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强论治盆腔炎性疾病后遗慢性盆腔痛经验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是指女性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如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等反复迁延日久造成的遗留病变,其病理表现为盆腔组织破坏、广泛粘连、增生及瘢痕形成。若失治误治,极易导致慢性盆腔痛,临床约有20%的急性盆腔炎发作后遗留慢性盆腔痛,常表现为下腹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郭志强教授提倡以通立法、内外合治论治盆腔炎性疾病后遗慢性盆腔痛,现将其诊疗经验总结如下。
1
实证居多,不通则痛
本病病机多为余邪未尽,正气未复,风寒湿热之邪乘虚而入,导致气机不畅,瘀血阻滞,寒湿胶着,蕴结胞宫、胞脉,反复不愈,耗伤气血,常为虚实夹杂。实证为胞脉闭阻,不通则痛;虚证则因正气受损,不荣则痛。郭老师认为,本病临床以实证居多,实证治法皆立足于通,即便是虚证,夹滞、夹瘀者亦常见,故可补中寓通,以通立法。
从脏腑角度而言,慢性盆腔痛的病位在胞宫,形态似六腑。六腑以通为用,气化宜动不宜滞,功在走而不守。胞宫亦有此病理特点,若通降失常,积滞内停,则疾病产生,故以“不通”为病。
2
以通为法,通则不痛
郭师临证强调“以通立法”,以行气调肝、温经通络、活血化瘀为基本治疗原则,通过中药内服及自创化瘀宁坤灌肠液灌肠内外合治的方法,通利胞宫血脉,使通则不痛,从而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
3
中药内服
1行气调肝
郭师在治疗慢性盆腔痛时,重视行气调肝、疏通气机,用药常取四逆散加味。四逆散为行气调肝的基本方,君用柴胡疏肝解郁、条达肝气;臣以芍药敛阴泻热,柔肝养血;枳实行气散结而畅气机,为佐;甘草为使,调和诸药。柴胡合白芍一散一收,配枳实一升一降,配伍得当,理气解郁之功倍增。芍药与甘草相配,又可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对于持续慢性盆腔痛患者,郭师常加入金铃子散行气血瘀滞,理气活血止痛。此外,郭师认为,“以通为法”的前提是保证气血的充足,故行气的同时应适当加入补气之品,气充方可通滞,使瘀无以生,湿无处聚,故临证常加入炙黄芪、炒白术等健脾益气之品,补气与行气相结合,使补中寓通,通而不滞。
2 温经通络
在盆腔炎后遗症期,多数患者常呈现寒湿凝滞之象,这与疾病反复发作或治疗过程中过量过久使用苦寒之品有关,郭师认为妇人之体“阴常不足,阳亦常虚”,阳虚失于温煦,阴寒湿阻,是导致慢性盆腔痛的原因之一,故郭师强调温经通络。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常用温药扶正驱寒,如乌药、吴茱萸、小茴香、桂枝、生姜、细辛等。附子常用于肾阳虚衰者,且用量宜少,一般为5~10克,以防引热毒邪火复燃。在“温”的同时不忘助“通”,酌加路路通、王不留行等通利之品。
3 活血化瘀
慢性盆腔炎主要病理改变为盆腔瘢痕粘连及充血。中医学认为,该病久治不愈致血不归经、瘀血停滞是导致慢性盆腔痛的重要因素,故治疗常从活血、通瘀、止痛着手。郭师常用红藤活血化瘀。三棱、莪术作为活血化瘀经典药对在慢性盆腔痛的治疗中效果甚佳。若患者输卵管不通或通而不畅,或慢性盆腔痛久不缓解,或伴盆腔包块,郭师善用全蝎、土鳖虫、水蛭、地龙等虫类药搜剔消癥、通络散邪。虫类药性猛效专,走窜性强,对于瘀滞于里、部位深幽的伏络之邪有独到疗效。郭师使用虫类药物时提倡口服用量宜小,一般5~10克,中病即止。
4
中药灌肠
郭师治疗慢性盆腔痛时主张内外合治,在非经期时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整体调治,里应外合。
郭师自创化瘀宁坤灌肠液,活血化瘀、软坚通络。
组成药物:水蛭10克、炮附片10克(先煎)、桂枝10克、三棱15克、莪术15克、桃仁12克、赤芍15克、牡丹皮15克、没药10克、昆布15克、虎杖15克、红藤20克、败酱草20克、连翘15克。
输卵管不通或通而不畅者,加路路通15克、王不留行15克;盆腔包块者,加皂角刺10克、土鳖虫10克;小腹凉者,加细辛3克。以上方药浓煎100ml,放置至温度为38~40℃,使用一次性灌肠袋睡前灌肠,药物保留至少2h。
