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脉理分论
此「五脏脉」包含三部:即「心、肝、脾、肺、肾」之「平脉」「病脉」「死脉」:其病脉又分邪气有余之「实证」脉及正气不足之「虚证」脉,变化多端,兹分脏叙述如下:
(一)「肝」-肝者,应春木生发之气,主「动能」,为全身能量之大贮库。其气欣欣向荣,生生不息,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其无病之脉曰「微弦」:弦者言脉管之状「直而长」,但粗细软硬适中,博动柔和,无太过不及之情,故曰「微弦」,主肝气正常而旺,多见于发育期之青年体质瘦型之人。经曰:「土遇木而达」,肝气平和则胃土之功能亦强,故平和时此脉两手均应见之。
肝之生理功能,各医家均了如指掌,故不再赘言,此谨就其病理及脉象之变化,略作研讨。
病者,脏腑阴阳之气失其平和也。临床上应分为「有余」及「不及」二种变化;「有余」者,邪气太过,「不及」者,人身之正气减弱。
临床所见之脉象及证状均与前节所述之六病脉有关,换言之,五脏六腑之病理状况必须研究其虚实寒热之变化,方能全面掌握病情。
现就常见之证候及脉象,分析如下
(1)脉见左手「弦,中取顶手有力而濇」。主肝气滞而不通,此为「肝气郁结」,可见于神经官能症,胆囊病,月经不调等病。常见两胁胀满作痛,胸背或右上腹胀痛拒按,胸闷不舒,急燥易怒,月经疼痛,量少色黑。多因情志不舒,恼怒伤肝所致。
如此脉见于右手,则为「肝木犯胃」,必有呕逆反胃,食欲不振,腹痛便血等症,主十二指肠溃疡。治法宜舒肝理气,使肝气畅达,则郁结可清,胃气可复。
(2)脉见「弦大,粗盛有力。」此为「肝经实火」,可见于高血压,上消化道出血,急性结膜炎,眩晕等病。证见头痛眩晕,耳鸣耳聋,急燥易怒,面目红赤充血、胁肋痛、口干、尿黄便干,其势甚凶。宜急清肝火。如施治失宜,病势更炽,则见「肝阳上亢」之象:证见头痛剧烈,眩晕眼黑,面热口干、头重脚轻。脉见「弦浮大而长,燥盛有力」。此亦为「少阳」相火之脉(见下节六气脉象),病邪至此,肝胆之相火已合而为一,有燎原之势,宜急用泻火滋阴之剂救之。如再治之不当,则热极必生内风,风火交煽,上升巅顶,或横窜脉络,则见昏迷、抽搐、偏瘫、肢体麻木、挛急等症,常造成永久性之损害,预后不良。医者临床之际,早应自脉象预先了解病情之转化,及早施治,而不必坐待症状之发生而后再来「辨证」下药。此亦古曰「上工治未病」之最高境界。如医者不明脉理,坐失施治之良机,使病者终身偏废,岂非医之过也?
(3)脉见左手「微沉而弦,细弱无力」,即「小脉」。主「肝血不足」,见于肝炎、贫血、眼科疾患、月经不调等病,证见眼干目涩、视力减退、手足麻木、头晕耳鸣、爪甲干枯、急燥易怒、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而不行。皆血不养荣之故。
阴血久虚,亦足以生热,其证则兼见手足心热、口干咽燥、盗汗、痿黄等。其脉左手「浮取弦细燥有力,重取全无。」法当滋阴养血而柔肝,万不可用苦寒退火之剂。
(4)脉见左手「关尺细紧有力」,此主「寒滞肝经」,可见睾丸疾患、疝气等病而有下列证候者:少腹痛引睾丸,阴囊等胀肿硬而痛、喜暖畏寒。主下焦有寒实之邪,法当温肝散寒,以除其阴寒内盛之象,寒邪主收引,故此脉亦主肝之机能败坏,生长之能减退,如不及早治疗,其终必变成细紧如刀刃之死脉,生机绝灭,死不旋踵!
