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饮片形态


拼音

Zhānɡ Nǎo

别名

韶脑(《神效方》),潮脑(《品汇精要》),脑子(《本经逢原》),油脑、树脑(《药材资料汇编》)。

释名

《本草纲目•卷三十四•樟脑》云:“状似龙脑(即冰片)白色如雪,樟树脂膏”,故名樟脑、樟冰、脑子。《疮疡外用本草》云:“原产于韶州、潮州等地,故又称为韶脑、潮脑。”以台湾产量最大、质量亦佳,故又有“台冰”之名。

来源及植物形态

樟脑,始载于《本草品汇精要》。为樟科常绿乔木樟Cinnamomum camphora (L.)Presl.的枝、干、根、叶,经提炼制成的颗粒状结晶。主产于台湾、贵州、 广西、福建、江西、四川,广东、浙江、安徽、云南、湖南等地亦产。


樟Cinnamomum camphora (L.)Presl.

采制

制法:一般在9~12月砍伐老树,取其树根、树干、树枝,锯劈成碎片(树叶亦可用),置蒸馏器中进行蒸馏,樟木中含有的樟脑及挥发油随水蒸气馏出,冷却后,即得粗制樟脑。粗制樟脑再经升华精制,即得精制樟脑粉。将此樟脑粉入模型中压榨,则成透明的樟脑块。宜密闭瓷器中,放干燥处。本品以生长50年以上的老树,产量最丰;幼嫩枝叶,含脑少,产量低。

性味归经

性味:辛,热。

①《品汇精要》:"味苦辛,温,有小毒。"

②《纲目》:"辛,热,无毒。"


归经:归心、脾经。

①《本草再新》:"入心、脾二经。"

②《本草撮要》:"入足厥阴经。"

功能主治

通窍,杀虫,止痛,辟秽。治心腹胀痛,脚气,疮疡疥癣,牙痛跌打损伤


1.湿毒疥虫,浸染肌肤,可致疥癣瘙痒之症。樟脑辛热芳香燥烈有毒,外用既能除湿,又能攻毒杀虫,故可选用。单用力弱,多入复方。如《普济方•卷二百八十•诸疥》转引《直指方》方,以之与硫黄、黄丹、轻粉共为末,外涂,治诸疥干痒。《不知医必要•卷四》樟脑散,以之配硫黄、枯矾、川椒为末,先将疥疮刺破去脓,后以香油将药末调匀,不可太稀,新粗夏布包裹,炭火烘热外擦,治疥疮有脓。《本草纲目•卷三十四•樟脑》转引《简便单方》方,以樟脑3g,配花椒6g、芝麻30g为末,治小儿秃疮,洗后搽之。《外科全生集•卷四》治一切癣,以之配本地白槿皮(疑为土槿皮)、天南星、生木鳖、蟾酥斑蝥等药,烧酒浸泡(或60%酒精)外搽至愈为止。


2.樟脑外用,除能除湿攻毒外,又辛香走散,兼能行散祛风、消肿止痒,故可用治风袭湿淫之疮毒肿痒湿烂。多入复方,很少单用。如治血风疮,《外科启玄•卷十二》潮脑膏,以之配黄连白芷、川椒、轻粉等同用为末,熟菜油调敷;治坐板疮,《外科大成•卷二》香白散,以之与枯矾、轻粉共为细末,湿则干掺,干则油调敷;治臁疮,《经验广方》樟脑膏,以樟脑15~18g,猪脂油、葱白适量,共捣烂,外敷油纸 包扎,日一换;治瘰疬溃烂,《外科全生集•卷四》雄脑散,以之与雄黄各等份为末,用时先以荆芥煎汤洗患处后,再以麻油调涂;治汤火疮,《本草品汇精要•卷十七》方,以之合香油研敷,若创面湿烂则干掺;治冻疮,今人以本品10g,猪脂30g,文火熬炼10余分钟,撤火为膏,待冷外涂即效(《健康报》1958年10月25日)。


