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苏饮治疗小儿高热验案举隅
参苏饮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苏饮,治感冒发热头痛,或因痰饮凝结,兼以为热,并宜服之。笔者以参苏饮治疗小儿高热持续不退,用之得当,可获满意疗效。举例分析如下。
典型病例
病例1
患儿,男性,6岁。2018年9月14日初诊,发热7d,持续高热不退,体温为38.5~39.5℃,最高可达40℃。曾服三根汤(葛根30g、芦根30g、白茅根30g)、桑杏汤、白虎加苍术汤加味、羚羊角粉等,罔效。高热时,曾用布洛芬等退热,热势降而复升。
现症:身热无汗、高热不退、略有鼻塞及咽痛、咳嗽有痰、口唇干红、手心热、面色㿠白、食欲不振、体倦乏力、小便黄、大便二三日未行。舌质红、苔白厚而干,脉浮弦细滑。
中医辨证:风寒余邪未退,郁热内生,津液亏损、正气亏虚。治当祛风散寒、内清里热、解肌生津、补益正气,予参苏饮加减治疗。
方药:太子参10g、紫苏叶(后下)10g、葛根30g、法半夏6g、陈皮6g、茯苓9g、甘草6g、前胡6g、桔梗5g、木香6g、柴胡10g、黄芩10g、玄参10g、麦冬10g、连翘9g、蝉蜕9g。
水煎服,日1剂,分早、中、晚3次服用。患儿服用半日后,即全身微微汗出,体温<39℃,未配合西药退烧药治疗。次日清晨体温基本恢复正常。嘱其续服1d,并注意防寒保暖、饮食清淡、作息规律等,未再复发。
按语:本病例发热初期,身热无汗、鼻塞不通、面色㿠白、脉浮弦,本为风寒外感之证。若当时予以辛温解表、开泄腠理之剂,则往往迅速痊愈。然患者先后用三根汤、白虎汤加味等治疗,病证未解,甚至入里化热,出现咽喉疼痛、便干便秘、手足心热等,期间又服用布洛芬等退烧,以致汗出过多、食欲不振、体倦乏力,形成津液亏损、脾胃气血亏虚的局面。根据“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予以祛风散寒、内清里热、补益正气的治法。用太子参、法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前胡、桔梗、木香等益气健脾、化湿和中;紫苏叶、柴胡散寒解表、开宣肺气;葛根、麦冬解肌、生津、退热;黄芩、玄参、连翘、蝉蜕内清里热、防止惊厥。诸药合用,使表里俱和、病症消除。
病例2
患儿,男性,7岁。2016年12月16日初诊,高热11d未退。反复予退烧药,每4h服1次。体温多在39℃或以上,最高可达40℃。患儿入院曾用阿奇霉素静脉滴注治疗4d,住院期间并发中耳炎,重症肺炎合并胸腔积液。
现症:体温38.5。C、无汗,时咳嗽上气、有少量痰,咳甚则呕吐白沫,咽干痛、偶口渴、头痛、乏力、纳呆,便秘,每与开塞露通便,便色浅褐、溏结不调,小便略黄,时下肢拘急疼痛、心烦喜哭,偶睡中惊醒、易恐,面色㿠白无华、唇干裂。舌淡红、边尖有红点,苔中后部黄厚腻,脉弦细。
中医辨证:风寒余邪未清,脾胃气血亏虚,郁热伤津,表里同病。治以扶正祛邪,予参苏饮加减治疗。
方药:党参10g、紫苏叶(后下)10g、葛根35g、法半夏9g、陈皮12g、茯苓15g、炙甘草12g、前胡10g、桔梗10g、枳壳12g、木香12g、荆芥穗(后下)10g、白芍20g、麦冬10g、黄芩10g、桑叶10g、苦杏仁(打碎,后下)10g、生姜10片、大枣6个。水煎服。日1剂,分早、中、晚3次服用。
患者服药1剂后,发热间隔的时间延长、热势降低,不需服用退烧药,且食欲基本恢复,从十余日食欲不振,改善至可正常进食。患者服用第2剂药(原方基础上加西洋参10g,生甘草10g;白芍、麦冬改为30g)后,体温下降至37.4。C。服第3剂药后,体温基本恢复正常。4剂药后,患儿体温正常,肺积水大幅减少,不需穿刺抽取胸腔积液,能自主排便(第3剂与第4剂药均与第2剂药处方相同)。
按语:患者虽高热十余日未退,但仍无汗、头痛,时下肢拘急疼痛、手足冰冷,脉弦细,提示表证未解、风寒之邪未清;高热时间较长,用退烧药后表现为反复出汗、食欲不振、大便溏结不调、脉细等,提示身体正气不足、脾胃亏虚、津液亏损,无力祛邪外出;患者出现咽喉干痛、咳嗽、心烦喜哭则提示热邪入里。故本患者证属体虚发热,予参苏饮为主加减治疗,以扶助正气,益气和中、解表祛邪,取效甚佳。
小结
查阅近年来的文献,参苏饮多用于治疗小儿气虚咳嗽、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等。笔者常用参苏饮治疗小儿高热数日不退,多获良效。其根本原因在于抓住4个要点:
①小儿高热无论时间长短,若有鼻塞喷嚏、流清涕等寒证表现者,则表示风寒之邪未清,此时仍须用辛温之药,如紫苏叶等以温散风寒、发汗祛邪;
②高热时间久,尤其是数日以上不退者,必然会有气血亏虚、正气不足,无力祛邪外出的情况出现,故需补益正气,正虚较轻则用太子参、党参,较重则用西洋参、人参之类;
③高热反复出汗者多伤津液,故需重用葛根解肌退热,用麦冬之类养阴生津;
④高热而清之不退,多有痰湿、食滞等兼夹之邪,故消痰化滞,孤立其热势,用陈皮、半夏、茯苓、木香、黄芩等。正如清代戴天章《瘟疫明辨》所云“用清凉药不效,即去其热之所附丽”。
总之,以参苏饮为主治疗小儿高热,具有退热迅速、安全性高、疗效确切的特点,临床若能详加辨证,审慎用药,则疗效显著。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许遵贤,摘自《国际中医中药》杂志,由四君收集编校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本站联系,本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