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温胆汤证及其加减运用(刘渡舟)

白术

签约讲师

浏览:2239

时间:2020-10-03

温胆汤的主证

症状口苦、呕涎、虚烦、惊悸不眠、痰气上逆;以及头目眩晕、幻见、幻闻、幻觉等证象。脉弦或弦滑,舌质红、苔白腻,面颊或见黑斑。

证候分析口苦反映胆热。《伤寒论》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可见口苦头目眩晕,皆是少阳病的提纲证候,是少阳胆经有热的表现。痰热迫使胃气上逆,则见呕吐痰涎;痰热上扰于心,则见心烦不寐胆主决断,肝主藏魂,今被痰热所迫,所以胆小易惊,多有怕梦;心主神志,若痰热扰心,神志受蒙,故有心悸不安,惊怯不能自主。若神明失守,痰热上迷,则可出现幻见、幻闻、幻觉之“三幻”证候。脉弦反映肝胆为病,弦滑则主痰气内蕴;舌质红主有热,苔白腻则主痰湿不化。至于面生黑斑,乃痰饮使血气不华之象。

治法:清化肝胆痰热。

温胆汤竹茹枳实茯苓、桔皮、半夏生姜甘草

按:《千金要方》温胆汤内无茯苓,后世医家沿二陈汤之制,则加茯苓于其中,借以健脾利湿,宁心安神而疗效方著。

方义:元·罗谦甫对本方讲的很透,他说:“方以‘二陈’治一切痰饮,加竹茹以清热,加生姜以止呕,加枳实以破逆,相济相须,虽不治胆而胆自和,盖所谓胆之痰热去故也。命名温者,乃温和之温,非谓温凉之温也。……不但方中无温胆之品,且更有凉胃之药也。”结合上述,则对方义更加明了。

温胆汤的兼证

1.痰偏盛者

症状:头目眩晕为重,胃中痞满呕吐痰涎不止,每见各种“幻证”,舌苔厚腻,脉弦滑。多见于肥胖体质。

可于温胆汤内,加重半夏竹茹剂量,另加胆星、竹沥、海青黛、风化硝、海浮石等清化痰热药。

2热偏盛者:

症状:口苦较重,心烦而躁,小便黄赤,舌质绛而苔黄,脉弦滑数。

可于温胆汤内,加入山栀、黄连黄芩连翘竹叶等清心解热药。

3.兼气郁者:

症状:胁胀,心胸憋闷,噫气不畅,叹息觉舒,舌红苔腻,脉沉弦。

可于温胆汤内,加入柴胡香附郁金佛手、桔叶等疏肝解郁药。

4.痰热兼伤阴:

症状:五心烦热,或低烧持续不退,日哺面部烘热,头晕耳鸣,舌质红绛、苔薄黄。

可于温胆汤内,加入丹皮地骨皮青蒿生地白芍、龟板等滋阴凉血药。

5.痰热兼阳亢:

症状:头目眩晕,或头痛而胀,面红目赤,性急易怒,耳鸣如潮,下肢无力,舌绛苔黄,脉滑大充盈有力。

可于温胆汤内,加人龙胆草、夏枯草益母草石决明珍珠母丹皮白芍牛膝桑寄生等平肝潜阳药。

6.痰热兼动风

症状:头目眩晕,肢体窜痛或麻木,皮内如有虫行,或肩背掣痛;或肢颤口眼歪斜,或突发癫痫、手足抽搐、口吐白沫、人事不知,舌红而脉弦细。

可于温胆汤内加人羚羊角钩藤络石藤当归白芍红花茜草熟地等养血息风药。

以上所举六类兼证,常与主证不易截然分开,也是肝胆为病的证候规律,所以,主证与兼证之间有其内在的联系,如痰盛可以化热;气郁则可化火;化火自能伤阴;伤阴必然阳亢,阳亢则变化而动风。为此,临证时应先抓住主证,然后才能辨认兼证,主次分明,才能做到井然不紊。

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结合近代医学,这个方子对高血压神经官能症,美尼尔氏病,精神分裂症等疾患,如辨证无讹,或加苏合香丸以开痰湿之闭,或加至宝丹以苏神开窍,其疗效颇使人满意。所以,此方在中西医结合临床应用方面,很有现实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REF.刘渡舟.谈谈温胆汤证及加减运用的体会[J].新医药学杂志,1978(04):13-15.

关联词条:

  • # 温胆汤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由四君收集编校。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