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用法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各家论述
辛以散之,甘以缓之,干姜、人参之甘辛,以补正气;苦以泄之,黄连、黄芩之苦,以通寒格。
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粹》:
厥阴寒格吐逆者,阴格于内,拒阳于外而为吐,用芩、连大苦,泄去阳热,而以干姜为之向导,开通阴寒。但误吐亡阳,误下亡阴,中州之气索然矣,故必以人参补中,俾胃阳得转,并可助干姜之辛,冲开阴格而吐止。
用干姜为君,以散逆气,而调其阳,辛以散之也;以黄连为臣,而和其阴;黄芩为佐,以通寒格,苦以泄之也;人参为使,而和其中,补益真气,甘以缓之也。
此言厥阴,因吐下而为格阳证也。若汤水不得入口,去干姜加生姜汁少许,徐徐呷之。此少变古法,屡验。
方名以干姜冠首者,取干姜之温能除寒下,而辛烈之气又能开格而纳食也。家君每与及门论此方及甘草附子汤,谓古人不独审病有法,用方有法,即方名中药品之前后亦寓以法。善读书者,当读于无字处也。
本来中宫虚寒,误行吐下,反动厥阴相火,与寒气格拒,更逆吐下。故以人参、干姜温中助气,芩、连泻三焦之相火,使阴阳气和,则吐下自止。此但中焦受伤,故不用附子,与少阴之格阳证不同也。
此属误复吐下,上下不交,阴阳不接,寒格于下,热格于上,故用芩、连以撤上焦之热,干姜以温在下之寒,人参补元气而安中土,则上下和而格拒开矣。
本证上热下寒,寒热格拒,而上热较重,故重用芩连苦寒以清上热,热除则吐自止;干姜辛温以祛下寒,寒去则腹痛自止;佐以人参补益中气,温中健脾,助其运转之功,则寒热之药,更易发挥效果。本方辛开苦降,与半夏泻心汤配伍同中有异,宜细心体会。


白术
签约讲师
四君严选

490

0


白术
签约讲师

595

0


白术
签约讲师
畅读VIP

412

0


白术
签约讲师

459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