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新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
引言
慢性肾小球肾炎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病和水肿为主要临床表现,若本病病情控制欠佳,可致肾功能受损。本病具有病因复杂、起病隐匿、迁延不愈且缓慢进展的特点[1]。慢性肾小球肾炎可归于祖国医学中的“慢肾风”“血尿”“虚劳”等范畴。田子鹤等[2]通过文献研究总结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辨证以肾虚证为本,其他各证型均为与肾虚证相关的兼夹证型。郑老认为本病治疗之法,在于抓祛风热毒不懈,益气养阴,久病多瘀,活血化瘀贯穿始终。
临床资料
一、病史资料
1. 一般信息
沈某,女,11岁,2004年12月1日初诊。
2.病史
主诉:发现蛋白尿3年。
现病史:患者2001年化验尿常规出现蛋白尿,每于反复咽部感染后尿化验蛋白量增加。患者现扁桃体已摘除。无上呼吸道感染时尿蛋白则转阴。2004年8月份又出现蛋白尿,晨起尿蛋白阴性,活动后则阳性;遂来我院门诊诊治。
刻下症见:患者咽痛,咽红赤,舌质红,舌苔白,脉数。
二、辅助检查
尿常规:尿蛋白+++,白细胞6~8个/HP,颗粒管型0~1个/LP,尿潜血(-)。
三、中西医诊断及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
慢肾风:肾阴不足,阴虚火旺。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患者青年女性,症见咽痛,咽红赤,反复蛋白尿阳性,舌质红,舌苔白,脉数。四诊合参,属中医学慢肾风范畴,先天不足,外感风热犯肺,故见症见咽痛,病久风热损伤肾络,耗伤阴血,阴虚火旺,舌淡苔薄,脉弦数均为肾阴不足,阴虚火旺之象。
2.西医诊断
慢性肾小球肾炎。
诊断依据:患者,11岁女性,因“发现蛋白尿3年”就诊,既往反复咽部感染后尿蛋白量增加,尿常规示尿蛋白+++,白细胞6~8个/HP,颗粒管型0~1个/LP,尿潜血(-),故诊断。
四、干预治疗
中医治则:补肾阴,清热凉血解毒。
生地黄15 g、熟地黄15 g、山茱萸15 g、山药15 g、获苓15 g、牡丹皮15 g、泽泻15 g、枸杞子20 g、女贞子20 g、玄参I5 g、金银花20 g、黄芪30 g、太子参15 g、天花粉15 g、重楼30 g、白花蛇舌草30 g、甘草15 g、桔梗15 g、麦门冬15 g。7剂,水煎,两日一剂,每日服两次。
方解:方中六味地黄汤滋补肾阴;加入生地黄、玄参、女贞子、枸杞子、天花粉、麦门冬清热生津养阴;桔梗飞金银花、白花蛇舌草、重楼开宣肺气、清热解毒利咽。加入太子参、黄芪益气固摄,治气虚不摄之蛋白尿。诸症配合补泻兼施。
五、预后转归
二诊:2004年12月15日。自述活动后尿蛋白++,纳呆,活动后乏力,咽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复查尿常规:尿蛋白微量。余(-)。中药处方:生地黄、熟地黄各15 g、山茱萸20 g、山药20 g、获苓15 g、牡丹皮15 g、泽泻15 g、黄芪30 g、太子参20 g、石莲子15 g、芡实15 g、金银花30 g、重楼30 g、玄参15 g、麦门冬15 g、天花粉15 g、知母15 g、蒲公英30 g、紫花地丁20 g、桔梗I5 g、甘草15 g。7剂,水煎,两日一剂,每日服两次。
三诊:2004年12月29日。患者咽部不适,腰痛,舌质淡红,苔白,脉弦滑。复查尿常规:尿蛋白±,红细胞0~1个/HP,尿潜血(-)。中药处方:熟地黄20 g、山茱萸15 g、山药15 g、获苓15 g、牡丹皮15 g、泽泻15 g、黄芪30 g、太子参20 g、石莲子15 g、芡实15 g、金银花30 g、重楼30 g、天花粉15 g、蒲公英30 g、紫花地丁20 g、玄参15 g、麦门冬15 g、桔梗15 g、甘草15 g、升麻10 g。水煎,两日一剂,每日服两次。加服肾炎消白颗粒5g,每日2次,口服。