(5)脉见左手关部「沉缓散,无力」沉为湿,(见下章六气脉)缓散无力为虚热,此为肝胆湿热,可见黄胆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等,病有下列证候者:眼睛巩膜外营水平处及皮肤见黄色,胁痛、尿少而赤、恶心呕吐、食少腹胀、倦怠无力。法当清热渗湿,利胆退黄。
(二)「心」-心者人之君主也,应夏火至旺之气,主「热能」。其气洪盛至极,全身各脏腑器官之机能是否能正常发动,全赖此「心气」。
其平脉曰微「钩」:钩者,言脉管之状,寸部较尺部浮,应指有力而不燥,故曰「微钩」,主心气强旺。多见于体健肢短或性急好动之人。心气平和则肺金之气亦无伤,故常两手俱见之。
临床常见之病理及脉象如下:
(1)脉见左寸「沉细而小,鼓动无力」。可见于某些神经衰弱症,或贫血具有下列之症者,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健忘、多疑多惊等。长期阴虚不足,亦足以生邪热,兼具低热、盗汗、颧红,主心烦热等,脉见左寸「浮细燥有力,重取则无」。治法应养心血,补心阴,安心神。
(2)左寸脉,「浮沉皆无力,重取则散,尺部之脉高于寸部」。名曰「倒钩」脉。甚至至数不定,或结或代,主心脏衰竭心律不整。常见心气无力,心悸、心空、气短自汗、动则加重、胸口蹙闷之证。治法宜大补心气,以免君主之火衰微。
(3)左寸脉「中取见弦细紧有力之脉」,此为胸阳不振、心脉瘀阻。主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病。临床见心前区或胸骨后刺痛、绞痛。其痛势剧烈或散至肩背至手少阴心经向左上肢尺侧放散。重者唇甲青紫、四肢冰冷。
细紧之脉主大寒之邪,已如前述,今现于左寸为「寒害心火」,实为大凶之脉,生死常在旦夕之间,医者不可不知。病者平日可能并无明显症状出现,多因诱发因素,如天气骤寒,大量吸烟,暴饮暴食,等而发作,来热凶猛,常抢救不及。然其左寸之脉早有预警,惜医者不知尔。若医者能洞悉脉理,则此致命之疾搭手便知,必能及早治疗,则何患不可安养天年乎?
(4)左寸脉「极旺,轻重皆有力,寸部尤甚于尺部」。此乃钩之甚也。此为心火上炎之脉,可是于舌炎,舌体溃疡等症而有下述证候者:舌尖红、舌体或舌边癀烂或溃疡、心烦、夜卧不安、口渴思饮。如心移热于小肠,则左寸「浮大而长」,为太阳脉(见下节天气脉象),兼见小便黄赤,淋沥不断、尿道赤痛,甚则尿血等症,皆因心火内炽之故,治法当宜清心,降火利尿。
(5)左寸「顶手而燥数,中取见脉滑而有力」。滑主痰火,此为「痰火扰心」。可见于疮病、癫痫、精神分裂、燥狂性精神病有下列症候者:精神错乱、胡言乱语、哭笑无常、狂燥妄动,甚意识朦胧、呕吐痰涎、或昏迷不醒人事等,此乃痰火炽盛,上蒙清窍,内扰心神之故也,治法多宜镇心,涤痰、泻火。肥胖之人如见此脉,应多加小心,以免引起脑出血之意外。
(三)「肺」-肺者,心之匡佐也,应秋金收敛之性,其气自夏令盛极而衰,洪盛渐敛,故其平脉曰「浮」:浮者,轻取之不若钩之燥盛,指下较柔,但仍应有力。又肺者手太阴,其用为燥金之性,本体之性则为湿土,湿脉当沉,故肺之平脉,右寸当见「浮沉皆和而有力」,方为肺气之常脉。
临床常见之脉及病理如下:
(1)脉见右寸「轻取即燥有力,重取则较无力。」浮燥之脉多为津液不足,此为「肺燥」,可见感冒初期、支气管炎等有下列症候者:干咳、无痰,或痰少不易喀出,鼻燥涸干,咳甚则胸痛,或见畏寒身热之表证,此为风热燥火伤金,津液灼伤之故,法常清肺润燥,不可妄用苦燥之药。
