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概念

夏季热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特有病症,以3岁以下的小儿发病为最多。以夏季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汗闭或少汗为主要临床表现。发病与季节气候有明显关系,以6〜8月夏季发病为主,气温愈高,发热愈重,秋凉后症状自行消退。有的患儿可连续发病数年,而次年发病的症状一般较上一年为轻,病程亦较轻。预后较好,检查无特殊发现。

鉴别与治疗

【证治方药】

(一) 胃伤肺胃

1.临床表现:发热持续不退,热势以午后为高,稽留不退,与气温有关。口渴引饮,无汗或少汗,皮肤干燥灼热,饮食如常或纳呆食少,乏力神倦,或烦躁不安,唇红干燥。舌红,苔薄腻或薄黄,脉数。
2.病因病机:体虚不耐暑热,暑热蕴结肺胃,耗伤气阴。多见于初、中期。
3.治法:清暑益气,养阴退热。
药物:太子参10g,麦冬6〜10g,知母6〜10g,竹叶10g,黄连2〜3g,石斛10g,荷梗10g,西瓜翠衣10g,六一散10g(包)。
方义:麦冬石斛养阴生津,太子参益气健脾,知母黄连清热,竹叶、荷梗、西瓜翠衣、六一散祛暑清热。
加减:纳少神倦者,加苍术麦芽运脾开胃;烦躁不安者,加莲子心清心除烦。若气阴两虚明显者,可用西洋参太子参,益气养阴作用更佳。
5.变通法:若脾胃虚弱,气短懒言,纳少便溏,可用六神散(《三因方》)加石斛麦冬,以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扁豆健脾益气,石斛麦冬养阴清热,也有较好疗效。

(二)上盛下虚

1.临床表现:发热日久不退,朝盛暮衰,口渴多饮,尿多清长,甚而频数无度,无汗或少汗。虚烦不安,倦怠神萎,面色苍白,下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沉细。
2.病因病机:禀赋虚弱,疾病后期,命门火衰,脾土不温,心火偏旺,脾肾不足于下,暑热耗阴于上。
3.治法:温肾清心退热。
4.方剂:温下清上汤(徐小圃经验方)加减。
药物:淡附子3〜6g,黄连3〜6g,磁石10g(先煎),天花粉10g,覆盆子10g,菟丝子10g,蛤粉6〜10g,补骨脂10g,桑螵蛸10g,白莲须10g.。
方义:附子温肾,黄连清心,磁石潜阳,补骨脂菟丝子桑螵蛸、白莲须、覆盆子补肾固涩,蛤粉生津止渴。
加减:心烦口渴者,加莲子心天花粉玄参清心除烦。
5.变通法:口渴不止,小便清长,亦可用白虎加人参汤合金匮肾气汤(均《金匮要略》)加减,以白虎加人参汤清热除烦、止渴益气,用金匮肾气汤补肾温阳、固护下元。

【简易方药】

1.鲜荷蒂7枚,粳米1把,每日1剂,水煎服,日2次;或蚕茧壳5〜10枚,煎汤代饮内服2周。或加红枣、薏苡仁。适于上述两型。

2.荷叶、西瓜翠衣各5g,地骨皮生地各3g,五味子大枣各2g。每日1剂,水煎待冷后,去渣加糖,频频饮服。适于暑伤肺胃者。

3.芦根、茅根各30g,每日1剂,水煎代茶饮;或用西瓜皮冬瓜皮适量水煎代茶饮。

4.绿豆、黑豆、赤豆等量,水煮后服汤及豆。

文献与评述

夏季热发生于婴幼儿,以南方为多,与季节、气候有密切关系。婴幼儿阴气未充,阳气未盛,为稚阴、稚阳之体,其体温调节功能尚不完善,故不耐炎暑酷热而犯病。本症不同于外感温热(如暑温湿温),一般无神昏惊厥之变,亦无头痛身痛恶寒,预后良好,检查无异常发现。上述两方,《温热经纬》清暑益气汤清暑益气、养阴退热,是针对时令暑热伤气;徐小圃温下清上汤温肾固涩、清心退热,是针对婴幼儿阴气未充、阳气未盛的表现,各有所用。

患儿居室宜保持空气流通、清洁凉爽,饮食要清淡而富有营养。入夏时要常用温水洗浴,帮助发汗降温。同时不可过于贪凉,以免阴寒风冷入中。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