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概念

丹痧又有烂喉痧、疫喉痧等名,为小儿急性传染病,由疮毒疫疠之邪引起,以发热、咽喉肿痛腐烂,全身呈鲜红皮疹,疹后皮肤脱屑为特征。丹者,取其疹色红赤如丹;痧者沙也,形容疹点琐碎如沙粒,丹猴之名明确描述其出疹特点。相当于西医的猩红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以2〜8岁儿童多发。在临床上,属瘟疫范畴,可按卫、气、营、血四个阶段进行分证论治。但因发病急骤,传变迅速,常卫气同病或气营两燔,治宜清泄邪毒为主。

鉴别与治疗

【证治方药】

(一)邪郁肺胃
1.临床表现:发热恶寒,继而高热头痛无汗面赤,或呕吐腹痛。咽喉红肿疼痛,上有白腐,上腭有粟粒样红疹;皮肤潮红,丹痧隐现,点如锦纹。舌红,苔白而干或薄黄,脉浮数有力。
2.病因病机:痧毒疫邪初犯肺卫,迅速传至气分阳明,卫气同病。卫分证恶寒发热头痛;气分证故见咽喉白腐。痧毒之邪内迫血络,由肌表外泄而呈丹痧隐现。为疫痧之出疹前期。
3.治法:辛凉宣透,清热利咽。
4.方剂:解肌透痧汤(《喉痧证治概要》)加减。
药物:葛根3〜6g,浮萍10g,淡豆豉6〜10g,蝉衣3g,连翘10g,射干3〜5g,牛蒡子10g,马勃3g(包),桔梗3g,僵蚕10g,生甘草3~5g。
方义:葛根浮萍、豆豉、蝉衣疏风解肌透表,射干牛蒡子马勃桔梗甘草清热利咽,连翘僵蚕清热解毒。
加减:渴甚加天花粉芦根清热生津,咽病甚加土牛膝板蓝根清热解毒,胸闷心烦藿香佩兰郁金竹叶芳化祛湿。
5.变通法:若疫毒之邪在表未解,里热重者,见热重寒轻,咽喉疼痛赤烂,丹痧显露,舌红苔黄,治应表里双解,疏解、清化并进,用清咽栀豉汤(《疫喉浅论》)加减,药用银花、连翘、山栀、豆豉、薄荷牛蒡子、蝉衣、僵蚕薄荷甘草马勃等。

(二)气营两燔
1.临床表现:高热烦躁,口渴引饮,面红汗出。咽喉红肿糜烂白腐,皮疹密布、色赤如丹,红晕如斑,疹由颈、胸开始,继则弥漫全身,压之退色。见疹1〜2天舌红起刺,见疹3〜4天舌绛起刺,苔剥落,状如杨梅,脉数有力。
2.病因病机:麻毒疫邪化火入里,邪入气营,气营两燔。为疫期之极期、出疹期。
3.治法:清气凉营,泻火解毒。
4.方剂:凉营清气汤(《喉痧证治概要》)加减。
药物:生石膏15〜30g(先煎),黄连10g,连翘10g,水牛角15~ 30g(镑,先煎),鲜生地15〜30g,赤芍10g,丹皮6〜10g,玄参10g,山栀10g,茅根30g,芦根30g,竹叶10g。
方义:生石膏、山栀、黄连连翘清气分热毒,水牛角、鲜生地丹皮赤芍玄参凉血热毒,茅根、芦根清热生津,竹叶清利泄热。
加减:丹痧布而不透,高热无汗者去石膏黄连,加豆豉、浮萍宣透;大便秘结,舌苔黄糙者,加生大黄、玄明粉通下泻火。
5.变通法:邪毒内陷心肝,高热抽搐,用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息风泄肝止痉,药用羚羊角粉、钩藤僵蚕菊花连翘、山栀、丹皮、赤白芍等。神昏谵语,皮疹紫红,用清营汤《温病条辨》)合紫雪丹(《局方》)清营开窍,药用水牛角丹皮生地赤芍玄参麦冬石膏紫雪丹等。

(三)疹后伤阴
1.临床表现:午后低热,唇口干燥,痧疹消退,皮肤脱屑,咽痛减轻,干咳无痰,纳呆便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2.病因病机:热盛伤阴,肺胃津液耗伤。为疫喉恢复期。
3.治法:养阴生津,清热利咽。
4.方剂:清咽养荣汤(《疫喉浅论》)加减。
药物:生地10g,麦冬10g,天冬10g,玄参10g,白芍10g,天花粉6g,知母10g,沙参15g,桔梗3〜6g,生甘草3〜6g,芦根30g。
方义:生地、天麦冬玄参沙参白芍养阴清热,补肺胃之阴。天花粉知母清余热,桔梗甘草利咽喉,芦根清热生津。
加减:低热不解,加地骨皮鳖甲银柴胡清退虚热;食纳不佳,加扁豆砂仁、蔻仁、麦芽开胃增食。
5.变通法:可用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加减。

【简易方药】

1.银花、夏枯草薄荷适量,水煎以汤漱口。
2.蒲公英30g,每日1剂,水煎服。
3.连翘、银花、芦根玄参竹茹麦冬各15g,牛蒡子、山栀、黄芩各10g,生地20g。每日1剂,水煎服5小时1次,连服至痧透热解;便秘大黄10g,大便通即减之。

外治法

咽喉红肿糜烂者,可用锡类散、珠黄散、冰硼散、双料喉风散,任选一种吹喉,日2〜3次。颌下淋巴结肿,局部敷紫金锭(研末水调)。

文献与评述

《临证指南医案•疫门》云:“疫疠秽邪从口鼻吸受,分布三焦,弥漫神识,不是风寒客邪,亦非停滞里证。故发散消导即犯劫津之戒,与伤寒六经大不相同。今喉痛、丹疹,舌如朱,神躁暮昏,上受秽邪,逆走膻中,当清血络以防结闭,然必大用解毒以驱其秽。”

《喉痧证治概要》云:“此症发于夏秋者少,冬春者多……所谓非其时而有其气,酿成疫疠之邪也。邪从口鼻入于肺、胃,咽喉为肺、胃之门户,暴寒束于外,疫毒郁于内,蒸腾肺胃两经,厥、少之火乘势上亢,于是发为烂喉丹痧。”

上述两家之论阐明了烂喉丹痧的病因病机和治疗大法。治宜清解宣透,解毒凉血。初起邪侵肺卫,清凉宣透为主;若入里气营两燔,则清气凉营、泻火解毒为主;病久伤阴,又宜养阴增液。若有变证,邪毒内陷心肝,神昏痉厥者,尤须凉肝息风、清心开窍。

丹痧若痧色红润,痧点外达,发热有汗,邪毒可从汗解者,为顺证、轻证。若高热无汗,痧隐不透,神昏喉烂气秽,疫毒内闭者为重证。痧虽透,色紫夹有瘀点,神昏谵妄,毒热内陷为变证若期后发热不退,为余邪未尽,或已产生变证,在临床上必须予以重视。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