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大黄附子汤证探微 (孟繁甦)

求道

浏览:616

时间:2022-10-16

大黄附子汤是《伤寒论》中辨证治疗寒结的重要方剂,《伤寒论》原文:“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细辛二两,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后,如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如人行四五里,再进一服”。本条论述的是寒实内结的证治,主治腹痛及大便不通。方中三味药物,附子细辛为温热药物,能温经散寒止痛;大黄苦寒,能泻下寒积。本方虽小,但寒热并用,对寒实性腹痛效果佳。三药联合使用,既能通便又不苦寒伤正。大黄性苦寒,气味重浊,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本经》说大黄具有荡涤肠胃、散寒止痛,温运脾胃的功效。三者合用,寒热并用,去性取用,可避免大黄苦寒凝滞之弊端,同时增加肠道疏通。


大黄附子汤主治胁下偏痛。胁下指胃脘及腹部疼痛病机是由于寒气凝结不通,为寒邪凝滞所致。大黄附子汤条文中“发热”应为正邪相争所致,非实热之发热,患者应伴有舌淡苔白,无口干口渴等热象。总之,若体内寒邪凝滞而痛,可考虑使用大黄附子汤,并非限于大便不通。


单纯的寒证及热证,临床并不多见。寒热错杂更为复杂,且可存在上下、表里等情况。如《药治通义》曰:“半夏生姜甘草泻心汤,治中焦冷热不调;栀子干姜汤黄连汤乌梅丸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上热下冷;柴胡桂枝干姜汤治水热相并之类,是寒热同用也。此皆所病之证,本属错杂,放药之攻补寒热,各有相对者也。又有病但寒但热,而寒热并行者,如大青龙汤桂枝加大黄汤大黄附子汤备急丸之类,是其药一取其性,一取其用,性用相籍,自作为一种方剂矣。”


上下寒热包括上热下寒上寒下热证。如《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篇》:“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主治胃寒而干呕,肠湿热而下痢。《伤寒论》“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主治上热之胸中烦热、呕吐 (胃、胸隔),下寒之“胃中”有邪气、腹中痛 (脾、肠)。


表里寒热包括外寒内热、外热内寒证。外寒内热如大青龙汤,用麻黄桂枝生姜发表散寒,生石膏内清郁热,用以治疗风寒表实兼内热烦躁证,此表寒为实寒证。又如附子泻心汤,用附子扶阳固表,大黄黄芩黄连泄热消痞以治疗热痞兼表阳虚证,此表寒为虚寒证。外热内寒如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少阳太阴合病,方用柴胡黄芩和解少阳以治外热,干姜桂枝温化水饮以治内寒。


赖海标


《金匮要略》之《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云:“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汤具有温阳散寒,通腑止痛的功效。


条文里说的“胁下偏痛”,原意是说肋下一侧痛的,但胡老认为,这个方剂不只治胁下,凡是偏侧疼痛的都起作用,如肚子一侧痛,腰一侧痛,腿脚一侧痛,肩周炎、关节痛等,只要身体的一侧痛可用这个方为基本方,但要加减变化,如腿脚痛,可合用芍药甘草汤


后世以本方加减治疗胆绞痛、胆囊术后综合征、慢性痢疾尿毒症等属寒积者,常获良效。


《成方便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此阴寒成聚,偏着一处,虽有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所致。是以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积,故以附子细辛之辛热善走者搜散之,而后大黄得以行其积也。”


罗止园止园医话》:“中医治疝之药,率用川楝子小茴香、青木香橘核仁、荔枝核山楂核、元胡等,轻症疝气,相当有效,甚则用附子,其效卓然。然以余之经验,最效之方,则为附子大黄合剂,此种用药系合大热大寒,同时并用,纵有古方,未免骇俗。然余实已经过数十年之临床实践,以附子大黄,加入普通治疝之药中,即上列川楝子等药速收特效,不可思议,此治外疝之经验谈也。”中医所说的疝即是腹痛,寒疝即寒性腹痛,与西医所说的疝概念不一样。正如《说文》:“疝,腹痛也。”《巢氏病源》论述更是精到:“疝者痛也,此由阴气积于内,寒气结搏而不散,脏腑虚弱,风冷邪气相击,则腹痛里急,故云寒疝腹痛也。”主要是受寒发作,按其腹部高突不平,有如山陵起伏,故名。


以上名医经验,诚可借鉴,建议在临证中详加体会。

关联词条:

  • # 大黄附子汤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赖海标经方医学工作室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