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小儿暑温是感受暑温邪毒引起的时行疾病。临床以高热、抽风、昏迷为主症,发病急骤,变化迅速,易出现内闭外脱、呼吸障碍等危象,重症病例往往留有后遗症,导致终生残疾。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本病尚有“暑风”、“暑痉”、“暑厥”之名,“暑风”者手足搐搦而动;“暑痉”以项强或角弓反张为名;“暑厥”则必见手足逆冷。本病主要指西医学的流行性乙型脑炎。
本病发病季节多在7、8、9月盛夏时节;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年龄自幼儿至老年都可感染,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尤以2-6岁儿童发病率高,且有较强传染性。近二十年来,由于大规模推行接种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本病发病率明显下降,已消灭了流行趋势,仅见少数散发病例,发病症状也有所减轻。
病因
本病系感染暑温邪毒而发病。夏季暑气当令,暑温邪毒易于流行,其邪伤人最速,特别是小儿时期神怯气弱,气血未充,脏腑未坚,一旦被暑温邪毒所侵,正不胜邪,则卒然发病。
本病属温病范畴,其病理机转不越卫、气、营、血之间的传变规律。暑邪入侵,犯“卫”则发热头痛无汗,头项强直;人“气”则高热口渴,有汗热不解,头痛剧烈,神倦或烦躁不安;人“营”则心肝俱病,神昏痉厥;人“血”则伤津劫液,耗血动血,吐出咖啡样血液,以及由此而出现呼吸不整,内闭外脱。然暑为阳邪,易化热化火,伤人最速,且小儿患病,易虚易实,传变迅速。正如《温病条辨·解儿难》指出:“小儿肤薄神怯,经络脏腑嫩小,邪之来也,势如奔马,其传变也,急如掣电。”故不少暑温患儿起病急暴,病变迅速,往往卫分未解,已传气分,出现卫气同病,气分之热未解,又窜营分,而致气营两燔,甚至营病及血,营血同病。本病临床表现为高热、抽风、昏迷三大主症,其突出的病理演变是:高热可引起抽风,抽风促使生痰,痰盛可致抽风和昏迷,故其病理转归为热生风,风生痰,热、痰、风相互转化,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若邪甚正虚,则致内闭外脱,热、痰、风三者充斥三焦,正不胜邪,极易出现呼吸不整,气息断续,脉微肢厥等危象。若暑邪夹湿,湿性粘滞,暑湿熏蒸,内困中焦,蒙蔽清阳,可出现头痛如裹,热势不扬,胸闷呕吐,昏迷不醒等症。
本病后期,由于长期高热、抽风、昏迷,导致伤气耗阴,病久则气血营卫失调,筋脉失养。或余邪未清,风痰留阻络道,而产生不规则的发热,肢体震颤,神识不慧,痴呆,失语,吞咽困难,四肢强直性瘫痪等症状。若日久不愈,脏腑、经络难以恢复功能,延至终身病残的后遗症。
综合病机,本病为暑温邪毒内犯肺胃心肝,热痰风弥漫三焦、脏腑经络。在急性期出现热、痰、风证,以实证为主,关键在于热;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出现热、痰、风证,则以痰、风为多,且以虚为主或虚中夹实。
诊断
1.有明显季节性,多发生于盛夏季节。
2.临床表现
(1)初热期:病程第1-3天,有发热、头痛、嗜睡、呕吐,可有脑膜刺激征。
(2)极期:病程第4-10天,持续高热,意识障碍加深,甚则昏迷、抽风,或反射消失,肌张力增强,脑膜刺激征。重症者可出现脑疝,呼吸衰竭。
(3)恢复期:病程第7—u天起,体温渐降,神志渐清,多数患者逐渐康复。部分严重病例恢复较慢。
(4)后遗症期:少数重症病人在起病6个月后仍留有神经精神症状,如瘫痪、痴呆等,为后遗症。
3.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总数升高,一般在(10-凹)X10空格几左右,中性粒细胞增至80%以上。
(2)脑脊液: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多在(0.05-0.5)X10空格,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
(3)补体结合试验病后2-3周内阳性;血凝抑制试验病后5天出现阳性,第2周达高峰。
治疗
一、辨证要点
根据本病发病情况和传变过程多迅速,一般可按温病卫、气、营、血的规律进行辨证。
