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山针灸治疗痹证经验
1:辨证
(一)风寒湿痹
关节酸痛,或一部分肌肉酸重麻木,日久不愈,可发生肢体拘急,甚至关节肿大。又因感受风寒湿邪气偏盛的不同,又分为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行痹:肢体上下左右走窜疼痛,痛无定处,有时兼有寒热,舌苔黄腻,脉浮。
痛痹:遍身或局部疼痛,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冷加重,舌苔白,脉弦紧。
着痹:肌肉麻木,肢体关节酸痛,酸沉有定处,阴雨天受潮湿病情加重,脉濡缓,苔白腻。
(二)热痹
关节酸痛,局部热肿,甚则痛不可近,关节不能活动,可涉及一个或多个关节,有时伴有口渴,发热,舌苔黄燥,脉滑数。
2:治疗宣痹(驱风,散寒,逐湿)通络止痛:
8:趾关节:八风,绝骨。
加减法:
五痹
肉痹:主要表现是发木,肌肤感觉已差,见此加足三里,中皖。
脉痹:主要表现是血脉失畅,肌肤颜色改变,或红或青,见此加太渊,神门。
内舍五脏
1:皮痹久治不愈而见气喘咳嗽,知内舍于肺,可加肺俞,中府,太渊。
2:肉痹久治不愈而见纳少困倦,知内舍于脾,可加脾俞,章门,太白。
3:脉痹久治不愈而见心慌心悸,知内舍于心,可加心俞,巨阙,神门。
4:筋痹久治不愈而见胁痛易急,知内舍于肝,可加肝俞,期门,太冲。
5:骨痹久治不愈而见腰痛肢酸,知内舍于肾,可加肾俞,京门,太溪。
临床治疗经验:
2:下肢疼痛,游走无定处:风市,阴市,足三里,大椎,风池,阳池。
7: 刺痛在下肢者,取环跳,或秩边,风市,或委中,刺络拔罐。
9: 脾主四肢,脾虚运化不好,加公孙,中皖,内关,也可配服补中益气丸。
10:外伤后疼痛,病久刺痛,属淤血加尺泽,委中,膈俞,血海,可配跌打丸,七厘散
局部贴狗皮膏以活血散寒止痛。
12:风寒痛:加灸或电针。
13:风湿痛:加电针。
关联词条:
版权声明:
本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本网搜集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