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详细内容

《普济方》卷一九三引《圣惠》:葶苈丸

处方

葶苈子3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水肿气满。

用法用量

每服5丸,加至7丸。得利为佳。

摘录
《普济方》卷一九三引《圣惠》

《圣济总录》卷八十四:葶苈丸

处方

葶苈(纸上炒)2两,防己2两,甘草(炙)2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熬别研)2两半,贝母(去心)1两半。

制法

上为末,以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乳石发动脚气,兼上气喘急,咳嗽,小便涩,服利水药小便不利,大便反利。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煎大枣、桑根白皮汤送下。未利再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八十四

《圣济总录》卷七十九:葶苈丸

处方

葶苈子(炒)1两半,消石2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研)2两半。

制法

上为细末,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涌水。腹满,小便难。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食前以木通汤送下,1日2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七十九

《普济方》卷二十七引《护命方》:葶苈丸

处方

葶苈子(隔纸炒)半两,铅丹(细研)1两,砒霜(夜间露7夜,细研,日收)1两,半夏(汤浸,去滑,焙)1两,羌活(去苗头)1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炒)1两,马兜铃1两。

制法

上除砒霜、铅丹2味研如飞尘,余药为极细末,以枣肉为丸,如绿豆大,丹砂为衣。

功能主治

久患肺气喘急,喉中作声,上焦壅热,不能起动。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后以葱茶送下,气实者,加至5-7丸。

摘录
《普济方》卷二十七引《护命方》

《圣济总录》卷二十八:葶苈丸

处方

甜葶苈(隔纸炒)1分,大黄(锉,炒)半两,人参1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伤寒时气发黄。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温水送下。以利为度。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二十八

《圣济总录》卷四十八:葶苈丸

处方

葶苈子(纸上炒)1分,大黄(蒸熟,锉)1分,杏仁2-7枚(去皮尖双仁,灯上燎熟)。

制法

上为末,用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肺脏热实喘嗽。

用法用量

每服5-7丸,食后、临卧以生姜乌梅汤送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四十八

《普济方》卷一九一:葶苈丸

处方

葶苈(炒)1两,泽泻1两,猪苓(去皮)1两,椒目1两,桑根白皮1两,杏仁(去皮尖双仁,麸炒)1两,大戟(炒)1两,甘遂(炒)1两,大黄(炒)1两,黄芩1两(去黑心),芫花(炒焦,酒浸)1两,荛花半两。

制法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涌水。腹满不坚,疾行则濯濯有声。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煎至7分,早、晚食前温服。以利为度。

摘录
《普济方》卷一九一

《本事》卷二:葶苈丸

处方

苦葶苈1两1分(隔纸炒香),当归(洗去芦,薄切,焙干)半两,肉桂(去粗皮,不见火)半两,白蒺藜(去角,炒)半两,干姜(炮)半两,川乌头(炮,去皮尖)半两,吴茱萸(汤浸,焙7次)半两,大杏仁(去皮尖,微炒)半两,鳖甲(淡醋煮,去裙膜,净洗,酸醋炙黄)半两,茯苓(去皮)半两,人参(去芦)半两,槟榔1两。

制法

上为细末,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定喘急。主肺积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姜、枣汤送下,1日3-4次,不拘时候。

各家论述

本事方释义》:苦葶苈气味苦辛寒,入手太阴;当归气味辛温,入手少阴、足厥阴;肉桂气味甘辛大热,入足厥阴;白蒺藜气味甘辛温,入足厥阴,能明目;干姜气味辛热,入足太阴;川乌头气味辛热,入足太阳吴茱萸气味辛热,入足厥阴;鳖甲气味咸平,入足厥阴;杏仁气味苦辛微温,入手太阴;茯苓气味甘平淡渗,入足阳明,能引诸药达于至阴之处;人参气味甘温,入脾胃;槟榔气味苦辛温,入足太阴、太阳,能消积下气。肺有积饮,咳逆欲喘,由乎中土气怯,不能养金制木,得土中有权,饮浊不致泛溢,肺金职司不废,乌有不安者乎!

摘录
《本事》卷二


其他同名方

《普济方》卷一九三引《圣惠》:葶苈丸

处方

葶苈7两,椒目3两,茯苓3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水肿。腹苦满急,妨碍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1日3次。

注意

忌酢物。

摘录
《普济方》卷一九三引《圣惠》

《圣济总录》卷八十:葶苈丸

处方

葶苈子(纸上炒令紫色)3两,牵牛子(微炒)1两半,海藻(洗去咸,炒)1两,昆布(洗去咸,炒)1两,猪苓(去黑皮)1两,泽漆1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

水蛊。身体洪肿,喘满。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稍加至20丸,米饮送下,1日2次。以知为度。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二十四:葶苈丸

处方

葶苈(隔纸微炒)1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黄,别研)1两,防己1两半,赤茯苓(去黑皮)1两,甘草(炙)半两。

制法

上为末,入杏仁同研匀,以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伤寒肺壅,上气多痰。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后煎桑白皮汤送下,1日2次。微利即止。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二十四

《圣济总录》卷七十九:葶苈丸

处方

葶苈(隔纸炒)1两,泽泻1两,猪苓(去黑皮)半两,椒目半两,桑根白皮半两,杏仁(去皮尖双仁,麸炒)半两,牵牛子(炒)半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涌水。腹满不坚,疾行则濯濯有声。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葱白汤送下,不知加至30丸。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七十九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葶苈丸

配方组成

葶苈子二斤(100克)(注:仲景原书无用量,此处为后人所加)。

用法用量

上一味,捣碎,以蜜为丸,共为二十丸,温服一丸,日三服。

功效

泻肺消肿。

主治

肺脾水肿证,脉浮或沉者。

临床应用

1.中医病证:肺脾水肿证。咳嗽,胸满,胸闷,腹胀,心悸,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浮或沉。

2.西医疾病:肺源性心脏病水肿高血压心脏病水肿肾病水肿、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病的临床表现符合肺脾水肿证者。

用药分析

方中葶苈子泻肺降逆,利水消肿。

用方思路

1.葶苈丸既是辨治肺脾水肿证的重要代表方,又是辨治诸多杂病如肺病、心病、肾病、内分泌等的重要基础方。

2.方中葶苈子降肺利水。葶苈丸的应用并不局限于肺脾水肿证,还可用于辨治诸多杂病,如呼吸、循环、内分泌、泌尿等系统疾病。

3.运用葶苈丸辨治的病证(无论病变部位在肺、在心或在脾肾),以水气内停为主,其治既要泻肺利水。

随证加减

若夹虚热,可与猪苓汤合方用之;若夹湿热,可与牡蛎泽泻散合方用之;若夹瘀水,可与蒲灰散合方用之。

注意

运用葶苈丸既要辨清西医之病,又要辨清两医之病属于中医水气内停证。辨西医之病可进一步了解疾病的发展演变及转变规律,辨中医之证可更好地针对西医之病选用葶苈丸。

①葶苈丸的组成药物仅有一味,在临床中单用比较少,为了取得最佳疗效,最好合方应用。②葶苈丸虽是辨治肺脾水肿证的重要代表方,但在临床中对心肺水肿证等也具有良好治疗作用。

方歌

葶苈丸泻肺消肿,咳喘痰逆皆可消。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