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秋分已过,气温下降,干燥少雨。中医认为“秋季与肺相应”、“燥邪最易伤肺”,随着秋意渐浓,以咳嗽气喘为主要表现的呼吸道疾病也逐渐多了起来。有同学来信希望我谈一谈对小儿咳嗽的诊治体会,下面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述其大略:
众所周知,咳嗽首先要分辨外感、内伤。然而,外感往往有内伤的病理基础,即使没有内伤的病理基础,外感咳嗽日久不愈也可以转为内伤。同样,内伤咳嗽也常常因为感受外邪而引动。因此,在辨治咳嗽的时候,既要分辨外感、内伤,又不可把二者完全割裂开来。这是我们务必要注意的。肺经郁热导致的咳嗽,往往伴有咽红咽干咽痛,咳嗽痰少色黄而粘、不易咯出,舌红,手心发热等里热表现。可以根据病情选用桔梗甘草汤、桑菊饮,泻白散、麻杏甘石汤等。其中,泻白散、麻杏甘石汤通常在病情较重,咳嗽气急甚至兼喘的情况下使用。此外,应该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鼻塞都属于寒邪郁闭,邪热郁肺、肺气不利也可导致鼻塞,其特点是鼻塞而干,并伴有口干口渴,咽红咽痛等表现。桑菊饮治疗此类咳嗽伴鼻塞的情况,效果甚佳,因为,方中桑叶、菊花、薄荷、桔梗都有宣通肺气,透热外出的作用。
1、半夏厚朴汤证:咳嗽痰白,咽中如有物堵,常伴有恶心欲吐,舌淡苔白。一7岁男孩,咳嗽半年,症状如前,服药一周而愈。又有一30岁女性,夜间平躺则咽堵胸闷,咳嗽痰稀,多方治疗无效,用此方数剂而愈。此类痰气郁阻型咳嗽,成人、小儿都有,应该加以注意。
一男孩,11岁,感冒后咳嗽不止,已休学半年,西医诊断为“咳嗽变异性哮喘”,雾化、外喷、内服多种药物,初有效,后渐无,再后来出现用药后喘憋加重,遂停药。又找中医治疗,内服汤药、点穴、按摩、三伏贴、穴位放血拔罐,各种治疗手段几乎用遍,亦乏效。每到夜间9点多则剧烈干咳,直至半夜1点,曾用定喘汤、麦门冬汤、破格救心汤等,乏效。后,据以下5方面依据:(2)患儿发作前脐周、手足发凉,若属阳虚,服破格救心汤应该有大效,事实却乏效。若非阳虚,当有阳郁之可能(可用四逆散);(4)患儿大便臭,小便黄,臊气,可见内有郁热(可用小柴胡汤合四逆散);3、麦味地黄汤证:用于热病后期,肺肾阴虚咳嗽。表现为干咳,发热,唇红而干,舌红苔少不润,口渴喜饮,大便干等。一男孩,11岁,感冒发热持续一周,干咳,身体困乏,体温38.8℃,伴有牙痛,盗汗,大便偏干,怕热不怕冷,唇红而干,喜饮,舌红苔少,脉细数。服麦味地黄汤1剂,即咳嗽减轻,热退身和,牙痛消除;服药2剂,基本痊愈。此外,尚有潜阳封髓丹证,多见于成人,附列于后,表现为:干咳,咽痛咽干夜甚,咽部暗红或不红,饮水不多,大便不干,舌淡或略暗红,寸脉浮大而数,尺脉弱。一女性,50余岁,咳嗽咽痛一周,咳嗽无痰,咽痛夜甚,咽不干不痒,咽不红不肿,食辣、吃加盐的菜则加重,舌白,饮水不多,脉虚略数。服抗生素、清热养阴利咽止咳中成药数种,乏效。后又出现胸闷,头胀。初用半夏厚朴汤1剂,加重。用潜阳封髓丹合引火汤(黄柏15砂仁10炙甘草10制附子10龟板10麦冬15五味子10茯苓15川牛膝15),1剂,病情减半,又3剂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