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竹茹化痰(范圣华等)

求道

浏览:215

时间:2023-11-03

竹茹是取新鲜竹子的茎,除去外皮,将稍带绿色的中间层刮成丝条,或削成薄片,捆扎成束,阴干而成。竹茹具有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痰热咳嗽胆火夹痰、惊悸不宁、心烦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等病症。如《本草纲目》竹茹可以治“伤寒劳复,小儿热痫,妇人胎动”。




《任之堂医经心悟记》曾有如下描述:有位老中医给我讲,观竹之形态,中空而直,从头至根,看似节节受阻,气机实属相通,就好比人之体腔,被隔膜分为胸腔、腹腔、盆腔,好似竹之三节,看似不通,其实经三焦上下贯穿,内外相连,竹之内质为竹茹,清热化痰,贯通竹之全身,借用于人,实能贯通人之三焦竹茹非简单的化痰之品,实为清化痰热,使痰热自三焦水道而出。竹沥为竹之精,其通利三焦,化三焦痰热最速。三焦与心包互为表里,凡心包受痰热所困,心神不宁者,用竹沥皆有捷效。


痰湿容易蒙蔽脑窍,出现癫狂。竹茹可以化痰通脑窍,使神志恢复正常。《重庆堂随笔》指出竹茹:“清五志之火,祛秽浊之邪,调气养营,可塞血窦,胎前产后,无所不宜。”


数年前,老家一人昏昏昧昧,不识家人,神志不清,烦躁易怒,动辄打骂,夜不能寐。遂入当地医院,以脑萎缩、二氧化碳中毒等诊断住院治疗多时,仍不缓解。奈何当地好中医难寻,后问我看有何好办法。中医将这种病称之为癫狂。察其舌质红,苔白厚腻,知为痰热扰心。须化痰清热、宁心安神。予以黄连温胆汤加味治疗。


处方:竹茹黄芩茯苓郁金降香黄芪陈皮各15g,黄连枳实丹皮各12g,胆南星6g,法半夏、炙甘草各10g,麦冬生地各18g,西洋参6g,生姜6片,大枣(擘开)3个。15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两次服用。


治疗半个月后,病症好转。一天之中能有半天精神较好,神志正常。随后又调整药方,加减变化,继续治疗。连续治疗大约2个月后,神志恢复正常。迄今为止,多年过去,一切安好。


竹茹亦可用于治疗痰火扰心之证。《药品化义》强调:“竹茹体轻,轻可去实。性凉,凉可去热。味苦,苦能降下。专清热痰,为宁神开郁佳品。主治胃热噎膈,胃虚干呕,热呃咳逆,痰热恶心,酒伤呕吐,痰涎酸水,惊悸怔忡,心烦躁乱,睡卧不宁,此皆胆胃热痰之证,悉能奏效。此一味名竹皮汤,疗阴阳易,古人已验之奇方。”如曾以竹茹治疗入睡困难2年余的患者。


患者,女,30岁,入睡困难2年余,睡不实,多梦,醒后头重头胀晕沉,心悸,精神状态差。此中上二焦湿热,予三香汤加味。


处方:瓜蒌皮降香郁金藿香、炒栀子淡豆豉茯苓白芍竹茹芦根生姜各15g,党参25g,枳壳桔梗防风、炙甘草各10g,通草5g。5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两次服用。


服药5剂后,睡眠如常。


竹茹还可用于治疗痰湿所致胸闷。《本经逢原》认为竹茹“性虽寒而滑,能利窍,可无郁遏容邪之虑”。故以之治痰湿,使湿邪得利,郁结得散,经络得通,则胸闷、胸痹自愈。如一患者,男,60余岁,胸闷数日。观其舌苔白厚,舌质淡,两脉濡。诊为痰湿阻滞。予以小半夏茯苓汤加竹茹。服药后,全身出汗,顿觉好转。患者言:以前都是每天沿着公园、路边走,加上晒太阳,觉得身体出出汗特舒服。最近因事未能运动出汗,出现胸闷。好多天没有像这样出汗了,现在真轻松。


按语


张隐庵曰:“此以竹之脉络,而通人之脉络也。人身脉络不和,则吐逆为热矣。脉络不和,则或寒或热矣。充肤热肉,淡渗皮毛之血,不循行于脉络,则上吐血而下崩中矣,竹茹通脉络,皆治之。”

关联词条:

  • # 竹茹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意象思维与中医临床》,人民卫生出版社,作者:范圣华、王云涛、谌海燕。人卫中医编辑整理。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