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概念

水痘又名水花、水疮、水疱,宋代《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中明确水痘之名。是以皮肤出现斑疹、丘疹、疱疹、结痂为特征的小儿急性出疹性病症。具传染性,冬春多发,1〜6岁发病率高,预后一般良好,可终身免疫。由风温湿热邪毒入于口鼻,犯于肺脾而为病。水痘发病,见发热不高、肤痒咳嗽鼻塞流涕等,皮疹疹周红晕稀疏,疱液清亮,为轻证,是属邪郁肺卫;若高热不退,烦渴面赤,疱疹稠密,疱液混浊,疹色紫黯,为重证,是属气营两燔。

鉴别与治疗

【证治方药】

(一)邪郁肺卫
1.临床表现:起病较急,发热轻微,或无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1〜2天即可见出疹,大小不一,疹色红润,疱液清亮,疱根盘处红不著,皮疹稀疏,斑疹、丘疹、疱疹、结痂常呈分批出现,躯干为多,头面、四肢较少,肌肤瘙痒。舌苔薄白,脉浮数。
2.病因病机:风热湿毒犯肺,郁于肌表,发于腠理,故见表证和皮肤疱疹。
3.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渗湿。
药物:银花10g,连翘10g,薄荷3〜6g(后下),荆芥10g,六一散10g(包),蝉衣3g,竹叶10g。
方义:薄荷、蝉衣、荆芥疏风透表,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竹叶六一散清利渗湿。
加减:咳嗽咽痛者加牛蒡子浙贝母,扁桃腺肿大加马勃山豆根,肌肤痒者加地肤子白鲜皮。素体气虚,疱稀色淡,液少皮皱者,加黄芪薏苡仁益气健脾。
5.变通法:风热轻证偏湿者,疹色红润、疱大液充、浆液清亮、苔薄腻者,疏风清热,祛湿止痒。用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加减,药用香薷扁豆厚朴连翘、蝉衣、薏苡仁木通六一散等。

(二)气营两燔
1.临床表现:高热烦躁,口渴欲饮,面赤唇红,口舌生疮,疱疹稠密,疱底红晕较著,疹点红色或见紫黯,疱液混浊,牙龈红肿热痛,大便干结,尿黄。舌质红绛,苔黄糙,脉数有力。
2.病因病机:疫毒入里,犯及气营,气分热盛则高热烦渴,营分血毒则疱疹红紫。
3.治法:清营解毒。
药物:水牛角15〜30g(镑,先煎),银花10〜15g,连翘10〜15g,鲜生地15g,麦冬10g,玄参10〜15g,赤芍10g,丹皮6g,黄连3~6g,竹叶10g。
方义:水牛角清营解毒,赤芍丹皮凉血止血,银花、连翘黄连清热解毒,生地麦冬玄参养阴增液,竹叶清利渗湿。
加减:高热烦渴,气分热甚者加生石膏知母,清气透热;疹色紫红而黯,加紫草、山栀凉血解毒;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玄明粉通下泻火。
5.变通法:若高热头痛,神昏嗜睡,四肢抽搐,疱稠液浊,疹色紫黯,舌红绛、苔黄厚,脉数有力,为邪毒内陷心肝。是为水痘逆证,用清胃解毒汤(《痘疹传心录》)加减,药用羚羊角粉、升麻黄连黄芩石膏丹皮生地钩藤地龙全蝎安宫牛黄丸等,清热解毒,息风开窍。亦可用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

【简易方药】

1.板蓝根30〜50g,每日1剂,水煎服。主治水痘各期。
2.银花、连翘六一散车前子各10g,地丁15g。每日1剂,加水1000ml煎煮,去渣将药液倒入盆内待凉,让患儿沐浴20〜30分钟,日1次,连续2〜3次。用于水痘疱疹稠密,疱液清亮,肤痒不舒者。
3.青黛60g,石膏滑石各120g,黄柏30g,冰片黄连各15g。共研细末,取药末适量加麻油调和成稀糊状,外涂患处。日3次,连续3〜5日。适应证同上。
4.芦根60g,每日1剂,水煎,连服2〜3天。适应证同上。
5.银花、野菊花地丁草、蒲公英天葵子各30g。每日1剂,煎水外洗。适于水痘疱疹破溃流脓液者。

文献与评述

治法以辛凉透解为主,轻证以疏风清热、解毒渗湿,重证用清营凉血解毒。水痘疱大,水液充盛,湿盛为患,用清解渗湿;邪毒壅盛,内陷心肝,神昏痉厥,则用清热凉血开窍。小儿水痘传染性强,患儿应隔离。皮肤保持清洁,避免搔抓损伤皮肤,以防感染。水痘患病期间一般不宜洗浴或接触冷水,以防感染。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