(2)脉见右寸「浮取或中取见一小细紧之脉,博手有力。」细紧为寒,此为「风寒入肺」,可见于肺气肿,喘息性支气管炎、哮喘等,有下列证候者:咳嗽痰多、稀白、形寒怕冷、口不渴,重则咳喘胸闷,呼吸急促。或兼见表邪未除之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鼻寒流涕,此为寒邪犯肺,肺气不宣而束紧之故。法当温肺化痰,散寒解表。
(3)脉见右寸「顶手而燥数,浮沉皆有力。」数者主实热,亦主内有痈疽。此为「实火犯肺」。多见于急性支气管感染,发炎、肺脓疡、哮喘等。常见下列证候:咳嗽、咳喘、痰黄粘稠,甚则咳吐脓血、痰味腥臭、发热、胸痛等,此为邪热蕴肺,-热壅血瘀之故也。治法为清热化痰,排脓化瘀。此症来势颇速,如治疗不当或反复感染,则热邪易转、为慢性炎症,其脉则转为「右寸沉而缓散」,沉主湿,缓散为虚热:亦主瘀血不化,常见于渗出性之炎症。痰涎必多,阻滞气机,以致呼吸不畅,咳喘剧烈,治法应清热,利湿、行水。
(4)脉见右寸「轻取细燥有力,重取则无。」重取无脉主阴虚,可见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等病具有下列证候者,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偶带血丝,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午后颧红,咽干声哑等,皆为肺阴亏虚,阴火内炽之故。治应大补肺阴,清热凉血,不可用苦寒之剂退火,否则必伤人之正气。
(5)脉见右寸「细弱,鼓动无力,亦即小脉也。」多见肺气虚弱之病,常见咳嗽无力,咳声低微,痰多而清稀,喘促气短,面白自汗,倦怠无力。皆因气虚津液不得输布之故,其人卫气不固,则必易受邪攻,亦常转为慢性之炎症。治应补气固表。正气强旺,则诸般外邪不得而入矣!
(四)「脾」-脾者中宫之主也,经曰「万物皆生于土,土为万物之母也。」脾主运化输布营养之精气,为营血化生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养,主益气、统血、肌肉等,为「后天之本」。
其气四季常在,和缓而从容,故其平脉来「和缓而微滑」指下柔和不躁,其博动均匀稳定,无太过不及之偏也。右手见之主卫气充盛,左手见之则血气旺盛,皆无病常生之脉也。
如脾失其正,则百病生焉;常见之病脉如下:
(1)右关「重取弦而濇」,弦为木脉,此为「肝木犯胃」可见于癀疡病,慢性胃炎、肠炎等,常见之证候为食欲不振,嗳气吞酸,思心呕吐,空腹则脘痛,食后则痛减,均为运化失职之故。久之则水谷生化之精微减少,营养不足,则兼见面色痿黄,倦怠无力,肌肉消瘦之症。治法多为和肝理脾,补中益气。
(2)脉见右关「中取细而微紧。」此为脾胃阳虚,临床所见除脾胃虚弱之症候外又兼见寒象,腹脘疼痛,喜热喜按,口泛清水,呃逆呕吐,食欲不振,食后胀满,甚则久泻不止,倦怠无力。此皆因寒邪凝滞中焦,睥阳衰微,水谷之精微不能运化所致。治法当以温补脾胃为主。
(3)脉见右关「沉陷而弱,应手无力」,此为中气下陷之兆,可见于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肠炎,脱肛、小便淋沥不禁、胃下垂、子宫脱垂等症。常见气短懒言、气不衔接、下腹胀痛,甚则久泻、脱肛、肾下垂、子宫脱垂等症。多因脾气极虚,清阳不升反陷所致。治法多以升补中气为主。
(4)脉见右手或关部「沉濡而缓散。」此为「脾虚湿困」。可见于慢性肠胃发炎、下利、浮肿、女子白带过多等病。临床必见头重如裹,口粘苔厚,饮食减少,胃脘满闷,嗯心欲吐、腹泻、肢脓、白带清稀量多等症。多因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停中焦或四肢所引致。治法必先利湿燥脾,则中宫之气方得运化。
