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徐经世治疗哮喘经验

白术

签约讲师

浏览:611

时间:2020-11-25

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徐经世教授业医50年,学验俱丰,治疗哮喘亦有独到之处。


扶正固本、宣上纳下,佐以化痰和络


哮喘分为哮病、喘证。哮以发作性特点而区别于喘证。所谓“喘以气息言,哮以声响言”,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然哮的宿根是痰浊,故专主于痰;喘为短气,不能接续,以气为病,治以纳气。因为肺主气,肾主纳气,即使喘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但应属肺、肾二脏病变。不过在转归中,如新感宿邪相引,痰气相击,哮鸣有声,即由喘而发为哮。如张景岳“喘有宿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徐老析之两者实存有内在的演变,久喘即伤肺气,又可影响脾肺功能,而至脾虚生痰,肾不纳气,由实转虚。总之哮喘的发生及发展的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即肺气虚→脾阳虚→肾阳虚→阴阳两虚,是由阳虚日久,阳损及阴,导致阴阳俱虚的病理过程。治疗分急性发作和缓解期,发作以治其标,缓解图之其本,但所用方药颇多,能获一效则难以寻求。应抓住缓解立足于本,主以三脏同治,宣上纳下,化痰和络,扶正固本的治则,可收良效。


案例:周某,女,29岁。哮喘病史数年,每遇风寒或刺激性事物则发作,今又复起,喉中痰鸣,痰多色黄,五心烦热,舌红苔薄,脉来弦数。此痰浊壅塞,肺失肃降,拟以清化痰浊、肃肺平喘为先。方药:南沙参12g,杏仁10g,炙桔梗10g,瓜蒌皮15g,葶苈子15gg,苏子10g,莱菔子10g,蝉蜕6g,夜交藤25g,炙麻黄3g,车前子15g,粉甘草5g,7剂。自进药后症状缓解,热痰已处,转偏寒象,大便偏稀,舌淡苔薄,脉象缓滑,仿甘桔二陈加味为用:炙桔梗10g,光橘红0g,姜半夏10g,炙五味10g,炙麻黄5g,川干姜3g,蝉蜕6,夜交藤25g,金沸草10g,车前草12g,粉甘草5g。10剂后咳喘已平,夜能平卧入寐,饮食、二便如常,拟方以图其中,扶土泻木,方药:生黄芪25,关防风10,焦白术15,广橘红10g,炙桔梗1g0,杏仁10g,炙麻黄3g,川干姜3g,蝉蜕6g,夜交藤25g,炙五味10g,粉甘草5g,10剂。药尽病缓解,嘱其注意生活起居,避免风寒及刺激性事物,如有不适再药投之。


益气养阴,纳气平喘,佐以通利


邵新甫曰:“喘症之因,在肺为实,在肾为虚;大凡实而寒者,必挟凝痰宿饮,上干阻气;实而热者,不外乎蕴伏之邪,蒸痰化火。虚者,有精伤气脱之分,填精以浓厚之剂,必兼镇摄。”喘证,临床表现为呼吸迫促,气不接续,可出现在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徐老认为多属肺、肾二脏病变,治疗须辨虚实;实者一般易于见效,虚者因精气亏损难以骤复,治之较难,只有严密辨证,守方治疗,才有望收效。同时,要注意摄生,改变和增强体质。喘之虚证,易累及于心,常以益气养阴,纳气平喘,佐以通利之剂,方能奏效。


案例:王某,女,72岁。咳喘多时,近日加重,动则喘促不已,语不成声,面浮肢肿,诊脉虚数,舌淡红少津,口干欲饮。此系气阴两虚、化源失济、肺不主气、肾失摄纳之象。拟用益气养阴、纳气平喘,佐以通利为先。方药:南北沙参各12g,川贝母10g,杭麦冬12g,炙五味10g,炙远志10g,酸枣仁25g,生赭石15g,淡竹茹10g,车前子10g(布包),丝瓜络20,芦根20g,生甘草6g。5剂后咳喘得平,浮肿消退,他症亦随之而减。守原方稍事增减,嘱其继服1周,如持续平稳,可暂停药观察,但需避风寒、节饮食,以防诱发。


补肾纳气、佐以化瘀,药用斟酌


哮喘之病,久则耗气伤阴,易生瘀滞;治本之中,常寓活血通络,用药上须斟酌再三。徐老常用磁石以镇潜收纳,生化肾水,引火归元,配五味子以酸甘化阴,滋上补下,调节循环,平衡气机;取黄芪女贞子以益气养阴,固表护卫,补肾填精,两味同用,更胜一筹;白术山药、橘红则健脾理气,补土生金,且山药还有固肾益精、益气补虚、润养肌肤、聪明耳目之功;贝母、杏仁、车前以化痰肃降、清上利下;配用鹅管石以温化痰浊、壮阳通痹;以补骨脂蛤蚧、胡桃仁三味并筹,可收到补下治上,母子同疗之效;皂荚、田七活血化瘀,病从络治;而竹茹甘草则以清化痰浊、调药入胃,使胃受纳,促其吸收。诸药合力,标本兼施,缓解症状,调节整体,扶正固本,远期效果,可望满意。


案例:方某,男,78岁。哮喘病史已有十余年,病延日久,卫表不固,易于外感。近年来发作频繁而常发于五六月间,每作时只能对症处理。但夙根难除,一触即发。诊时小作,咳喘不已,身无寒热,舌淡苔薄,脉象虚滑。辨为卫表不固、脾虚痰浊、肺失肃降,拟予益气固表、化痰平喘为治。方药:生黄芪30g,焦白术15g,广陈皮10g,关防风10g,炙桔梗10g,炙五味10g,川干姜3g,炙麻黄3g,蝉蜕6g,夜交藤25g,粉甘草5g,7剂。药后咳喘得以缓解,惟感疲倦乏力,舌苔薄滑,脉象如前,故守原方出入为用:生黄芪30g,焦白术15g,橘络20g,炙桔梗10g,杏仁10g,姜半夏10g,佛手柑15g,炙五味10g,川干姜3g,川贝母9g,车前草12g,粉甘草5g。7剂又服后,体倦少力得以改善,惟阵发性咳喘性未肃,眠、食、二便如常。舌暗淡苔滑,脉转虚缓,拟用黄芪建中加味以从中调之:生黄芪30g,桂枝6g,杭白芍15g,白术15g,广橘红10g,炒杏仁10g,炙五味10g,川干姜3g,川贝母10g,冬瓜仁30g,苏子10g,莱菔子10g,粉甘草5g。10剂后缓解,予以迪喘舒丸(自拟方)缓以调之:生黄芪30g,熟女贞15g,五味子10g,冬白术15g,广橘红10g,怀山药20g,甜杏仁10g,川贝母10g,车前草10g,鹅管石10g,补骨脂15g,淫羊藿15g,煅磁石30g,胡桃肉10g,皂荚10g,田三七6g,粉甘草5g,姜竹茹10g;上方以10~15剂配用蛤蚧5对共研细末以水泛丸或以胶囊装入,每服10g,日3次。

关联词条:

  • # 哮病
  • # 喘病
  • # 徐经世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由四君收集编校,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