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概念

风痧又称风疹,以发热咳嗽,全身呈现细沙样玫瑰色红疹,伴耳后、颈部、枕后淋巴结肿大为特征,为小儿急性出疹性传染病。叶天士指出:“疫疠秽邪从口鼻吸入,分布三焦,气血相搏,发于肌肤而为痧疹。”(《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因其出疹形态犹如细小沙子而名为“痧”。《麻科活人全书》:“风瘾者亦有似麻疹……时值天气炎热,感风热而作,此不由于胎毒,乃皮肤小疾,感风热客于肺脾二家所致,不在正麻(麻疹)之列。”可见风痧当与麻疹相鉴别。在临床上,小儿风痧当据表里分证,初起病在肺卫,而及于少阳,故见风热表证和邪郁少阳之证;邪毒炽盛内传入里,则高热烦渴,疹色红绛密布,是为气分里证者。

鉴别与治疗

【证治方药】

(一)邪郁肺卫
1.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寒,喷嚏流涕,咳嗽口渴,精神如常,胃纳欠佳,皮疹呈现,疹色红赤而形细小稀疏,肌肤作痒,经2〜3天渐见消退,耳后、颈部、枕后淋巴结肿大。舌偏红,苔薄黄,脉浮数。
2.病因病机:风热时邪郁于卫分,透于肌表故呈表证及皮疹;邪毒阻滞于少阳,见耳后淋巴结肿大。
3.治法:疏风清热透疹。
药物:银花10g,连翘10g,荆芥10g,竹叶10g,蝉衣3g,薄荷6g(后下),桔梗6g,生甘草3〜6g。
方义: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荆芥薄荷、蝉衣疏风透表,桔梗甘草利咽,竹叶清利。
加减:烦躁不宁加钩藤僵蚕息风,咳嗽痰稠加南沙参浙贝母止咳化痰,淋巴结肿大加夏枯草蒲公英解毒散结,皮肤瘙痒地肤子白鲜皮利湿祛风。
5.变通法:气虚易感,风寒郁表,精神疲乏,纳呆,发热恶寒,发疹稀疏淡红者,用参苏饮(《局方》)加减,益气透表,药用太子参、苏叶、葛根荆芥、蝉衣、防风等。

(二)热毒炽盛
1.临床表现:高热不退,烦躁不安,口渴饮冷,纳呆便干,尿黄,皮疹稠密,疹色红赤或紫黯,耳后、颈部、枕后淋巴结肿大,压痛明显。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2.病因病机:邪热毒邪入里,燔灼气分故高热,损伤血络故见皮疹。
3.治法:清热解毒透疹。
4.方剂:透疹凉解汤(经验方)加减。
药物:桑叶10g,菊花10g,连翘10g,赤芍10g,地丁10g,板蓝根10g,丹皮6g,黄连3〜6g,紫草6〜10g,蝉衣3g。
方义:连翘黄连板蓝根地丁清热解毒,赤芍丹皮紫草凉血,桑叶菊花、蝉衣疏风透疹。
加减:高热加生石膏寒水石清热,便秘大黄通腑,口渴加天花粉芦根生津。
5.变通法:热毒炽盛,毒陷厥阴,热盛动风,高热神昏痉厥,皮疹稠密紫黯,舌红绛者,用羚羊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加减,清热凉血、息风开窍,药用羚羊角粉、钩藤桑叶菊花、浙贝、丹皮赤芍紫草安宫牛黄丸

【简易方药】

1.银花、连翘地丁牛蒡子绿豆衣各10g,薄荷5g,丹皮6g,板蓝根15g。热盛加水牛角片10g、生地6g,烦躁竹叶6g、钩藤10g,咳嗽杏仁前胡各10g。每日1剂,水煎服。

2.银花、玄参各15g,蝉衣6g,薄荷9g,生石膏24〜45g (2岁以下24g,2〜5岁30g,5岁以上45g),紫草9〜15g(疹色淡红用9g,深红用15g)。大便干结加生大黄3〜5g,夹湿加六一散24g。每日1剂,水煎分服。

3.鲜牡蒿嫩叶120g洗净切碎,加油、盐适量,炒熟当菜吃,早、晚各1次。

4.芦根30〜60g,竹叶心30g,每日1剂,水煎代茶饮。

外治法

1.处方:浮萍荆芥地肤子各30g。
用法:上药纱布袋装,水煎煮,药液倾入盆内,温洗患处,日1次,每次15〜20分钟。有祛风消疹止痒作用。

2.处方:地肤子、晚蚕砂、蒴藋叶各50g。
用法:同上,日2次,每次20〜30分钟。

【推拿治疗】

揉小天心、一窝风各200次,推补肾水、清板门各300次,揉合谷1〜2分钟,推清肺金300次,退下六腑300次,揉二人上马200次,推清天河水100次。少商穴针刺放血,新建穴先用三棱针刺,用捏挤法至皮肤色紫红。日1〜2次,连用2〜3天。适用于高热烦躁,疹密色黯者。

文献与评述

在临床上,小儿风麻当据表里分证论治。初起病在肺卫,用银翘散疏风清热透疹;邪毒炽盛内传入里者,则用连翘黄连板蓝根地丁草清热解毒,赤芍丹皮紫草凉血,桑叶菊花、蝉衣疏风透疹。

要注意积极预防,隔离患儿,预防免疫。患儿卧床休息,注意营养,防止皮肤搔破后感染。风疹与麻疹鉴别,见麻疹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