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详细内容
人参3克、紫苏叶3克、葛根3克、前胡3克、半夏3克、茯苓3克、陈皮15克、甘草15克、枳壳15克、桔梗15克、木香15克,共为粗末,每服12克,加生姜7片,大枣1枚,水煎服。外感重者去大枣,加葱白;肺中有火者,去人参,加杏仁、桑白皮;泄泻者,加白术、扁豆、莲子肉。近代多按原方用量比例酌减,作为汤剂煎服。人参也可用党参代替,但体极虚弱者,仍以用人参为宜。
本方运用于虚人外感风寒,内有寒饮湿痰,症见恶寒畏冷,头痛发热,咳嗽痰多,呕逆恶心,痰阻中焦,眩晕嘈杂,舌苔白,脉象弱或浮细无力等。
方中以人参扶正匡邪,紫苏叶辛温解表,芳香和胃为主药。辅以葛根升阳解肌,前胡降气清热,半夏化痰止呕,茯苓利湿调中。佐以陈皮理气化痰而开胃,枳壳行气宽胸以除闷,木香行气和中,甘草甘缓和胃,调和百药。使以桔梗宣通肺气,以利疏风解表。
去人参、葛根、木香,加杏仁名杏苏散,有宣肺化痰作用,主用于秋冷季节外感凉燥,症见头微痛,咳嗽而痰稀白,微恶风寒,鼻塞无汗等。为宣肺疏解的轻剂。
去人参、前胡,加川芎、柴胡,名芎苏饮,有疏散解表、宣肺化痰的作用。主用于感冒风寒,症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明显,咳嗽、吐痰,气逆胸闷。
人参败毒散(人参、柴胡、前胡、羌活、独活、川芎、枳壳、茯苓、桔梗、甘草)与本方均有益气解表的作用,但人参败毒散散风祛湿的力量大于本方,本方则化痰理气的效果优于前方。
此方为虚人外感者常用,方中用人参很巧妙。中医治外感病,必须先用表药发汗,以驱邪外出,正气旺盛者,抗邪力盛,外邪乘药气而出。若正气素弱之人,虽然药气向外发表,但正气内馁,无抗邪之力,轻者邪气半出不出,留连为困;重者邪气随正气馁弱而内侵,则发热无休,变症百出。所以虚人外感,在发散药中加用人参以扶正气,增强抗邪外出之力,使邪气随药气发散而出,一表即尽。可根据情况而定用量,扶正是为了祛邪,并非为补养而设。我在遇年老体弱之人,患外感风寒证者,常斟酌情况,在表散药中稍加扶正之品,如人参、党参、附子、沙参、白术、当归、地黄等各随证加入。故古人立有扶正解表法,其中又分益气解表、助阳解表、滋阴解表等不同的治法。对虚劳病人患外感者,古人还有“补托”法,以托邪外出,也就是“补托”解表法。例如:益营内托散:柴胡、葛根、熟地、当归、人参、秦艽、川断、甘草、生姜、大枣(《不居集》)。可资参考。
注意,外感风寒,正气不虚者,忌用本方。

茯苓
畅读VIP

410

0

茯苓
畅读VIP

402

0

茯苓
畅读VIP

706

0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507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