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对小柴胡汤的理解与应用(邓志刚)

白术

签约讲师

浏览:675

时间:2020-11-02

今天我想在此与大家共同学习一下柴胡类方中的《小柴胡汤


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人参,炙甘草生姜各三两,大枣12枚,半夏半升。


说到这里我们顺便说一下关伤寒论经方的量的问题


1.上海中医药大学伤寒温病学教研组柯雪帆在《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仲景学说讨论会论文汇编,1982年10月》中,根据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东汉“光和大司农铜权”和现藏南京博物馆东汉“永平大司农同合”等衡器,量器的考证定为:东汉一斤=250克,东汉一两=15.625克,东汉一升=200毫升


2.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丛书(顾问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经方实验录》书中定为:东汉一斤=99.25克,东汉一两=6.264克,东汉一升=198.1毫升(民间师传徒大部分也是按照此剂量相授。个人觉得比较合适)


3.1979年版《伤寒论》教材定量为(常说的习惯用量)东汉一斤=48克,东汉一两=3克,东汉一升=80毫升或18—30克,这个剂量换算非常适合国家药典规定剂量,在法理上不易出错,但是效之临床,个人感觉力量不够宏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还是回到小柴胡汤的剂量上来吧,按照教材定量:。柴胡24克,黄芩9克,人参9克,炙甘草9克,生姜9克,大枣10克,清半夏9-15克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为了深入了解小柴胡汤证,我们还是先回顾一下《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论述小柴胡汤的条文:粗略统计,共计有21条,论及外感,内伤杂病及妇科方面。


1、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37)


2.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闷,嘿嘿不欲饮食,心烦意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6)


3.血弱气尽,腠里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97)


4.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痛,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也,食谷者哕。(98).注:此条是小柴胡汤的禁例!表病里虚误下导致中虚饮停的柴胡汤疑似证。


5.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99)


6.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100)


7.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症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100)


8.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湖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103)


9.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哺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104)


10.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144)


11.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没不了了者,得屎而解。(148)


12.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49)


13.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229)


14.阳明病,胸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230)


15.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231)


16.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266)


17.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379)


18.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394)


19.诸黄,腹痛而呕者,宜小柴胡汤。《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20.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令大便难。产后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胃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第一、二条。


21.《千金》三物黄芩汤:治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吃此汤主之。《金匮要略.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附方。(三物黄芩汤:黄芩一两,苦参二两,干地黄四两)。


根据以上21条条文论述,我们归纳出小柴胡汤的辨证要点:

1、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这四大主症中,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2.太阳病脉浮且细者;嗜卧而胸满胁痛。3.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三阳合病证见以少阳证为主,与小柴胡汤。4.呕而发热。5.诸黄腹痛而呕。6.妇人产后痉,郁冒,大便难而呕不能食,以及热入营血的经水适断,寒热如疟。7.四肢苦烦而头痛者。


临床运用:1.少阳病提纲之“口苦咽干目眩”,用之效若桴鼓。2.体虚感冒,反复外感迁延不愈,也可合用桂枝汤,即柴胡桂枝汤。3.高热不退,外感表已解而烧不退,小柴胡汤石膏。4.腮腺炎(咽痛)小柴胡汤蒲公英石膏。5.咽喉炎(咽痛),小柴胡汤桔梗石膏。6.急性甲状腺炎甲状腺肿痛,小柴胡汤石膏牡蛎夏枯草。7.急性中耳炎,耳道炎。8.失眠心烦,夜间易惊醒的。小柴胡汤栀子豉汤虚劳,虚烦烦不得眠的小柴胡汤酸枣仁汤。9.妊娠呕吐,有小柴胡汤证的,效果很好。10.感冒后,咽痒咳嗽伴有腹胀等,小柴胡汤半夏厚朴汤。11.慢性肝炎,肝功能不好者,小柴胡汤茵陈蒿汤五味子,效果不错。12.早期肝硬化肝脾肿大小柴胡汤当归芍药散。13.胆汁反流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小柴胡汤加乌贼骨瓦楞子,效果确切。小柴胡汤的治疗范围非常广泛,还常用于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荨麻疹等。只要有小柴胡汤证的四大主证之一的都可用之。


因水平有限,不足之处,敬请斧正!



关联词条:

  • # 小柴胡汤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由四君收集编校。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