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鉴别与治疗
【证治方药】
(一)邪郁肺胃
3.治法:辛凉宣透,清热利咽。
4.方剂:解肌透痧汤(《喉痧证治概要》)加减。
5.变通法:若疫毒之邪在表未解,里热重者,见热重寒轻,咽喉疼痛赤烂,丹痧显露,舌红苔黄,治应表里双解,疏解、清化并进,用清咽栀豉汤(《疫喉浅论》)加减,药用银花、连翘、山栀、豆豉、薄荷、牛蒡子、蝉衣、僵蚕、薄荷、甘草、马勃等。
(二)气营两燔
1.临床表现:高热烦躁,口渴引饮,面红汗出。咽喉红肿糜烂白腐,皮疹密布、色赤如丹,红晕如斑,疹由颈、胸开始,继则弥漫全身,压之退色。见疹1〜2天舌红起刺,见疹3〜4天舌绛起刺,苔剥落,状如杨梅,脉数有力。
2.病因病机:麻毒疫邪化火入里,邪入气营,气营两燔。为疫期之极期、出疹期。
3.治法:清气凉营,泻火解毒。
4.方剂:凉营清气汤(《喉痧证治概要》)加减。
药物:生石膏15〜30g(先煎),黄连10g,连翘10g,水牛角15~ 30g(镑,先煎),鲜生地15〜30g,赤芍10g,丹皮6〜10g,玄参10g,山栀10g,茅根30g,芦根30g,竹叶10g。
5.变通法:邪毒内陷心肝,高热抽搐,用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息风泄肝止痉,药用羚羊角粉、钩藤、僵蚕、菊花、连翘、山栀、丹皮、赤白芍等。神昏谵语,皮疹紫红,用清营汤(《温病条辨》)合紫雪丹(《局方》)清营开窍,药用水牛角、丹皮、生地、赤芍、玄参、麦冬、石膏、紫雪丹等。
(三)疹后伤阴
1.临床表现:午后低热,唇口干燥,痧疹消退,皮肤脱屑,咽痛减轻,干咳无痰,纳呆便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3.治法:养阴生津,清热利咽。
4.方剂:清咽养荣汤(《疫喉浅论》)加减。
【简易方药】
2.蒲公英30g,每日1剂,水煎服。
【外治法】
咽喉红肿糜烂者,可用锡类散、珠黄散、冰硼散、双料喉风散,任选一种吹喉,日2〜3次。颌下淋巴结肿,局部敷紫金锭(研末水调)。
文献与评述
《临证指南医案•疫门》云:“疫疠秽邪从口鼻吸受,分布三焦,弥漫神识,不是风寒客邪,亦非停滞里证。故发散消导即犯劫津之戒,与伤寒六经大不相同。今喉痛、丹疹,舌如朱,神躁暮昏,上受秽邪,逆走膻中,当清血络以防结闭,然必大用解毒以驱其秽。”
《喉痧证治概要》云:“此症发于夏秋者少,冬春者多……所谓非其时而有其气,酿成疫疠之邪也。邪从口鼻入于肺、胃,咽喉为肺、胃之门户,暴寒束于外,疫毒郁于内,蒸腾肺胃两经,厥、少之火乘势上亢,于是发为烂喉丹痧。”
上述两家之论阐明了烂喉丹痧的病因病机和治疗大法。治宜清解宣透,解毒凉血。初起邪侵肺卫,清凉宣透为主;若入里气营两燔,则清气凉营、泻火解毒为主;病久伤阴,又宜养阴增液。若有变证,邪毒内陷心肝,神昏痉厥者,尤须凉肝息风、清心开窍。
最新资源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