5
验案举隅
患者,女,35岁,2019年6月13日初诊。
主诉:间断下腹隐痛2年余。患者近2年余间断出现下腹隐痛,持续数分钟至2天,受凉或情绪不佳时尤重。刻下症见:下腹隐痛,热敷后可缓解,偶有腰酸、乏力,平素工作压力大,情绪欠佳,怕冷,无发热,纳可,眠差,多梦易醒,二便调,白带量可,质中,色偶黄,无异味,无阴痒;舌淡紫、苔白腻,脉弦细、略滑。
既往史:2017年3月因“急性盆腔炎”住院治疗,予抗生素(具体不详)治疗后症状好转,2013年剖宫产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月经及婚育史:13岁月经初潮,末次月经为2019年6月8日,平素月经规律,月经周期28~33天,经期4~5天,量中等,有少量血块,月经第一天痛经,胀痛,疼痛程度可忍耐,轻微腰酸,经前乳房胀痛;孕2产1,2011年1月行药物流产,2013年6月剖宫产1子,现工具避孕。
妇科检查:子宫轻压痛(+),右侧附件区增厚感。辅助检查:2019年4月15日行阴道彩超检查:子宫大小5.3cm×4.6cm×3.7cm,内膜厚0.6cm,宫壁回声均匀,未见异常回声,双侧附件区未见明显异常。
西医诊断: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治以温经通络,疏肝解郁。
1)中药口服处方:乌药10克、桂枝10克、续断10克、吴茱萸5克、小茴香6克、炙黄芪15克、北柴胡10克、白芍20克、麸炒枳壳10克、玫瑰花15克、川楝子12克、延胡索15克、丹参10克、茯苓15克、炒酸枣仁15克、首乌藤20克、生姜3片、炙甘草6克。
21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口服。
2)中药灌肠(化瘀宁坤灌肠液):水蛭10克、炮附片10克(先煎)、桂枝10克、三棱15克、莪术15克、桃仁12克、赤芍15克、牡丹皮15克、没药10克、昆布15克、虎杖15克、红藤20克、败酱草20克、连翘15克、细辛3克。
21剂,每剂浓煎至100ml,每晚睡前灌肠,尽量保留一宿,经期停用。
2019年7月8日二诊:用药后下腹隐痛发作次数较前减少,程度稍缓,乏力好转,仍有腰酸,焦虑,纳可,眠差,多梦易醒,小便可,大便偶不成形,日一行;舌淡暗、苔白,脉细滑。中药灌肠液可保留一夜。末次月经为7月7日,经量可,少量血块,痛经,胀痛甚,腹凉,经前乳房胀痛,无腰酸。
处方一:月经期给予自拟养血调经汤:熟地黄15克、川芎10克、丹参15克、当归15克、赤芍15克、党参15克、醋莪术15克、泽兰12克、益母草15克、川牛膝12克、小茴香10克、肉桂6克、川楝子12克、延胡索15克。
3剂,即日起水煎分早晚两次口服。
处方二:初诊中药口服方去丹参,加月季花10克、麸炒白术15克、杜仲15克。21剂,于处方1)服用完毕后起服,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口服。中药灌肠守原方不变,21剂,月经净后开始,用法用量同前。
2019年8月3日三诊:患者用药后下腹疼痛明显缓解,但受凉后加重,情绪转佳,偶有胸闷不舒,腰酸减轻,无乏力,口腔溃疡,纳可,睡眠较前好转,大便日一行,质软成形;舌淡暗、苔薄白,脉弦细。
处方:1)二诊处方二去吴茱萸、小茴香、生姜、炙黄芪,加党参15克、麦冬15克、女贞子10克。2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口服。
2)月经来潮时服用二诊处方一,21剂,煎服法同前。
3)中药灌肠液守原方不变,21剂,用法用量同前。
2019年9月12日四诊:患者下腹疼痛明显减轻,仅偶有窜痛,持续1~2min,情绪佳,无腰酸、乏力,口腔溃疡已消,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弦细。末次月经为2019年9月7日,量色可,少量血块,轻微痛经,无经前乳胀,无腰酸。妇科检查未见阳性体征。继用三诊诸方,均为21剂,用法用量同前,巩固疗效。
2019年12月随访,无下腹痛,无腰酸,病情未见复发。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朱玉莹、薛晓鸥等《郭志强论治盆腔炎性疾病后遗慢性盆腔痛经验》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