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少怀肝郁气滞胃痛医案
【案一】
万某,男,66岁,干部,1961年4月8日初诊。
检查:舌苔白滑,脉沉弦缓。
辨证:肝胃不和,气郁食滞。
治则:行气疏郁,泄肝降胃。拟百合汤合抑气汤,交感丸加减。
【案二】
杨某某,男,52岁,干部,1966年4月20日初诊。
检查:舌苔薄黄,质赤,脉沉细稍数。
辨证:肝气犯胃,热郁伤阴。
4月26日三诊:服药3剂,胃痛止,脘中舒畅,知饥欲食,口唇不干,舌苔薄黄,脉沉细缓,前方既效,配丸药调养。按二诊方加炒白芍9克,生甘草4.5克,川楝子4.5克。以五倍量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早晚各服20丸。
【评析】
肝郁气滞之胃脘痛,症见胃脘胀满攻痛,连胁背,痛处游移不定,捶按较舒,食后胀甚,嗳气频作,舌苔薄白,脉沉弦(若挟食则舌苔白厚腻;将欲化火则舌赤,脉沉弦数),多由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所致。一般治疗以疏肝理气为主,可用柴胡疏肝散、沉香降气汤之类。由于理气药多香燥,故应当少用,以免伤及阴液,影响治疗。吴老认为,气滞作痛,需辨新久虚实。新病气滞多实,治宜辛通;久病则气郁化火,容易伤阴劫液,治宜柔润,可用百合汤,方中百合养阴润燥,乌药理气解郁,二药刚柔相济,敛散结合,行气止痛,不伤阴液,若再随症加味,则疗效更好。如案一系老年肝胃不和,气郁食滞作痛,久服香燥药不效,吴老投以百合汤合抑气汤,并以白芍、当归、麻仁、麦芽、六曲、灵仙、姜黄、枳壳、佛手等出人加减,行气疏郁,和肝降胃,药后良效,并配制丸药,缓治常服,调理善后。案二为肝气犯胃,热郁伤阴,症见饥不欲食,口千唇燥,舌苔薄黄,质赤,脉细稍数等胃阴虚之象,故用药不宜香燥,吴老以百合汤合王氏一贯煎加减,方中取百合、沙参、麦冬、谷芽养阴和胃,乌药、元胡、川芎疏郁止痛,竹茹、陈皮、黄连清热和中,胃痛渐止。又以玉竹、扁豆、山药、白芍、甘草、川楝子柔润之品出人加减,制成丸药,缓治常服,巩固疗效。从上观之,两例久病肝郁气滞之胃脘痛,症有食滞、热郁伤阴之不同,吴老均用百合汤随症加减获效。由于肝为刚脏,性升苦急,若情志怫郁,病易反复,故最后改用丸药巩固疗效。实践证明,吴老辨证用药确有经验。
【案三】
毕某某,女,24岁,干部,1965年4月25日初诊。
检查:舌苔薄白,脉沉弦。
治则:先疏肝泄热,健脾和胃。拟荔香二陈汤加味。
丸药:炒荔枝核24克,木香21克,清夏24克,陈皮21克,炒山药24克,当归24克,杭芍24克,丹参24克,茯苓24克,元胡18克,炒川楝子18克,炒山栀15克。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早晚各服20丸。服药后,胃痛未犯,一切均好。
【评析】
气滞火郁之胃脘痛,症见胃痛急迫,反酸嘈杂,心烦易怒,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多弦数。多由肝郁化火,犯胃上逆所致。一般治疗均以疏肝泄热为主。要慎用香燥,可用化肝煎之类或佐以左金丸。若热已伤阴,则非滋肾养肝不可。若脾虚血少,肝郁未达,则须养血疏肝。吴老对本病认为,气有余,便是火,急则治标,辛通疏郁,苦降泻火,先折其势,然后再从本缓治。故临症常以荔香散合左金丸加味取效。如本例肝气犯胃,气滞火郁,久则脾虚血少,冲任失养,月经不潮。吴老先用荔香散、左金丸合二陈汤加炒山栀、山药、白芍疏肝理气,苦泄降胃,药后痛止,继以原方加当归、丹参、元胡、川楝子疏肝理脾,调气养血,制成丸药久服而安。由此可见,气滞火郁相因为病,临床很难截然分开,吴老能审症求因,随机应变,用药中和,配伍得宜,疏肝行气不伤气阴,散郁泻火不损脾胃,可谓立法用药周详全面。
版权声明:
本案选自《吴少怀医案》,由四君收集编校。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本站联系,本站核实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最新资源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