四诊:2005年1月12日。咽部不适,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滑。尿常规(-)。自述活动后自检尿蛋白++。中药处方:黄芪30 g、太子参20 g、石莲子15 g、地骨皮15 g、柴胡15 g、获苓15 g、麦门冬15 g、山药15 g、芡实15 g、山茱萸15 g、构杞子20 g、熟地黄15 g、牡丹皮15 g、泽泻15 g、金樱子15 g、金银花20 g、白花蛇舌草20 g、益母草20 g、甘草15 g。水煎,两日一剂,每日服两次。
五诊:2005年3月2日。患者咽干,口干,手心热,易汗出,舌质淡红,苔白。尿常规:尿蛋白+,尿潜血(-),白细胞0~1个/HP。中药处方:黄芪30 g、太子参15 g、石莲子15 g、生地黄15 g、麦门冬15 g、石斛15 g、玄参15 g、沙参15 g、白芍15 g、金银花20 g、白花蛇舌草20 g、蒲公英20 g、山茱萸15 g、熟地黄15 g、枸杞子20 g、女贞子20 g、茯苓15 g、牡丹皮15 g、泽泻15 g、甘草15 g。水煎,两日一剂,每日服两次。
六诊:2005年3月1 6日。近日外感、咽痛,鼻流清涕,偶有咳嗽。舌质淡红甲苔薄白,脉弦。尿常规:尿蛋白++,白细胞0~2个/HP,红细胞0~1个/HP,尿潜血(-)。中药处方:重楼30 g、白花蛇舌草30 g、金银花30 g、连翘20 g、麦门冬15 g、生地黄15 g、玄参15 g、天花粉15 g、山豆根20 g、山茱萸20 g、枸杞子20 g、杏仁15 g、枯梗15 g、牛蒡子15 g、紫苑20 g、蒲公英30 g、紫花地丁20 g、知母15 g、石莲子15 g、太子参20 g、黄芪30 g、甘草15 g。水煎,每日服两次。
七诊:2005年3月30日。尿黄,咽痛,偶有咳嗽,手心热,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尿常规:尿蛋白-,白细胞0~1个/HP,余(-)。中药处方:黄芪25 g、太子参l5 g、重楼20 g、白花蛇舌草20 g、金银花20 g、连翘15 g、玄参15 g、生地黄15 g、麦门冬15 g、山豆根15 g、枸杞子20 g、山茱臾15 g、山药15 g、女贞子15 g、旱莲草15 g、地骨皮15 g、益母草20 g、巴戟天10 g、肉苁蓉10 g、菟丝子15 g。水煎,每日服两次。
八诊:2005年4月13日。近日腹泻发热咳嗽,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住院治疗,热退。现咽痛,咳嗽,足冷,舌苔白:尿常规:尿蛋白+。血常规:白细胞21.07×109 g/L。中药处方:黄芪30 g、太子参20 g、重楼30 g、白花蛇舌草30 g、金银花30 g、连翘20 g、玄参15 g、生地黄15 g、麦门冬15 g、山豆根15 g、枸杞子20 g、山茱臾20 g、山药20 g、女贞子20 g、旱莲草20 g、地骨皮15 g、益母草30 g、赤芍15 g、天花粉15 g、廿草15 g、熟地黄20 g。水煎,每日服两次。
九诊:2005年5月l1日。近来反复外感,鼻流清涕,咽痛,舌质淡红,苔薄白。尿常规:尿蛋白++。中药处方:黄芪30 g、太子参20 g、山豆根20 g、重楼30 g、金银花30 g、连翘20 g、玄参15 g、麦门冬15 g、女贞子20 g、旱莲草20 g、白茅根30 g、小蓟30 g、蒲黄15 g、藕节20 g、侧柏叶20 g、地骨皮15 g、益母草30 g、知母15 g、淫羊藿15 g、廿草15 g。水煎,每日服两次。