由于发病急暴,传变迅速,如初现卫分证,迅即传人气分营分,甚则径人营血,其界限较难辨析。因此,可依据本病临床所见发热、神昏、抽风等三大主症,结合小儿惊风热、痰、风的病机转归,掌握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作出正确的辨证论治。
按本病的传变规律,急性期一般2周左右,初期约1-3天,可见高热无汗等卫气症状;3-7天进入极期,此时邪在气营,热、痰、风三证俱全。也有病情急暴者,起病即见抽风、昏迷、内闭外脱之象,则属险证、危证。本病后期,邪去正伤,多见虚证或虚中夹实,所见热证,则为余邪不清,阴虚内热;痰证,则为痰阻经络,内蒙清窍;风证,则为肝肾亏虚,虚风内动。
二、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原则以清热、豁痰、开窍、熄风为主。急性期以解热为关键,热在表者,宜清暑透表,使邪从外泄;在里者,宜甘寒清热或通腑泄热;邪郁化火,人营人血,则苦寒或咸寒清营泻火。结合痰、风之证,分别施以开窍豁痰,镇惊熄风等法。后期以扶正祛邪为原则。余邪未尽,虚热不退者,以养阴清热为法;痰蒙清窍,神识痴呆者,以宣窍豁痰为法;虚风内动,肝肾不足者以养阴熄风为法。
三、分证论治
1.邪犯卫气
证候:突然发热,微恶风寒或但热不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口渴引饮,常伴恶心、呕吐,神烦或嗜睡,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数。
分析:外感暑温,邪犯卫气。发热为小儿暑温的必有症状,暑邪愈重,发热愈高。由于病变迅速,初起虽有壮热,烦躁,口渴等气分证候,但邪在卫表为主,故有微恶风寒,皮肤灼热无汗等症。暑邪郁表,上扰清空,故头痛,嗜睡,颈强。热犯阳明,胃失和降,或暑邪夹湿内阻,胃气上逆,故呕吐、恶心。邪在卫气,属热证实证,故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辛凉透表。
新加香薷饮适用于暑邪偏在表者。常用药:香薷为解表透暑要药,配以连翘、银花清热解毒,厚朴、鲜扁豆花化湿解暑。如有胸闷作吐,舌苔腻者,加用白蔻仁、藿香化湿和胃;卫表症状明显者,加用豆豉、荆芥、鲜荷叶、西瓜翠衣、甘菊花解暑透热;颈强者,加葛根、僵蚕、豆卷解痉撤邪。
白虎汤适用于暑邪偏在里者,主证为高热有汗口渴。常用药:石膏清阳明之热为主药,知母协石膏清热而滋燥。如毒热明显者,加大青叶、拳参清热解毒;有汗热不解,嗜睡身重,此属暑邪夹湿,轻者加藿香、佩兰、滑石清暑化湿,重者加苍术、厚朴燥湿除满;腹满便秘,邪热壅结者,加大黄、全瓜蒌通腑泄热,或用凉膈散表里双解。
2.热迫气营
证候:高热持续不退,颈项强直,神识昏糊或昏迷不醒,烦躁不安,或见谵语,四肢抽搐,甚则喉间痰鸣辘辘,呼吸不利,口渴引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或舌尖生刺,舌苔多见黄糙或灰黄,脉洪数或弦大。
分析:暑邪化火,燔灼气营。暑邪热毒蕴结气分不解,化火内窜营分,形成气营两燔之证。气分热盛,表现为高热不退,烦渴引饮;邪人营分,内犯心肝,蒙蔽心窍则神识昏糊,烦躁谵语;热引肝风则颈项强直,四肢抽搐。热盛生风,风火相煽,炼液为痰,痰随风动,阻塞肺之气道,则喉间痰鸣辘辘,呼吸不利。此即热、痰、风三证的典型表现。大便秘结,小便黄赤,为气分热盛,脏腑燥结,津液被灼之候。舌红绛起刺,苔黄灰腻,则为邪热入营,燥热内结之象。
治法:清气凉营,泻火涤痰。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常用药:生石膏、知母大清气分之热,水牛角、生地、芍药、丹皮清解营分之毒,黄连、黄芩、栀子、大青叶清心泻火。
如高热不退,四肢抽搐不止,热动肝风者,可加羚羊角粉、钩藤平肝熄风;神情烦躁,昏糊谵语者,加紫雪丹、牛黄清心丸清心开窍;深度昏迷,舌苔浊腻者,加胆星、天竺黄、菖蒲开窍泄浊;喉间痰鸣者,加礞石滚痰丸、鲜竹沥以涤痰。若高热、抽风、昏迷三症同时并存,舌苔黄糙或灰腻,舌红绛起刺,脉大有力者,则为毒火已成燎原之势,热、痰、风充斥肆逆,如使用一般清热、凉营、熄风等常法难济其危,宜用大剂调胃承气汤或凉膈散,以泄火通腑,釜底抽薪。若口干唇燥,小便短赤者,加用鲜生地、西瓜汁清暑护阴。

四君人参
畅读VIP

499

0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431

0

赵海波
原创投稿

712

0

四君人参

463

0


白术
签约讲师

582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