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参苏饮合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幼儿低温症

茯苓

浏览:458

时间:2022-02-23

叶某,女,出生刚15天,1995年3月2日夜诊。


其父代诉:昨起打嚏、鼻闭、流涕、神欠安,去当地儿科医师处诊治,一测体温35℃。医谓如此低的体温,未曾见过,不敢收治。在家长苦求下,医勉为其难地配了两次西药试服。午后服了药,小儿渐渐不安,到半夜一时,啼哭不休,恐病情恶化,冒雨来急诊。


刻见:鼻闭,时打嚏,流清涕,无汗咳嗽,声嗄,喉中痰鸣,唇红,渴饮,喜伸舌,大便随矢气而下,日10来次,色黄臭。肛温连测两次都在体温表没有刻度的最底下,按刻度数约在33℃以下。体温虽异乎寻常的低,但辨证属内有积热,外夹风寒。


辨证:内有积热,外夹风寒。


治法:外解内清。


处方:参苏饮葛根芩连汤加减。


苏叶3克,荆芥2克,薄荷2克,葛根5克,黄芩2克,黄连1.5克,甘草1克,桔梗2克,前胡2克,陈皮1克,生麦芽3克。


2剂,水煎服。


3月3日二诊:上方服1剂,身出微汗,次早体温上升至37℃,服完2剂,精神明显转好,咳嗽少见,舌已不伸,大便日2次,唯鼻还微闭,时欲呕。


原方加葱白2寸,半夏2克,2剂。


药后诸病平息。


按:低温症是指人体深部温度(直肠、食管、鼓室)低于35℃的状态,低温症可直接或间接地造成死亡,如果体温降到32℃以下,人体器官将无法正常代谢和工作。


体温在35℃以下之案例,临床殊属少见。本例按中医辨证分析:其鼻闭,流清涕,无汗,为太阳伤寒;唇红,口渴,伸舌,大便泄下色黄臭,为阳明有积热,宜外解内清为治。此时若概以体温表所测之温度而论,一见体温低,就浪投回阳救逆剂,则危殆立至。


或问:内有积热,何以体温表测不出?其机理为风寒郁肺,阳气郁遏,不能外达下行而然。此正如《伤寒论》318条所云:“少阴病,四逆……四逆散主之。”此四逆为热邪传里,阳气郁遏不能上行下达而形成四肢厥冷,此时热深,厥亦深。其实人体内阳气的变动,寒热孰多孰少,很难以体温表所测定的温度来判定。诸如有中气阳虚者,体温虽高达40℃以上,而以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剂高热就能平息,临床不乏其例。

关联词条:

  • # 参苏饮
  • # 小儿发热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由四君收集编校。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投稿邮箱:414427872@qq.com。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