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五味中医之口甜的治疗

刘茜檬

浏览:662

时间:2020-09-07

有个病人说,医生,我总觉得嘴里甜,喝药都不觉得苦,朋友说我有可能得了糖尿病,可是我去医院检查血糖又是正常的。我得的到底是什么病?


你是否在临床会碰到这样的病人呢?


其实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他们不仅提出了是什么病,还总结了得病原因,提供了治疗方法。


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里有一段这样的论述。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

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口甜的病,内经名叫脾瘅。多是因为过食肥甘厚味,肥令人内热,甘令人中满生湿,从而损伤脾的运化功能,治疗用佩兰(一味佩兰,又称兰草汤)芳香化湿醒脾,除陈腐之气。


佩兰,性平、味辛,归脾、胃、肺经。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发表解暑。

一者,佩兰味辛,人吃了辛辣之品后,舌麻,味觉减弱,就不觉得口里这么甜了。

二者,佩兰化湿醒脾,解决口甜病人的大部分病机

临床来了口甜的病人,我们可以在辩证的基础上加用佩兰


口甜,即脾瘅病“乃湿热气聚与谷气相搏,……盈满则上泛所致”,“当用省头草芳香辛散以逐之则退”。这里的省头草就是指佩兰


章虚谷王孟英认为本证当分虚实论治。


章说:“脾瘅而浊泛口甜者,更当视其舌本,如红赤者为热,当辛通苦降以泄浊;如色淡不红,由脾虚不能摄涎而上泛,当健脾以降浊也。”


王说:“浊气上泛者,涎沫厚浊,小便黄赤;脾虚不摄者,涎沫稀粘,小便清白,见症迥异,虚证宜温中摄液,如理中或四君加益智之类可也。”


临床的口甜病人中,多与嗜食肥甘厚味有关。

湿热和痰热最多见。

少部分是寒湿类型的,脾虚湿盛类型的,脾肾阳虚类型的。


万友生口甜

胡某,男,31岁。患口甜症,半年不已,终日口泛甜味,小便黄赤,夜寐不安。

1969年9月4日初诊,投以佩兰叶15克,黄连5克,栀子10克,白术15克,云苓15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

连服10剂,口甜基本消失,仅在饭后稍觉口甜而已,小便转清,夜寐渐安,守上方再进5剂而痊愈。

此例口甜半年不已,小便黄赤,夜寐不安,属脾胃湿热浊气上泛的实证,非脾胃不摄的虚证,故用省头草(佩兰叶)芳香化浊为主,并佐四苓散以祛湿,黄连栀子以清热,连服10剂而口甜基本消失。


刘宏阳治宋某,女,49岁,主诉中秋节因多吃几块月饼后,一直自觉口中甜腻,而不知食物之味甚至连服中药也觉不出其苦味。察其舌质略红苔厚腻,脉沉略数。据上述认此证为脾瘅,属于湿热,处以佩兰泽兰栀子各10克,煎水代茶频饮。4天后,即诉其已有改善,口中已知药物之苦,又继以上药10剂续服,10天后病人诉其口中甜腻已去。


再来看一些医家关于口甜的治疗经验。

(1)清代林佩琴类证治裁》脾热则口甜,用泻黄散佩兰

(2)唐容川《血证论》口甘是脾热,口甜用甲己化土汤(白术甘草)加天花粉茵陈黄芩石膏

(3)清•何梦瑶《医碥》口甘是脾热,用白芍栀子佩兰天花粉黄连治之。

(4)《世医得效方》中记载:口苦侠溪口咸涌泉口淡足三里口甜阴陵泉口酸下脘,口涩点劳宫


关于这些经验的运用,论坛的李玉新同道就曾用泻黄散苍术三剂治好了同事的口甜证。当然这也是湿热的症候。


还有一些辩证寒湿或脾虚湿盛,用健脾法治疗,有的辩证用参苓白术散治愈,有的辩证用七味白术散理中丸等加减治愈的。


最后附上叶天士老师的医案共同学习

《临证指南医案》卷六 脾瘅

某 无形气伤。热邪蕴结。不饥不食。岂血分腻滞可投。口甘一症。内经称为脾瘅。中焦困不转运可知。(中虚伏热)

川连 淡黄芩 人参 枳实干姜白芍

口甜。是脾胃伏热未清。宜用温胆汤法。

川连 山栀 人参 枳实 花粉 丹皮 橘红 竹茹 生姜


口甘一症。内经谓之脾瘅。此甘。非甘美之甘。瘅即热之谓也。人之饮食入胃。赖脾真以运之。命阳以腐之。譬犹造酒蒸酿者然。倘一有不和。肥甘之疾顿发。五液清华。失其本来之真味。则淫淫之甜味。上泛不已也。胸脘必痞。口舌必腻。不饥不食之由。从此至矣。内经设一兰草汤。其味辛。足以散结。其气清。足以化浊。除陈解郁。利水和营。为奇方之祖也。夹暑夹泾之候。每兼是患。以此为君。参以苦辛之胜。配合泻心等法。又如胃虚谷少之人。亦有是症。又当宗大半夏汤。及六君子法。远甘益辛可也。(邵新甫)


脾瘅症。经言因数食甘肥所致。盖甘性缓。肥性腻。使脾气遏郁。致有口甘内热中满之患。故云治之以兰。除陈气也。陈气者。即甘肥酿成陈腐之气也。夫兰草即为佩兰。俗名为省头草。妇人插于髻中。以辟发中油秽之气。其形似马兰而高硕。其气香。其味辛。其性凉。亦与马兰相类。用以醒脾气。涤甘肥也。今二案中。虽未曾用。然用人参以助正气。余用苦辛寒以开气泄热。枳实以理气滞。亦祖兰草之意。即所谓除陈气也。此症久延。即化燥热。转为消渴。故前贤有膏粱无厌发痈疽。热燥所致。淡薄不堪生肿胀。寒湿而然之论。余于甘肥生内热一症。悟出治胃寒之一法。若贫人淡薄茹素。不因外邪。亦非冷冻饮料停滞。其本质有胃寒症者。人皆用良姜丁香荜茇吴萸干姜附子等以温之。不知辛热刚燥能散气。徒使胃中阳气。逼而外泄。故初用似效。继用则无功。莫若渐以甘肥投之。或稍佐咸温。或佐酸温。凝养胃阳。使胃脂胃气日浓。此所谓药补不如食补也。又有肾阳胃阳兼虚者。曾见久服鹿角胶而愈。即此意也。未识高明者以为然否。

关联词条:

  • # 口甜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刘茜檬,来源华夏中医论坛原创文稿,由四君摘选编辑。四君期盼您的投稿,共建专业中医数据库。投稿文章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投稿邮箱:414427872@qq.com,邮件标题为文章名+作者+联系方式。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