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李东垣——黄芪人参汤(王庆其)

求道

浏览:395

时间:2023-09-22

【原文】


黄芪一钱(如自汗过多,更加一钱) 升麻六分 人参(去芦) 橘皮(不去白) 麦门冬(去心) 苍术无汗更加五分) 白术已上各五分 黄柏(酒洗,以救水之源) 炒曲以上各三分 当归身(酒洗) 炙甘草以上各二分 五味子九个


上件同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食远或空心服之,忌酒、湿面、大料物之类,及过食冷物。


心下痞闷,加黄连二分或三分。如胃脘当心痛,减大寒药,加草豆蔻仁五分。如胁下痛,或缩急,加柴胡二分或三分。如头痛,目中溜火,加黄连二分或三分,川芎三分。如头痛,目不清利,上壅上热,加蔓荆子川芎已上各三分,藁本生地黄已上各二分,细辛一分。如气短,精神如梦寐之间,困乏无力,加五味子九个。


如大便涩滞,隔一二日不见者,致食少、食不下,血少、血中伏火而不得润也,加当归身、生地黄、麻子仁泥已上各五分,桃仁(汤泡去皮尖,另研)三枚。如大便通行,所加之药勿再服。如大便又不快利,勿用别药,少加大黄(煨)五分。如不利者,非血结血秘而不通也。是热则生风,其病人必显风证,单血药不可复加之,止常服黄芪人参汤药。只用羌活防风已上各五钱,二味,㕮咀,以水四盏,煎至二盏,去渣,空心服之,其大便必大走也,一服便止。


如胸中气滞,加青皮(皮薄清香可爱者)一分或二分,并去白橘皮倍之,去其邪气。此病本元气不足,惟当补元气,不当泻之。如气滞大甚,或补药大过,或病人心下有忧滞郁结之事,更加木香、缩砂仁已上各二分或三分,白豆蔻仁二分,与正药同煎。


腹痛恶寒者,加白芍药五分,黄芩二分,却减五味子


【评议】


脾胃虚弱,以致上焦宗气不足,加之夏日天气热盛,元气耗损,热邪乘虚侵袭肺与大肠,临床可表现为怠惰嗜卧,精神不振,两脚痿软,口中无味,眼冒火花,视物不清,小便频数,大便秘结,胃脘心窝部疼痛,两胁疼痛或挛缩,脐下周围若用绳捆起样拘急,严重者如刀刺,腹不得舒,胸中痞塞,时有呕吐,或见咳嗽咯痰,口吐白沫,舌体僵硬,腰椎、脊背、肩胛、眼目都觉疼痛头痛阵作,饮食不下,或食入即饱,不欲进食,自汗不止,皮肤时冷。


此类疾病的治疗应当先扶助正气,调理肺与大肠的不足,为黄芪人参汤所治。至于加减法,李东垣心下痞闷、胃脘当心痛、胁下痛、头痛、气短无力、大便不畅、胸中气滞、腹痛恶寒等合并症的治疗分别做了论述,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现代临床上,黄芪人参汤常被用于治疗小儿夏季热神经衰弱病毒性心肌炎、重症肌无力、中风后遗症、慢性萎缩性胃炎等各科疾病。


医案选录】


宋某,男,9岁,1996年5月25日初诊。


患儿每年春末夏初即出现发热,体温多波动在37.5~38℃之间,伴纳差、身倦乏力,消瘦,立秋后自然好转,反复发作3年,曾多次前往儿科诊治,均诊断为夏季热,予能量合剂、抗生素等治疗无效,乃转中医科治疗。


查:舌质淡红,苔薄黄,脉虚数。


证属中医疰夏”,病由素体阴虚脾弱,兼夹湿邪,入夏阳气外泄,中气不足,脾失运化,暑湿困脾所致。


黄芪人参汤加减:太子参30g,黄芪麦冬佩兰青蒿白术、炒神曲各9g,苍术陈皮当归各6g,升麻黄柏、炙甘草五味子各3g。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次,每次100ml。


上方服6剂,体温基本恢复正常,精神转佳,食欲转佳。效不更方,再服8剂,诸症悉除,体重增,随访2年未见复发。

关联词条:

  • # 王庆其
  • # 李东垣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脾胃论〉评注》,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王庆其。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