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刘景源教授合用经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经验(郑丰杰)

求道

浏览:263

时间:2025-02-03

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现代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等,多属于中医学“胸痹”范畴。刘景源教授系第五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载,学验俱丰,在内科杂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疗效卓著。笔者有幸跟师侍诊,获益颇丰,现将其辨治胸痹经验介绍如下。



病机,宗本虚标实


胸痹是以“胸”言病位,以“痹”名病机

《灵枢·本脏》载“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指出胸痹与肺有关。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不但明确提出胸痹病名,并系统地阐述了其病因病机与主证,谓“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指出胸痹心痛是由于胸中阳气不足,下焦阴邪偏盛,痰浊寒饮上乘阳位,搏结于心胸,阻塞气机所致。

刘景源教授认为“责其极虚”,一语中的,指明了胸痹病的根本病机所在,即虚是胸痹之本,临床应该给予充分重视。

然到底虚在何处?仲景续云:“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上焦,即胸中,为心肺所居之处;阳虚,即胸中阳气虚衰,当是指宗气而言。


立治法,重通阳化浊



素问·调经论篇》云:“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素问·痹论》曰“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又曰“痛则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指出寒邪凝滞,痹阻心脉而痛。

刘师常引《临证指南医案》所述“胸痹伤阳,清气不运,仲景每以辛滑微通其阳”,认为通阳化浊是为胸痹基本治法,指出治胸痹当以通阳益气为主,务使胸中气机通畅,方能推动血液运行,运化水湿,宣散寒邪,如此血脉得以濡养而痹痛缓解;进而根据不同的症状表现或活血或化痰或养阴或补血,随证变治,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刘师并不推崇一见胸痹心痛就不加辨证,而惟用活血化瘀止痛之法,妄投攻破,不但无助于心脉畅通,反有耗气破血之弊。盖心为阳中之太阳,其生理是以阳为主,而并血脉。故而提出,不论虚证、实证或虚实夹杂,治当终使心阳之气通达、血脉流通,“以补为主,以通为用”的通阳化浊之法,理应在胸痹的诊治中得到重视和肯定。


组方药,精合方加减



仲圣辨治胸痹,因阳虚阳郁、阴寒浊邪,痹阻轻重微甚不同,已为后人垂万世之法门。刘师对此推崇备至,临证常从方证(病机)相应角度出发,依仲景所言“病皆与方相应”,合方辨治加减,融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橘枳姜汤茯苓杏仁甘草汤等,合为一方。

因胸痹之病,有偏气与偏饮、痛与胀之不同,并常相兼而作,故而合方,以力求全面而切于实际,俾上焦之寒得宣,上逆之阴浊得降,胸痹方解。

此外,刘师临床最重辨证施治,强调治病求本,活法随机,如既有补阳通阳之桂枝薤白、姜附,亦常以生地阿胶麦冬等滋阴养血;不仅以人参茯苓远志柏子仁酸枣仁等益气安神,而且以桑寄生杜仲牛膝等补肾填精;既有调气的枳实桔梗枳壳香附郁金,亦有祛痰化浊的瓜蒌半夏、南星,活血止痛的丹参红花桃仁延胡索及平肝清热之天麻、钧藤、菊花

总之,刘师组方用药,通阳而不耗气、滋阴而不碍阳,通补兼施,温而不燥,滋而不腻,以平为期。


病案举例


患者,男,59岁,2013年9月16日初诊。

主诉:形盛体胖,冠心病10年。

现病史:2003年因心前区阵发性剧烈绞痛,住国外医院确诊为心绞痛,经治疗缓解。近日,因劳累、心痛发作频繁且程度愈来愈重,故来求诊。

症见:心前区疼痛每日4~5次,须含硝酸甘油方能缓解,伴胸闷气短,心中痞塞,疲乏,便溏寐差,自汗盗汗恶风寒,手足冷,脉沉滑无力,舌淡暗苔白厚。现代医学诊断:稳定性心绞痛

中医诊断:胸痹,证属胸阳不振,气阴两虚,气滞痰瘀,血脉痹阻。

治法:通阳化浊,心胃同治,予瓜蒌薤白半夏汤、人参汤、茯苓杏仁甘草汤橘枳姜汤等合方化裁。

处方:瓜蒌皮15 g、薤白15 g、清半夏10 g、桂枝10 g、茯苓30 g、茯神30 g、杏仁10 g、炙甘草10 g、橘皮15 g、枳实10 g、生姜3片、党参30 g、麦冬10 g、五味子6 g、生黄芪30 g、炒白术30 g、防风10 g、川芎10 g、红花10 g、丹参20 g、檀香10 g、砂仁10 g、乌枣20 g、生地黄10 g、阿胶10 g、荜茇6 g。

水煎服,每天一剂,分3次饭前1小时温服。

上方服14剂,觉体力渐增,心前区疼痛发作频率减为2~3次,疼痛减轻,且发作时隐痛可忍,但仍心悸气短,脉沉细而弱,舌质微黯。上方加减继服2月,除劳累后偶有心慌、心前区隐隐刺痛外,别无不适。

【分析】本例胸痹,气短疲乏自汗盗汗,便溏,手足冷,脉沉滑无力,舌淡暗苔白厚,以心气血两虚为本;心中痞塞而痛,苔厚腻,为痰湿水饮;心前区刺痛、舌黯则瘀阻脉络。治当通补兼施,补则心胃同治,益心阳、健脾气、养阴血,以气血同补、心胃同治;通则行气化痰、活血消瘀。

故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宣痹通阳、豁痰开结,加桂枝以鼓振心阳,则不但专于补,而又能驱逐阴邪;人参汤、生脉饮、复脉汤,益气养血,玉屏风固表实卫;茯苓杏仁甘草汤宣肺利水,橘枳姜汤和胃降气,丹参饮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诸药合用,共奏通阳化浊之功。

关联词条:

  • # 刘景源
  • # 冠心病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为跟诊刘景源教授之心得体会,作者/郑丰杰,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