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五味中医之口酸的治疗

刘茜檬

浏览:737

时间:2020-09-07

有个病人,诉嘴里酸,别的什么症状都没有,舌脉不详。那么一个这样的病人我们怎么去考虑呢?


我们首先从最经典的《黄帝内经》来入手。


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指出:“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酸入肝,那么酸味就和肝息息相关。


然后我们来看各家理论对于口酸的理解


1、《医学入门·口舌唇》:“肝热口酸而苦。”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肝热则口酸,用小柴胡汤龙胆草治疗。

《杂病源流犀烛》: "肝热则口酸,肝乘脾亦口酸."

《张氏医通·七窍门下·口》: "肝热则口酸……口酸,肝胆实热也."

清代何梦瑶《医碥》口酸是肝热,用柴胡黄连龙胆草,逍遥散越鞠丸

2、陈无择《三因方》“宿食则酸”

3、《医学正传》:“亦有脾胃气弱木乘土位而口酸者”

4、唐容川《血证论•口舌》“口酸湿热,观炎天羹肉过夜则酸,便知酸是湿热所化。葛根黄芩黄连汤防己茵陈木通滑石、花粉、云苓治之,或苍术黄柏黄连吴茱萸亦治之。” 


总结来说就是肝热,宿食,脾胃气弱,湿热。还有两个或三个病机都有的情况。


从教材来看:


〈1〉肝热

临床表现:口酸口苦,甚则口舌生疮,胸胁满痛,性急易怒,或面赤眩晕,心中懊恼,大便干,小溲黄,舌苔薄黄,舌偏红,脉弦稍数。

治法:疏肝清热。

方药: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加减。

肝火犯胃用左金丸


〈2〉饮食内停

临床表现:口中发酸,或嗳气酸腐,纳呆恶食,脘腹痞闷胀满,大便或结或溏而腐秽,或便下不爽,舌苔厚腻或黄,脉滑有力。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降气。

方药:保和丸枳实导滞丸


〈3〉脾虚肝乘

临床表现:口中觉酸,或吐酸呕苦,或嗳气太息,脘胁隐痛,纳谷不香,食后脘痞腹胀,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舌苔白,脉细弦或弦缓。

治法:健脾和胃,兼以平肝。

处方:柴芍六君子汤加减。


另外就是唐容川说的湿热类型,葛根芩连汤二妙散加减。如果肝经湿热也可以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肝热型,尤其是肝火犯胃的口酸最常见,口酸的治疗,左金丸最常用。最后这个口酸病人考虑先按肝火犯胃治疗,用的中成药左金丸,服后一段时间回访,患者诉口酸已愈。


下面来学习一些关于口酸的病案。


①石冠卿治李某,男,41岁,1982年10月初诊。患病1年余,咀嚼食物则口酸,但无吐酸和胃中嘈杂,不咀嚼食物则口无酸感,愈嚼愈感口酸,严重影响食欲,周身困倦,在本县治疗数月无效。来我院求治。诊其脉弦数无力,舌质淡,苔薄黄。证属肝郁乘脾,脾虚生湿,湿郁化热上泛而口酸。以逍遥散左金丸加减。上方服用6剂,口酸基本消失,仅在进食时略有酸味,睡眠不安,易急躁。此为肝郁伤阴,神不守舍,上方去白术茵陈加炒枣仁15克,合欢皮10克,继服10剂病愈。


②蒋健治张某,男,61 岁.初诊.主诉: 口酸15 d,纳差,无脘腹痞胀,大便正常,舌淡红,苔中黄腻,脉弦滑.诊断: 功能性消化不良,予枳实导滞丸加味.药物组成: 枳实 12g,制大黄6g,黄芩12g,黄连6g,泽泻12g,茯苓12g,神曲12g,木香12g,槟榔12g,莱菔子12g,鸡内金12g.日 1 剂,水煎服,共 10 剂.此后患者一直未来就诊,后因他病来诊时随访得知: 当时服上药后,口酸即消,至今未发。


③蒋健治徐某,女,80 岁

主诉: 每于夜半自觉口酸口苦、口干,伴有头晕,纳呆,便秘,大便 3 ~4天1 行,舌淡红,苔黄腻,脉细弦.证属肝胆湿热,治以清利肝胆湿热,消食导滞.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物组成: 栀子12g,黄芩12g,柴胡12g,生地黄30 g,当归15g,泽泻12g,车前子15g,制大黄10g,神曲12 g,焦山楂12g,莱菔子15g,木香12g,槟榔12g,川芎20 g,羚羊角粉( 吞服) 0. 6g,白蒺藜 12g,麦门冬15g.日 1剂,水煎2 次共取汁 300 mL,分 2 次口服,共 7 剂.

二诊,口酸口苦减大半,纳增,大便通畅,1 日 1次,舌脉同上.原方去羚羊角粉、白蒺藜、麦门冬,再予7剂。

三诊,口酸口苦已去九成,纳开,大便日通,舌淡红,苔黄腻,脉细弦.上方再予 14 剂。

四诊,口酸止,口苦仅限于晨起,大便畅,舌脉同上.药物组成: 栀子12g,黄芩15g,柴胡12g,生地黄12g,当归12g,泽泻15g,车前子15g,神曲15g,制大黄10g,决明子30g,14 剂。

后随访,口酸未再发作。


当然还有一些少部分情况,如脾胃虚寒证的口酸寒热错杂证的口酸。这些患者往往伴随这些证型的其他表现,临证不可执一而语。


伤寒论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一些寒热错杂的痞证病人口酸臭还需考虑为干噫食臭,用生姜泻心汤

关联词条:

  • # 口酸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刘茜檬,来源华夏中医论坛原创文稿,由四君摘选编辑。四君期盼您的投稿,共建专业中医数据库。投稿文章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投稿邮箱:414427872@qq.com,邮件标题为文章名+作者+联系方式。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