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治肺汤——治疗咽鼓管发炎
耳聋、耳鸣、重听是临床常见的多发小病,如诊疗不当又难于治愈。前几天治一男38岁,感冒后患耳聋重听,西医诊为咽鼓管发炎,经卫生室医生用清热解毒、抗菌消炎药,输液、口服,多次多天不愈,至今已月余,患者十分苦闷,心情急躁,唯恐终身不愈,故特来看中医。
刻诊:见面色暗黄,舌苔薄微黄而滑,口苦,声音重浊不扬,稍有咳嗽,脉象浮而弦紧不甚有力。自言头昏耳塞,听声闷重,张口哈欠自感听声闷重减轻,稍有耳鸣、身微痛、若恶风寒。问其从未汗出,体温不高,二便如常。诊为风寒雍遏,邪入少阳蔽塞清窍。当即给予针灸疗法以解当务之急,以泻其实邪,通其窍。取手少阳中渚、医风;足少阳听宫、侠溪配外关、合谷均用泻法,急进快出不留针。针后听声闷重,患者立感轻松。(此组针灸处方,对急性咽鼓管发炎,耳聋、耳鸣、耳塞、重听用急进快出泻法,以泻其风火气郁实邪蔽塞清窍,有立竿见影之效,余临床应用多年,实感得心应手,坛友对针灸感趣者,不妨一试)遂开耳聋治肺汤和通气散加减如下:
蝉衣10克、麻黄10克、杏仁10克、泽泻10克、柴胡10克、黄芩、防己、石菖蒲、路路通、川芎、香附、葶苈子、甘草各6克、片生姜10克、大枣10枚劈。取3剂,日服一剂,水煎二次兑合,分二次温服。
三日后来诊诸证已祛,唯稍有听声闷重,效不更方,继取三剂以善其后。药后来吿诸证悉平,复如往常。
耳聋治肺汤原载1978年山东中医杂志,此方主治一切原因引起的咽鼓管发炎,证见耳聋蔽塞,听声闷重,张口哈欠自觉症状减轻者。原方如下:蝉衣10克、杏仁10克、石菖蒲、防己、路路通各6克、炙麻黄、葶苈子、甘草各3克。水煎服。体虚去葶苈子加黄芪10克。
此方在临床余运用30多年,治一切原因引起的咽鼓管发炎,根据临床不同的症状及发病原因,随时加减无不应手取效。如上见有脉弦耳鸣,舌苔黄滑口苦,烦闷急躁之少阳证,故加柴芩姜枣以和解少阳,加川芎、香附理气解郁除烦。如于春温引起,当加银花、连翘、芦根;夏暑加滑石、香薷;秋加苏叶、薄荷、通草……。只要运用得当,即可效如桴鼓。
耳聋在临床虽为小疴,但因病因病机的不同,可分多个形类,如治疗不当,尤难痊愈。大至形类当分别施治为:凡见肾精亏虚,不能上承精微养脑,引起清窍失聪继发耳聋者,当以六味地黄丸酌加磁石、五味子、龟板、桑椹子、龙骨、牡蛎之类;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中气清阳不升,浊邪上冲引起耳聋耳鸣者,当用补中益气汤加远志、菖蒲,阴火上冲者加生地、白芍、五味子,或用益气聪明汤;见气郁,痰火,热壅上窍者可用流气饮子或逍遥散加京子、石菖蒲、香附,肝胆火郁可用清胆汤加栀子、丹皮、蔓荆子、青黛、夏枯草,或用龙胆泻肝汤;温热风邪壅遏用翘荷汤加减;瘀阻闭塞久聋、老年瘀阻蔽塞至聋用柴胡聪耳汤或通气散加减;有疮毒异物入耳引起耳聋,尤当疗疮解毒取出异物仿得痊愈;现代医学病毒药物损害神经或外力爆声撞击损伤耳膜引起耳聋,又当解毒营养修复神经或修补耳膜方能得愈。总之中医治病当以辨证施治为先,做到有斯病用斯药,才能达到救治无误。
忆去年曾治一男60岁,患头目眩晕耳鸣耳聋6年之久,其患个子矮胖,面色浮黯,舌胖苔滑腻微黄,舌质紫边有瘀点,脉沉涩无力,头整日昏重如蒙,口粘饮食不振,辨为痰湿瘀阻中焦,邪浊上扰清窍,用泽泻汤和黄连温胆汤加减5剂,眩晕大有好转,又服5剂而愈。其方如下:
泽泻60克、白术20克、黄连6克、半夏30克、陈皮10克、茯苓30克、枳实12克、竹茹10克、生姜15克切片、甘草6克。水煎服,日二次服。
愈后患者甚喜,继而要求治疗耳聋耳鸣,余思素再三,湿邪已祛,又查其无肝肾虚火之症兆。故耳聋耳鸣久年不愈,当属气血瘀阻,耳窍不通。方用柴胡聪耳汤、通窍活血汤、通气散、清神散加减,其方如下:
柴胡10克、连翘10克、生水蛭15克、虻虫3克、桃仁6克捣泥、红花3克、徐长卿30克、川芎15克、香附12克、僵蚕10克、甘菊花6克、芥穗6克、木通6克、石菖蒲10克、生姜30克切片、生葱白3根带须、大红枣10枚劈开、甘草6克。用黄酒300毫升加水1500毫升入上药浸泡30分钟,煎开30分钟,滤渣再煎,两次和合,分两次服,日一剂。连服5剂耳鸣已除,耳聋大有好转,效不更方,继服15剂,药毕耳聋痊愈,如同往常。患者感谢不已,以重礼酬谢并赠送锦旗一幅。
余几十年体验,中医治病临床只要严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胜者责之,虚者责之;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斟酌方药与病症相投,无不应手取效,失误者鲜矣。
易医:2011年12月26日。
关联词条: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易医,来源华夏中医论坛原创文稿,由四君摘选编辑。四君期盼您的投稿,共建专业中医数据库。投稿文章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投稿邮箱:414427872@qq.com,邮件标题为文章名+作者+联系方式。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