切也。至于来复丹,因上盛下虚,里寒外热,则加元精石,以至阴至阳,更入活血行气之味,俾上下之虚实合宜,寒热尽散,是法当参也。又如大黄龙丸之治身热头痛诸证,则加雄黄白矾滑石以除热清气,是又可参也。要皆以二味为主柄矣,此硫、消二味之等分者也。更头痛证之玉真丸,治肾水不足,气逆上行,苦头痛甚者,乃硫则倍于消。以下归补肾气为主,而上逆之阳,第以消石升散之。更入石膏以降火,半夏以散结,此义尤当参也。此硫、消二味之不等分者也。又消不同硫而同他味,如女劳黑疸,用矾石寒水之气以归阴,而即以燥湿同消石升水中之火以达阳,而并以化湿,此治湿热者之一则也。如喉痹症用消为主,佐硼砂以除痰热,僵蚕去风,而更合龙脑之开壅结,此治风热者之一端也。即数证而推类以尽其变,庶于消石可以悉其功,不致误投而罔济矣。"

11.《医学衷中参西录》:"与皂矾同用,善治内伤黄疸,消胆中结石、膀胱中结石及钩虫病。"

按语备注

火硝之性,属寒属热,素有争议。今据其临床应用,多以热结、湿热暑湿为用,当以寒性为是。


其与芒硝(朴消),均为矿物药而以“消(硝)”命名,同具泻下软坚消肿之功。所不同的是:火硝主含硝酸钾而有毒,长于破坚散积,又善攻毒利尿,多用于疮肿、淋痛、黄疸及痧胀腹痛等症。芒硝(朴消)主含硫酸钠而无毒,长于泻热通肠,又善润燥稀便,多用于热结便秘目赤、喉痹及肠痈腹痛等症。


此外,在古代本草中,芒硝(朴消)与火硝(消石)名实时有混淆。如据今人考证:《本经》之硝石为含水硫酸钠(即今之芒硝或朴消),而朴硝则为硝酸钾(即今之消石);《名医别录》之硝石为火硝(即硝酸钾),而朴硝即为牙硝(即含水硫酸钠)。研读引用,务须谨审。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