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详细简介

王永炎,男,汉族,1938年9月29日出生于天津市,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神经内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主要从事中医内科医疗、教学、科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医药防治中风病与脑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1962年从北京中医学院毕业后进入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工作,先后担任内科副主任、医务处主任、副院长、副教授;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至1985年担任北京中医学院院长;1985年至1997年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脑病研究室主任、第一副校长、学位委员会主席;1997年至1998年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至2001年担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2001年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科技委员会主任委员;2002年担任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计划项目专家指导组组长;2012年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曾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5项,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香港求是基金会“中医药现代化杰出科技成就奖”。2014年10月被中国标准化协会授予“标准化终身成就奖”,成为中医药界首位获此殊荣的专家。2015年1月以《我国首次对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创新性研究》获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年历

1938年9月29日,王永炎出生于天津市。

1956年09月至1962年10月,就读于北京中医学院医疗系,并获得学士学位。

1962年10月至1983年12月,在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工作,先后担任内科副主任、医务处主任、副院长、副教授。

1972年03月至1973年09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学习神经内科、临床脑电图学。

1979年0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3年12月至1985年10月,担任北京中医学院院长、教授。

1985年10月至1997年03月,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脑病研究室主任、第一副校长、学位委员会主席、教授。

1997年03月至1998年12月,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

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8年12月至2001年03月,担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

2001年03月,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科技委员会主任委员。

2002年,担任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计划项目专家指导组组长。

2003年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3]

2012年06月,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2019年06月29日,王永炎院士专家工作站在榆林市中医医院落成。


王永炎通过对缺血性中风系统临床观察,总结了证候演变、辨证治疗、调摄护理的规律;针对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痰热腑实证而设计、研究的化痰通腑汤与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疗法,提高了显效率,减轻了病残程度;在新药研究方面还主持研发了“痰热清注射液”、“苁蓉益智胶囊”、“脑栓通胶囊”等品种。在中医药标准化研究方面,主持了《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中医病案书写规范》和《中医内科常见病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等标准化建设工作。1999年主持了国家973项目“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被科技部聘为首席科学家,提出了以方剂组分配伍研制现代复方中药的新模式,在中药现代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中国国内外产生了较为重大的学术影响。


1999年承担国家“973《方剂配伍规律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


2009年甲流爆发后,迅速组织中医药专家进行多次论证,总结甲流中医证候特征,制定并更新四版《中医药防治甲型流感》诊疗方案,为全国范围内中医药及时、安全、有效应对甲流提供指导,确保了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的发挥。2011年12月27日针对手足口发病抬头的趋势,及时组织专家制定了中医药防治手足口方案,为中医药积极应对进行了充分准备。


2020年1月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方案制定提出可靠建议。


学术论著


根据2019年10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网站显示,王永炎先后作为第一主编出版《临床中医内科学》《今日中医临床丛书》等12部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


承担项目


截至2019年7月,王永炎先后主持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WHO国际合作项目、国家973项目、863计划等。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