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伤寒论》寒热错杂证治规律探讨

白术

签约讲师

浏览:921

时间:2020-08-23

转自   赖海标经方医学工作室  公众号


寒热错杂证,是指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出现寒证和热证,呈现寒热交错的现象,是临床中常见的复杂证候,特别是在慢性病和疑难病症中更是多见,包括表里寒热错杂证、上下寒热错杂证、中焦寒热错杂证、真寒假热证、真热假寒证等,病情复杂不易把握,遣方用药比较棘手。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有不少治疗寒热错杂证的验方,为我们治疗寒热错杂证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方法,值得临证借鉴。


一.寒热并见


1、表寒里热类:如麻杏甘石汤、越婢汤大青龙汤,三首经方虽然都是以麻黄石膏为核心配伍药物,但因主治病证的侧重点不一样,因此其用量也不一样。其中,麻杏甘石汤重用石膏以清内热为主,麻黄用量小,佐用麻黄宣肺解表以散外寒,因此麻杏甘石汤证是外寒轻,内热重。大青龙汤刚好相反,是重用麻黄发汗解表以散外寒,佐用石膏以清内热兼以透邪外出,因此大青龙汤证是外寒重,内热轻。越婢汤出自《金匮要略》,具有疏风解表,宣肺利水之功效。原方主治风水证,症见发热恶风寒、身肿、口微渴、骨节疼痛,或身体反重而酸、汗自出等症。虽然越婢汤大青龙汤中的麻黄用量都是6两,但因越婢汤石膏用量比大青龙汤大,因此制约了麻黄的发汗解表作用,越婢汤的散外寒与清内热作用比较平衡,因此越婢汤证是外寒和内热比较均衡,以发散水气为主。


2、表热里寒类:此类临床少见。《伤寒论》176条云“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自北宋林亿始,历代医家多认为原文有误,或认为当作“表有寒,里有热”,或主张改为“表里俱热”。亦有医家认为白虎汤证可以出现“里有寒”的临床表现,原文未必有误,如清代程杏轩医案:“汪氏妇患热病,壮热不退,目赤唇干,舌黑起刺,便闭溲赤。诊脉弦数有力,应用清剂无疑。试问:‘渴乎?'曰:‘不甚渴,惟喜饮沸汤,数口稍凉,即不思饮。'如此热证,当渴饮水,何反嗜饮热汤?若以此一端而从阴治,似乎不可。偶亿律云,二罪俱犯,以重者论。今脉证均属阳热,乌可以喜饮沸汤一事为疑。先与小白汤,病状仿佛。知其药不胜病,乃进大剂白虎汤石膏重用四两。因其胃热上冲,呕恶不食,更加芦根竹茹为引。另取元明粉蜜拌涂舌,以润其燥。如此寒凉叠进,阅十四朝,始得热退神情,便通舌润。”


3、上热下寒类:如胸膈有热,中焦虚寒的桅子干姜汤证,以胸膈热、心微烦、大便溏、腹中痛为辨证要点。黄连汤证属寒邪入里,表现为“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病机上热下寒,此处之“胸中有热”,应为胃有热;此处“胃中有邪气”,应为胃有寒邪。干姜黄芩连汤主治上热下寒,寒热格拒,食入则吐。成无忌《注解伤寒论》有云:“食入口即吐,谓之寒格;更复吐下,则重虚而死,是更逆吐下。与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以通寒格。辛以散之,甘以缓之,干姜人参之甘辛以补正气;苦以泄之,黄连黄芩之苦以通寒格。”乌梅丸证也表现为上热下寒,属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众医家认识不一,或谓肝寒胆热,或谓肝热脾寒,或谓胃热脾寒等,治疗“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4、上寒下热类:此类多为合病并病,或失治或误治,旧病未愈,新病又起,如寒邪感于上,见恶寒恶心呕吐舌苔白等症;热邪又结于下,而见腹胀便秘、小便淋涩等症。治疗上《灵枢·刺节真邪》有云:“上寒下热,先刺其项太阳。”此类证治应辨其寒热多寡,虚实轻重,轻重缓急,“随证治之”。


5、寒热错杂类:此类临床常见,如寒热蕴结于中焦的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此三方用药近似,以半夏泻心汤为中心,其余二方可视为半夏泻心汤的加减方,其病机为上热、下寒、中虚,其组方特点为“辛开、苦降、甘调”。半夏泻心汤柴胡症误下成痞,治以开结泻痞,以半夏为君;生姜泻心汤为胃虚食滞水气不化,治以和胃泻痞,以生姜为君;甘草泻心汤为一再误下,胃气益虚,客气上逆,治以补胃泻痞,以炙甘草为君。


二.阳气郁阻


   《伤寒论》318条云:“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此条虽冠以少阴病,实则与少阴病的“四逆”相鉴别,此处四肢逆冷应为阳气内郁,里阳不能外达于四末所致。以方测症,四逆散证除四肢逆冷外,还应兼见胸胁苦满,嗳气不舒,或腹痛、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苔薄白,脉弦等症。对于阳气郁阻所致手足厥冷的治疗,宜疏郁通阳,宣达气机,方选四逆散治之。


    阳气郁阻之手足厥冷和热邪郁遏的手足厥冷病机理有别:两者手足厥冷的发生机理都与气机郁阻有关,但前者为阳气郁阻,后者为邪热郁阻。阳气郁阻者为气机不畅,阳郁于里,阳气不能通达四肢末端所致,多见于外感病由表传里的转化阶段。热邪郁遏之手足厥冷见于阳明热证或阳明实证,邪热炽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阻而不能外达于四肢末端,故手足厥冷


三.虚阳浮越


伤寒论》11条云:“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欲不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前者为真寒假热证,后者为真热假寒证。临床见寒症热症,应辨其发病机理,鉴别寒热真假,透过现象抓住疾病的本质,不可被表象迷惑。


真寒假热证多为阴盛格阳所致,少阴阳虚,阴寒内盛,逼阳外散,虚阳浮越,故见外寒症。如通脉四逆汤证(格阳证)和白通汤证(戴阳证)。阳气衰微的格阳证与戴阳证均外见热象,如面赤如胭脂,但不若热邪内郁的面色赤红;又如干呕心烦、口不渴,不若热邪内郁的口渴引饮;特别是热邪内郁的脉数有力、舌红苔黄燥少津,与格阳证、戴阳证的脉微细、舌淡苔薄润迥然有别。只要细加鉴别,不难分辨真假寒热。


四.热邪郁遏


热极肢厥之手足厥冷,简称“热厥”。“热厥”的手足厥冷是由于外邪化热,由表传里,里热过盛,阳气郁闭不能达于四末所形成的。《伤寒论》所述的“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即是指此证而言。“热厥”的辨证要点为手足厥冷与通体热象并见,临床表现为手足厥冷无汗身热,面赤心烦,口渴引饮,胸腹灼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苔黄厚干燥,脉沉数或滑数等症。“热厥”多见于热性病的极期阶段,热邪越深伏,手足厥冷的程度越甚,具有一派实热症状,与阳虚肾寒手足厥冷表里俱寒不同,故不难与阳气郁阻的手足厥冷区别。“热厥”的治疗可选用白虎汤承气汤等,清热养阴,泄热通腑,邪热去则阳气达,四肢自温。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由四君收集编校,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