(5)脉见「右关顶手而涌濇,浮沉皆有力。」此为「胃火炽盛」,见于中消,牙周病,或急性胃炎、肠炎下利等。多见烦渴多饮,多食易饥,口臭嘈杂,口唇縻烂,牙龈肿痛,大便秘结或下利脓血不止,或胃脘绞痛,有烧灼感。多因平素嗜食辛辣厚味,化热生火而上蒸,灼干津液之故,法当滋阴降火。
(6)脉见右关「短而突起,应手濇而不燥。」此为「食滞胃脘」。多见消化不良,停食等症;如胃脘胀满,呕吐酸腐,不思饮食、大便秘结、便下恶臭等。皆因饮食积滞,中焦气机受阻,食积化热之故。法当消食导滞,则脾胃气畅,短脉可平。
(五)「肾」-肾为藏积之脏,为发育生殖之源,并主五液,以维体内水液代谢谢之平衡。此皆「肾阳」所主之功能,肾阳者,命门之火也。古人论脉皆云左尺主命门之火,右尺为肾。殊不知命火者,乃今之所谓肾上腺皮质贺尔蒙之功能,岂有左右之分乎?但脉诊之法,左右手尺部确有不同,其相异之处为:右尺主「先天肾气」,受之于父母,及三焦主水液平衡之机转。左尺主「后天肾气」,即人身肾气后天之消耗状况,以及肾脏本体及输尿管、膀胱等泌尿系统而言。
肾气宜收,不宜泄,故左右手尺部之脉均应较寸部微沉,但「博手需有力,无粗细软硬之偏」,始为肾气强旺之平脉也。其临床之病理变化及脉证主要为「阴虚」及「阳虚」二类,兹分述如下:
(1)脉见左尺「浮而细燥有力,重取则无。」此为「肾阴虚」,亦即贺尔蒙失调。可见于慢性肾炎、结核、不孕、更年经障碍等症,临床多见腰酸腿软、头晕目眩、潮热、颧红、虚汗、视力减退、耳鸣、遗精、女子经闭不孕,男子精少不育。皆因肾阴不足,虚火妄动之故。法当大补肾阴,引火归元。
(2)脉见左尺「沉细而弦紧」,皆为阳虚阴盛之脉。临床见证则分以下五种:
(1)「肾阳不足」:多见久病不愈,年老体弱或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神经衰弱等病,具下列症候者:腰酸背痛、腿膝发凉、不耐久立、性欲减退、阳痿早泄等,皆因命火衰弱所致。理当温补肾阳。
(2)「肾虚水泛」:可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证,心力衰竭等病具下列证候;除一般肾阳不足之见证外,兼见周身水肿,腰下尤甚,尿少腹胀,甚者可见腹水,阴囊水肿,或见心悸气促,咳喘痰鸣,不得平卧。皆因肾阳不能运化水液,水湿停滞所致。治则应为温肾利水。
(3)「肾虚泄泻」:可见于慢性肠炎、下利等病,常见完谷不化,久泻不止,俗称「五更泻」。泻前腹痛肠鸣,泻后则缓,下腹畏冷,遇寒加重等症,此皆因命门火衰,不能暖脾以助运化之故,法当温补肾阳,亦即补火生土之法也。
(4)「肾不纳气」:可见于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见证以呼吸困难之喘息为主,动则加重,气不衔接,汗出肢冷,咳则尿失禁,皆因肾火不足纳气及固摄使然。治则以补肾纳气为主。
(5)「肾气不固」:可见性神经衰弱、尿失禁、尿崩,遗尿等病,临床见证多为精与尿不能固涩,故见早泄,滑精,小便频数,尿后余沥,夜尿多,甚则遗尿不禁。多因房事不节,阳虚阴盛致使肾气不固。法当温补肾阳,固涩肾气。
「肾阴」为人之真阴,滋养全身,「肾阳」为人之真阳,温煦机体,为全身各脏腑之动力,阴阳失调则必百病丛生。医者施治之际必仔细推敲其脉理变化,方不致误补其有余而攻其不足也。
版权声明:
本文由四君收集编校,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字数统计 |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