3.樟脑辛散温燥有毒,取其除湿攻毒消肿之功,外用又治寒湿下注所致的脚气肿痛。《本草纲目•卷三十四•樟脑》转引《医林集要》方,治上证以樟脑60g、乌头90g,共为末,醋糊为丸弹子大,每置一丸于足下踏之,下以微火烘之,汗出尤效。


4.樟脑辛热行散,而能消肿止痛,外用又治牙痛及跌打伤痛。治牙痛多入复方,如《本草纲目•卷三十四•樟脑》转引《神效方》方,以之与朱砂等份为末,每用少许搽疼处;转引《余居士选奇方》方,以之与黄丹、肥皂角(去皮、核)各等份为末,蜜丸,塞孔中,均治牙齿痛。治跌仆扭挫肿痛,若肌肤完好,常单用本品与辛热行散的白酒配伍,以增强消肿止痛之功,如民间方以樟脑9g,浸入白酒(或60%酒精)500ml中,待完全溶解后,频频涂擦肿处即效。若肌肤绽裂成疮,可与解毒止痛、止血生肌之品同用,如《外科启玄•卷十二》杖疮白蜡膏,以之与虫白蜡、猪骨髓同用为膏,甘草煮油纸摊贴,治杖伤。


5.痧胀腹痛,甚则昏厥,由感受疫气秽浊或风寒暑湿之气所致。樟脑辛香走窜,类似冰片,而芳香开窍、辟秽化浊。且性温行散,又温散止痛。故可将其配制成散剂或酒剂内服可治上证。如《本草正义》以之与没药乳香(1:2:3)共为细末,每以茶水调服0.1g;《现代实用中药》以精制樟脑10g,浸入白兰地酒或高粱酒50ml中,待完全溶解后,每服1ml,治痧胀腹痛均效。


此外,《疮疡外用本草》云:“凡外用膏药中均可酌加少许樟脑细末,搅匀外用,”有“防腐”作用。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疮疡外用本草》云:“以本品调入药膏中使用时,宜先研极细。待药膏微凉时兑入须搅极匀。因本品极易挥发,故油蜡膏之温度较高时兑入本品即挥发而失药效。又如不研细,颗粒过大则不易完全溶解,外用时对皮肤有刺激作用。”


内服:0.1~0.2g,入散剂,或用酒溶化服。


注意:

1.《疮疡外用本草》云:“本品用于溃疡创面时,剂量不可过大,以免刺激引起疼痛。”

2.本品辛热温燥芳香,有耗气伤阴之弊,故气虚阴亏及有热者忌服。

3.本品有毒,内服宜慎,并当控制剂量,以防中毒。孕妇忌服。

4.《本经逢原》云:“忌见火。”

5.中毒症状与解救:内服0.5~1g可引起眩晕头痛、温热感,乃至兴奋、谵妄 等。2g以上在一暂时性的镇静状态后,即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导致癫痫样痉挛,最后可由于呼吸衰竭乃至死亡。内服7~15g或肌内注射4g,可致命。中毒之治疗方法一般为对症治疗,因其在体内解毒快,故常可救活。

内服大剂量中毒昏迷后,呼出的气有樟脑味,可以此为确诊主要标准。另,在对症治疗中毒患者时,忌用鸦片类制剂,因鸦片类制剂对呼吸有抑制作用。忌食油类及乳汁,忌饮酒,因其能溶解消化道内未排除的樟脑、促进对其吸收,加重中毒。

各家论述

《普济方》:"作膏治诸恶疮及打扑损伤,风湿脚气等疾。"

②《品汇精要》:"主杀虫,除疥癣,疗汤火疮,敌秽气。"

③《纲目》:"通关窍、利滞气,治邪气,霍乱,心腹痛,寒湿脚气,疥癣,风瘙,龋齿,杀虫,着鞋中去脚气。"

按语备注

唐《本草拾遗》即载樟材的性能主治及使用方法。樟材,即今之樟木,为制取樟脑的原料。经初步考证,掌握制取樟脑的方法、并用其疗疾,最迟不晚于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方以其治疥疮一事可证。明《本草品汇精要•卷十七》将其收载。因是书成书后,适逢明孝宗驾崩,而未能刊行,时珍未见,误将《纲目》作为樟脑出处,今正之。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