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详细内容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调中汤

处方

当归肉桂(去粗皮)、川芎白芍药、附子(炮)、良姜,各一两;甘草(炙)半两。

上为散。

功能主治

治产后肠胃虚怯,寒邪所侵,及未满月,饮冷当风,乘虚袭留于肓膜,散于腹胁,腹痛作阵,或如锥刀所刺,流入大肠,水谷不化,洞泻肠鸣,或下赤白,胁侾胀,或走痛不定,急宜服之。

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匕,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滓,热服。

摘录

《医略六书》卷二十八:调中汤

处方

白术4.5克,当归9克,酒炒白芍4.5克,茯苓4.5克,木香3克,酒炒香附6克,苏梗9克,酒炒续断9克,酒炒杜仲9克,炒砂仁3克。

功能主治

调中止痛。主肝郁气滞。(妊娠腹痛

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
《医略六书》卷二十八

《救偏琐言·备用良方》:调中汤

处方

人参5分,陈皮4分,蝉蜕3分,川芎8分,甘草2分,扁豆1钱,枸杞1钱,谷芽6分。

功能主治

未痘时,先因吐泻里虚,随感时行见痘,目眶低陷,神情困倦者。

用法用量

上加生姜2片,大枣2个,水煎服。此权宜之剂也,精神稍醒,即当加减。

摘录
《救偏琐言·备用良方》

《外台》卷一引《古今录验》:调中汤

处方

大黄2两,葛根2两,黄芩2两,芍药2两,桔梗2两,茯苓2两,藁本2两,白术2两,甘草(炙)2两。

功能主治

胃气。主夏月及初秋,忽有暴寒,折于盛热,热结四肢,则壮热头痛;寒伤于胃,则下痢,或血或水,或赤带下,壮热且闷,脉微且数。

用法用量

以水9升,煮取3升,分3次服,服别相去二食久,勿以食隔。须取快下,壮热便歇,其下亦止。

注意

海藻、菘菜,猪肉、酢物、桃李、雀肉等。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葛根藁本甘草解表药也;黄芩、芍药、甘草清热药也;大黄黄芩甘草攻里药也;茶、术、桔梗甘草中药也。为小儿寒郁热邪,腹痛下痢之的方,功用与人参败毒散相仿。

摘录
《外台》卷一引《古今录验》

《外台》卷八引《范汪方》:调中汤

处方

薤白(切)1升,枳实6个(炙),橘皮3个,大枣12个,粳米3合,香豉6合。

制法

上药切。

功能主治

调和五脏。主胃气虚,不欲食,四肢重,短气

用法用量

以水6升,先煮薤,得4升,纳诸药,煮取1升半,适寒温,分2次服。

摘录
《外台》卷八引《范汪方》


其他同名方

《片玉痘疹》卷六:调中汤

处方

人参、黄耆、炙甘草白芍(酒炒)、白术木香陈皮

功能主治

痘疮吐泻止后。

用法用量

大枣为引,水煎服。

摘录
《片玉痘疹》卷六

《外台》卷十七引《古今录验》:调中汤

处方

麦门冬半两,干枣1两,茯苓半两,甘草半两(炙),桂心半两,当归半两,芍药半两。

制法

上药切。

功能主治

补益气力。主虚劳

用法用量

以水8升,煮取3升,去滓,每服1升,日3次。

注意

忌生葱、海藻、菘菜、醋物。

摘录
《外台》卷十七引《古今录验》

《痘疹传心录》卷十五:调中汤

处方

当归、芍药、白术茯苓木香黄连槟榔枳壳

功能主治

痢,里急后重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痘疹传心录》卷十五

《便览》卷二:调中汤

处方

苍术1钱2分,白术1钱2分,当归1钱2分,白芍1钱2分,滑石1钱2分,青皮1钱2分,黄芩1钱2分,黄连(姜炒)1钱2分,生地1钱2分,槟榔6分。

功能主治

痢不拘新久,红白杂下,里急后重腹痛

用法用量

上用水2钟,煎服。

摘录
《便览》卷二

诚书》卷八:调中汤

处方

人参5分,白术5分,茯苓5分,甘草(炙)5分,白芷5分,藿香5分,石莲子(去心)5分,天麻(煨)5分,橘皮5分,木香5分,半夏曲5分,白扁豆(姜汁、炒)5分。

功能主治

和脾胃,止吐泻,正气温中。主小儿慢惊。

用法用量

上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摘录
诚书》卷八

幼科直言》卷五:调中汤

处方

生黄耆、白姜蚕、甘草当归、白茯苓、炒扁豆、炒白芍、苡仁、连翘

功能主治

小儿病后虚热,生口疮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幼科直言》卷五

《盘珠集》卷中:调中汤

处方

当归白芍(炒)、川芎甘草(炙)、附子(制)、肉桂

功能主治

产后泻痢。产后未满月,风邪乘虚袭之,留于盲膜,散于腹肋,故腹中阵阵作痛,水谷不化,胀鸣泄泻。

摘录
《盘珠集》卷中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调中汤

功能主治

风疹。由脾虚感受风邪而作者。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