十诊:2005年5月25日。患者咽痛,舌质淡红,苔薄白。尿常规: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0~2个/H,尿潜血(-)。中药处方:金银花30 g、重楼30 g、连翘20 g、黄芩10 g、玄参10 g、麦门冬15 g、枸杞子20 g、女贞子20 g、天花粉15 g、桔梗15 g、山茱萸20 g、熟地黄20 g、山药20 g、小蓟30 g、白茅根30 g、侧柏叶20 g、蒲黄15 g、藕节20 g、地榆15 g、金樱子20 g、黄芪30 g、太子参20 g、甘草15 g。水煎,每日服两次。
十一诊:2005年6月8日。患者咽痛,无腰痛,舌淡红苔白厚。6月6日复查尿常规(-)。中药处方:金银花30 g、连翘20 g、重楼30 g、麦门冬15 g、玄参15 g、黄芪30 g、太子参20 g、白术20 g、枸杞子20 g、天花粉15 g、桔梗15 g、山茱萸20 g、熟地黄15 g、山药15 g、小蓟30 g、白茅根20 g、侧柏叶20 g、金樱子15 g、桑螵蛸15 g、藕节15 g、地榆15 g、蒲黄15 g、甘草15 g。水煎,每日服两次。
此病例连续用药半年之久,时有反复,以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温阳利湿为治法。终使尿常规转为正常。
临证体会
本案病程达三年之久,每因外感而复发。病情加重以致迁延不愈。外感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最常见之诱因及导致病情加重的标实之证。《素问·评热病沦》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可见本病所兼外感乃“因虚相加”。而外感可导致病情复发、反复迁延。加重肾虚。肾阴不足,阴虚火旺,封藏失职,精微暗耗。故见蛋白尿反复出现。症见咽赤、咽痛。舌红苔白,脉数等症。故宜六味地黄汤为主方加减以补肾阴、清热凉血解毒;方中六味地黄汤滋补肾阴;加入生地黄、玄参、女贞子、枸杞子、天花粉、麦门冬清热生津养阴;桔梗、金银花、白花蛇舌草、重楼开宣肺气、清热解毒利咽。加入太子参、黄芪益气固摄,治气虚不摄之蛋白尿。诸症配合补泻兼施。服药14剂,尿蛋白即由+++转为微量。
复诊中患者曾出现纳呆、活动后乏力、尿蛋白增多,此乃脾气虚之征,故将太子参增至20 g。先后于方中加入石莲子,取清心莲子饮之意,因其清心火、涩精之效,故对蛋白外泄有收涩作用;加入芡实、金樱子,两药合而为水陆二仙丹,以固肾涩精。慢性肾小球肾炎多兼血瘀,故又加入益母草活血利水。
病程中也曾出现咽痛、咽干、口干等肾阴亏虚、热毒内盛之证,故加入二至丸(女贞子、旱莲草),石斛,沙参滋肾养阴;黄芩、蒲公英、地丁、升麻、知母、山豆根、牛蒡子等以加强清热解毒利咽之力;又加入杏仁、紫莞与桔梗同用以止咳化痰、开宣肺气。七诊中出现尿黄症状。此乃湿热内蕴之证,故加入巴戟天、肉苁蓉、菟丝子、淫羊藿等温阳化湿。治疗期间患者镜下血尿反复出现,乃阴亏火旺、迫血妄行之征,故在滋阴清虚热基础上,加入白茅根、小蓟、侧柏叶等以凉血止血。
此病例用药半年之久,以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温阳利湿为治法。终使尿常规转为正常,陈年顽疴得以痊愈。
版权声明:
参考文献[1].陈香美,倪兆慧,刘玉宁,等.慢性肾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35(9):1029-1033.[百度学术] [2].田子鹤,远方.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候及证素规律的文献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9,25(23):37-39.[百度学术]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