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汤(邓文斌)
一、条文字眼
二、组成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三、方解:
1.吴茱萸:味辛,温。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本经》)
2.生姜:增强吴茱萸散寒,同时可以消除吴茱萸的刺激性,加强止呕吐之效。
本方用吴茱萸温化寒饮水湿;人参,大枣生津;重用生姜,一是散水饮水湿,二是止呕和中,抵消大剂量吴茱萸的辛辣怪味。
四、辨证要点
阳明中寒、三阴证均可运用,以干呕、呕吐痰涎清水,或兼见头痛剧烈、下利、胸满、手足厥冷、烦躁欲死等症为主,舌质淡,苔白腻或水滑,有齿痕。
2.太阴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4.腹诊:胸满,心下痞硬,胁下挛急(两章门之行上下挛急),右小腹结聚,按之疼痛等证。
5.脉沉细迟。
五、病机辨证
三阴寒湿水饮证。
六、临床应用
3.脑肿瘤、脑炎。
5.焦虑、失眠等精神疾病。
7.胃脘反酸,吐酸。
七、加减运用
1.叶天士用法:去甘壅之大枣,加茯苓,生姜易干姜,或干姜生姜并用,有理中汤之义;呕吐者加半夏,去生姜加干姜,有大半夏汤之义;寒湿泄泻,加平胃散与草果。
4.合四逆汤治疗食下纳拒,完谷不化。
7.合半夏泻心汤治疗纳谷欲吐、肠枯不便,合旋覆代赭汤治疗呕吐或胃痛。
9.没有明显呕吐动作,无头痛,但口流涎沫者。不可一见头痛呕吐就画地为牢,认为是吴茱萸汤证;同时,也不能因为没有头痛或呕吐证,就武断弃用吴茱萸汤。
10.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方治疗青光眼,有浮肿时本方与当归芍药散合方。
11.本方与生姜泻心汤合方治疗呕吐清水,肠鸣,完谷不化而下利。
八、类方鉴别
1、小半夏汤以恶心呕吐为主,但不头痛;而吴茱萸汤一般恶心呕吐与头痛一起发作,且还可用于烦躁欲死、狂躁不休等证。
3、当归四逆汤治疗之头痛是太阳表虚少阴虚寒血虚瘀堵的头痛,伴四逆厥冷,脉微欲绝,与本方有明显区别。
九、方歌
吴茱萸汤参枣姜,一升三三六两。
【临床验案】
患者,女,29岁,门诊号10123243,2011年8月初诊。经常头痛恶心,胃有膨胀感,翻身时胃内有振水声,饮食减少,口中黏,吐涎沫,口中异味,大便稀,日3-4次,早上必去厕所,严重时头痛欲吐,精神乏力,心烦易怒,月经量减少,睡眠差,舌质淡,苔白腻,脉细无力。予吴茱萸汤合生姜泻心汤,方用:吴茱萸6g,党参10g,炙甘草6g,法半夏10g,黄芩10g,川黄连4g,生姜15g,红枣6枚,7剂,水煎服。药后诸症明显好转,饮食增加,头已不痛,大便日2次,再给上方7剂,后知已愈。(选自《胡希恕伤寒论方证辨证》陈雁黎。)
2.眩晕
黄某,女,34岁,1970年以来,经常患头晕、眩晕、干呕,甚则晕倒,经数家医院皆诊断为“梅尼埃病”,1972年1月来诊。头顶痛甚,干呕,吐涎沫;眩晕时,天旋地转,如坐舟中;四肢乏力,手足清凉,面色萎白无华,舌淡润少苔,脉微细。此为肝胃虚寒,浊阴上逆,病属厥阴阴寒上逆头痛眩晕。法宜暖肝温胃,通阳降浊,以吴茱萸汤主之:吴茱萸10克,潞党参20克,生姜30克,红枣30克。4剂。
上方服4剂,呕吐止。头痛、眩晕,明显减轻。但仍眩晕,其所以眩晕者,因其病在肝,而其根在肾。宜继进温补脾肾之剂,以理中汤加味缓缓服之:潞党参20克,炒白术18克,炙甘草15克,干姜30克,制附片30克(久煎),茯苓15克,肉桂10克(研末冲服)。
服20余剂,诸恙悉安。1979年7月追访,自从痊愈以来,再未重犯,始终坚持全勤。(选自《范忠林六经辨证医案》医案)
3.脏躁
李颖医案:崔某,女,54岁。平素性情抑郁,常烦闷焦躁,嗳气叹息。近1年来逐渐加重。多处投医,均以更年期综合征论治。投以逍遥散、甘麦大枣汤、百合地黄汤类,皆不奏效。近10天来,每睡至鸡鸣时分,焦躁烦闷欲死,不自主,胡言乱语,说唱不休,至平旦时分,自觉舌下有津液自生,口舌润,则说唱止。曾用大剂量镇静抗焦虑药治之,效果不佳。邀余诊之。诊见:患者面色晦暗,体态虚浮肥胖,脘腹胀满,按之则濡,不欲饮食。脉沉细而缓,舌淡嫩、苔少。辨证为少阴阳虚,厥阴气逆之脏燥(更年期综合症)投以吴茱萸汤:
吴茱萸、人参各9克,生姜18克,大枣12枚。1剂,日3次服。
药后当夜鸡鸣时分无发作。令再服原方2剂,诸症若失。今八月中旬,遇机随访,健康如故,至今无复发。
(选自邓文斌《经方方证探微》)
关联词条:
版权声明:
转自 广义经方 公众号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