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漫谈湿温治法(沈仲圭)

白术

签约讲师

浏览:507

时间:2020-08-29

既不能辛散以发表,又不能苦寒以抑降


湿温为难治之病。因湿被热蒸,热为湿遏,既不能辛散以发表,又不能苦寒以抑降。唯有芳香化浊,淡渗利湿以治之,于是提出湿温代表方剂三仁汤以作示范。


岳美中大夫说:“病蕴浊邪,非芬芳不能化,故以藿、朴、佩兰青蒿为君,湿邪非淡渗通阳不能利小便,故以茅根、通草为臣。”此类药品乃湿温初起治法之准绳,确有良效。


启上闸,开支河


我曾写《湿温治法概要》一篇,文首说:“湿温治法和温病不同,因湿热相合,热郁湿蒸,不能用清热解毒之法,须启上闸(即开肺),开支河(即利膀胱),使湿邪有外泄之路。”湿重于热者藿朴夏陈汤疏中微表,芳淡利湿;热重于湿者用枳桔栀豉汤,内通外达清解热邪。湿温日久不解,邪传心胞,神昏谵语舌苔黄腻,用昌阳泻心汤。文末说:“吴鞠通湿温邪入心包,神昏肢逆,用清宫汤去莲芯、麦冬、加银花、赤小豆皮,煎汤送服至宝丹。此法治湿浊已净,惟余热邪,故与温病同法。”


我有一遥从学生名于世良,近治一温病,投中西药治疗无效,高烧39.5℃,微汗,口渴引饮,咳嗽气急,大便三日不行,小溲短赤,已四日不食。苔黄厚而燥,脉两关洪数,寸尺细数,神沉谵语


他认为阳明热盛津液已伤,正虚邪实(此人原有高血压病、支气管炎,去年又发现肺癌。年已67岁,素体虚弱),病属难治。他用竹叶石膏汤(即白虎汤竹叶麦冬,方见《顾松园医镜》),加沙参、川贝,两剂后,病愈大半。改投黄连阿胶汤3剂,服后热退病愈。


再录《张宗良医案湿温治验一例以资对照。


邱某,男,33岁,洪溪。1976年8月4日初诊。


因高热不退,西医诊断伤寒,入院治疗。已有十余天,发热依然在39℃左右。舌苔黄厚带腻,脉数,脘闷不甚,大便五日未解。此湿温内阻,蕴蒸日久,不得发泄,热蒸于里,肠胃受病也。


大豆卷12克,青蒿12克,黄芩6克,鸡苏散(包)15克,连翘10克,通草5克,生军6克,瓜蒌仁12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桔梗5克。服药4剂,身热即退,大便也通,苔大化,属湿温见证,再投清泄而愈。


按:此病与于世良所治的温病,虽同为高热,但一用清热解毒、养阴生津之品,一用启上闸、开支河、兼通腑气(因舌苔黄厚带腻,大便五日未行,故加大黄、蒌仁以利之。但不如陆氏润肠丸更好)。由此可见温邪最易伤津,湿邪切忌清凉,两者治法不同。

附方:藿朴夏陈汤(见石芾南《医原》)


藿香6克,厚朴3克,半夏9克,杏仁9克,蔻仁2.5克,苡仁18克,带皮苓6克,猪苓6克,泽泻6克。先用通草9克至15克煎汤代水。


按:此方在芳香淡渗的基础上加微苦清热之品,用治夏季暑热挟湿之症,至妙至当。


枳桔栀豉汤(见《湿温时疫治疗法》)


枳壳4.5克,焦山栀9克,薄荷3克,桔梗4.5克,淡豆豉9克,连翘9克,黄芩4.5克,生草1.8克,茵陈9克,贯众9克,鲜竹叶30片。


按:此方山栀、连翘竹叶黄芩贯众微苦清热,豆豉、薄荷桔梗宣肺散风,枳壳茵陈行气利湿,综合各药性能,本方以清热为主,散风利湿为佐,系治热重于湿兼受风邪之方。


昌阳泻心汤:(见王孟英《重订霍乱论》)


石菖蒲4.5克,黄芩半夏各3克,黄连7.8克,苏叶1.5克,川朴2.4克,鲜竹茹9克,淡竹沥一羹匙冲入生姜汁四滴。先用炒枇杷叶30克、芦根60克煎汤代水。


按:本方用芩、连泄热,夏、朴燥湿,竹沥、菖蒲、竹茹豁痰开窍,苏叶利气。综合各药性能有豁痰泄热,利气通津的功效。凡湿热秽浊之邪,内蒙清窍之症,屡用屡效。湿热蒙闭清窍,神昏谵语,不仅和温邪逆传心包不同,也与阳明腑实之神志昏迷有别。此症舌苔黄腻,邪尚在气;逆传心胞,舌色必绛,阳明腑实,苔必老黄起刺。单从舌苔舌质,亦可判明三种不同的神昏谵语


关联词条:

  • # 湿温
  • # 沈仲圭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由四君收集编校,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